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臣附議!”
“溫閣老所言極是!陛下三思!”
“祖宗成法,不可輕變!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一時間,殿內跪倒一片,多是溫體仁一黨的官員,以及部分思想保守的翰林、言官。他們言辭懇切,引經據典,仿佛皇帝此舉真是什麼十惡不赦、足以亡國的昏招。
崇禎靜靜地看著他們表演,臉上看不出喜怒。待他們聲音稍歇,他才緩緩開口,聲音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溫先生和諸位愛卿,皆言‘道’之重要。朕且問你們,何謂‘道’?”他目光掃過眾人,“《大學》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後便雲‘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他頓了頓,一字一句道:“可見,格物,乃致知之源,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起點與根基!聖人之言,諸位難道忘了?還是隻知空談‘道’之虛名,卻無視‘道’之實徑?”
一番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儒家經典為“格物”正名,頓時讓溫體仁等人噎了一下。
徐光啟此時出列,他神情激動,卻不是憤怒,而是終於得遇明主的慨然:“陛下聖明!溫閣老所言,臣不敢苟同!夫天下之事,何者為重?強兵以禦外侮,富民以安內患,此乃當前第一急務!強兵需利器,富民需興工。利器、興工,豈能離得了格物之理、算學之精?”
他轉向溫體仁,語氣沉痛卻堅定:“溫閣老隻知空談道德文章,可知遼東將士因火器粗劣而白白送命?可知黃河決堤因算法不清、測量不準而屢修屢潰?可知田畝賦稅因胥吏算法昏聵而民怨沸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陛下增設此二科,非是輕視經義,正是要選拔既通聖賢大道,又曉實務之才!此乃匡正科舉積弊、求取真才實學之聖舉!老臣,萬分讚同!”
“徐閣老!你……”溫體仁氣得臉色發白,指著徐光啟,卻一時找不到話反駁。
崇禎不再給他們糾纏的機會,站起身,目光如電,掃視全場,聲音陡然變得鏗鏘有力,帶著煌煌帝威:
“朕意已決!不必再議!”
“爾等口口聲聲‘道’、‘國本’,卻可知空談誤國,實乾興邦!若滿朝文武,皆隻知背誦章句,空論玄理,而於兵械、農工、水利、算數一竅不通,我大明如何對抗建虜鐵騎?如何治理江河泛濫?如何理清天下賦稅?難道要靠你們的之乎者也去罵死敵人,靠你們的道德文章去堵住堤壩嗎?!”
他聲音如同雷霆,震得殿宇嗡嗡作響,也震得溫體仁等人麵色慘白,不敢直視。
“科舉是為國選材,非為爾等皓首窮經、固步自封之私器!天下之大,並非隻有一條路!朕要的,是能做事、會做事、做成事的人才!”
“格物、算學,必考!此事,關乎大明國運,絕非兒戲!朕不僅要考,將來還要在國子監、在天下官學,逐步推行此學!”
“爾等身為朝廷重臣,不思如何為國遴選真才,反倒因循守舊,阻撓新政,是何道理?!”
“若再有非議者,視同抗旨!”
皇帝斬釘截鐵的話語,為這場朝堂爭論畫上了休止符。溫體仁等人雖心中不甘,憤恨不已,卻再不敢當麵頂撞,隻得悻悻然低下頭,眼中卻閃爍著怨毒與算計的光芒。明的不行,他們自然還有暗的手段。
經筵不歡而散。消息很快通過各種渠道傳出宮外。
皇帝力排眾議、強推科舉改製的消息,以更快的速度傳遍了京師,繼而通過驛道飛速傳向全國州府。
真正的風暴,此刻才剛剛開始。天下的讀書人,尤其是那些苦讀多年、即將看到晉升希望的舉子們,徹底炸開了鍋。一場圍繞科舉改製、思想新舊之爭的滔天巨浪,已轟然掀起,其影響之深遠,將遠超京畿的清丈風波!
第247章完)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