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一章戰後封賞,將帥歸心
冬日的陽光透過乾清宮高大的窗欞,在金磚地麵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氣中仿佛還殘留著昨日獻俘大典的硝煙與喧囂餘韻,但更彌漫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今日並非大朝會,而是一場規格極高、意義非凡的禦前會議,專為酬功而定。
崇禎帝朱由檢端坐於禦座之上,身著繡有金龍的常服,頭戴烏紗翼善冠,麵容平靜,目光卻深邃如淵,掃視著殿內濟濟一堂的文武重臣。與往日不同,今日殿內多了許多身著戎裝、風塵仆仆卻精神矍鑠的將領,他們身上那股尚未散儘的沙場銳氣,與朝臣們的雍容華貴形成了鮮明對比,卻也使得整個殿堂充滿了蓬勃的朝氣與力量感。
內閣輔臣、六部九卿、都督府勳貴、以及以孫元化為首的凱旋將領們,分列兩側。徐光啟、李邦華等人麵帶欣慰與激動,而溫體仁則垂首斂目,麵色平靜無波,讓人看不透其心中所想。
“諸位愛卿,”崇禎開口,聲音清朗而沉穩,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三河一戰,揚我國威,雪我國恥,實乃朕登基以來,乃至萬曆朝以來,前所未有之大捷!此乃前線將士用命,後方臣工儘心,天下百姓支持之結果!今日,朕便要與諸卿,論功行賞,以彰忠勇,以勵來茲!”
皇帝開門見山,定下基調,殿內氣氛頓時更加熱烈幾分,尤其是那些將領,雖極力保持肅穆,但眼中閃爍的光芒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期盼。這不僅關乎個人榮辱,更關乎他們背後無數袍澤的認可與新朝軍隊未來的風向。
司禮監掌印太監方正化上前一步,展開一卷明黃色的綢緞詔書,用清晰而洪亮的聲音宣唱: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惟功懋懋賞,為治之通義;武烈烈祖,實邦之所基。茲爾遼東督師、兵部尚書孫元化,統禦有方,謀略深遠,臨敵製變,終獲三河大捷,揚我軍威,功在社稷!特晉封為薊國公,賜丹書鐵券,世襲罔替,賞銀元五千,蘇杭絲綢三百匹,另賜皇莊一座!”
詔書一出,殿內響起一片細微的吸氣聲。國公!非宗室而封國公,在本朝已是極高的殊榮,且是實打實的軍功爵位,含金量遠超那些靠祖蔭的勳貴。孫元化本人更是身軀微震,他一個文人出身的技術官僚,竟因軍功封公,這在大明曆史上幾乎前所未有。他立刻出列,撩袍跪倒,聲音因激動而有些哽咽:“臣!孫元化,謝陛下天恩!然此戰全賴陛下聖謨偉略,新軍將士效死,格物院精械之利,臣何功之有,敢受此重賞?懇請陛下……”
“元化不必過謙,”崇禎打斷他,語氣溫和卻不容置疑,“你的功勞,朕與將士們、與天下人都看在眼裡。火炮陣列之妙,車陣防禦之固,臨陣指揮之穩,非你不可。此爵,你當之無愧!朕還要你繼續為朕,為大明的萬裡江山,鎮守北疆呢!”
“臣……遵旨!必當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孫元化重重叩首,心中澎湃著無儘的感激與誓死效忠的決心。他知道,這爵位不僅是賞賜,更是陛下對他,對他所代表的“科技強軍”路線的最高肯定。
方正化繼續宣唱,一個個閃耀著血與火光芒的名字和功績被念出,伴隨著令人咋舌的厚賞:
“總兵官曹文詔,勇冠三軍,突陣斬將,身先士卒,負傷不退!晉封為寧遠伯,賞銀元三千,加太子太保銜!”
“總兵官黃得功,於河穀設伏,截擊虜酋,功勳卓著!晉封為靖安伯,賞銀元三千,加太子少保銜!”
“參將曹變蛟,率鐵騎突入敵陣,直搗黃龍,勇不可當!擢升為都督同知,實授總兵官,賞銀元兩千!”
“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情報精準,於戰前偵得敵酋動向,戰中肅清城內奸細,功不可沒!加太子太傅銜,賞銀元兩千,賜鬥牛服!”
……
封賞名單極長,涵蓋了從一線指揮官到有功士卒的代表,從野戰攻堅到情報後勤,幾乎無所不包。賞格之重,晉升之速,遠超常規。金銀田宅隻是等閒,伯爵、都督、太子三師三少等崇高的榮譽性加銜以及實權職務,毫不吝嗇地賜下。
每一位被念到名字的將領出列謝恩時,臉上都充滿了激動與榮耀。他們之中,許多人出身並不高貴,甚至如曹文詔、黃得功等,此前不過是一介中級軍官,隻因在新軍體係中表現出色,得以在此國戰中脫穎而出,便一步登天,獲得了過去可能奮鬥一生都無法企及的爵位和地位。
這清晰無比地傳遞出一個信號:在新明,軍功至上,且不論出身,隻論才能與戰功!陛下論功行賞,絕無虛言!這極大地刺激了所有武將的榮譽感和進取心。一種全新的、基於能力和戰功的軍隊晉升體係,正隨著這次大封賞,悄然確立並深入人心。
文官隊列中,徐光啟、李邦華等改革派自然是撫掌讚歎,與有榮焉。而一些較為保守的官員,雖覺得陛下對武人未免過於優厚,有違“以文製武”的祖製,但麵對三河大捷如此煌煌武功,誰也不敢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觸黴頭。更何況,陛下重賞的同時,也絲毫沒有冷落文臣,各項後勤、調度、政令保障人員的功勞也記錄在案,後續必有封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溫體仁始終保持著謙恭的姿態,甚至在聽到某些特彆厚重的賞賜時,還會微微頷首,仿佛十分讚同。隻有離他極近的人,或許才能察覺到他低垂的眼瞼下,那一閃而過的、極其複雜的微光——有震驚,有忌憚,更有一種深切的、被時代洪流拋下的無力感。他精心鑽研的權謀術、平衡術,在這赤裸裸的、碾壓一切的軍功麵前,顯得如此蒼白可笑。他意識到,遊戲規則已經徹底改變了。
封賞臨近尾聲,崇禎緩緩起身,走下禦階,來到那些激動不已的將領們麵前。
“諸位卿家,”他的目光掃過曹文詔包紮著的臂膀,黃得功征塵未洗的戰袍,曹變蛟年輕卻堅毅的臉龐,“你們的爵位、賞銀,是你們用血汗和忠勇換來的,是應得的!但朕今日,還要給你們,和天下所有為國征戰的將士,一份更大的承諾!”
眾人屏息凝神,不知皇帝還有何恩典。
“朕決定,於此戰之後,正式厘定新式軍功爵賞體係與軍人榮譽保障製度!”崇禎的聲音斬釘截鐵,“凡作戰英勇、立功勳者,不僅本人按律升賞,其子女可優先入新式學堂求學,其父母可獲朝廷贍養,其家眷可免部分賦稅!陣亡、傷殘者,撫恤加倍,朝廷設立榮軍院,負責其生計,絕不讓我大明勇士流血又流淚!”
“凡獲‘大明英雄’稱號者,其名刻碑於忠烈祠,受萬世香火供奉!其事跡,由錦衣衛及宣旨官,遍傳天下州縣,使孺婦幼童,皆知其名!”
這番話,比之前的封賞更讓將領們動容!這不僅是賞賜個人,更是從根本上提升整個軍人群體的社會地位和榮譽感,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尤其是對那些出身底層的士兵而言,這無疑是改變家族命運的通天階梯!
曹文詔這等鐵漢,此刻也不禁虎目含淚,與一眾將領再次轟然跪倒,聲音震徹殿宇:
“陛下聖恩!臣等誓死效忠陛下!願為陛下,為大明,掃平一切不臣,雖九死其猶未悔!”
“願為陛下掃平不臣!雖九死其猶未悔!”吼聲彙聚成一股強大的信念之力,衝擊著乾清宮的梁柱,更衝擊著每一位在場文官的心靈。
崇禎看著眼前這群已被徹底收服、忠誠度達到頂峰的悍將,心中欣慰。【科學裝備+嚴格訓練+思想教育+榮譽利益驅動=無敵之師】這條公式,正在被完美驗證。
他抬手虛扶:“眾卿平身。你們的忠心,朕知道了。”他踱步回到禦座,目光變得悠遠而深邃,“三河之勝,隻是開始。遼東未平,西北雖靖猶有隱憂,海外更有豺狼環伺。望諸位戒驕戒躁,勤練不輟,他日朕之寶劍所指,便是爾等建功立業之地!”
“臣等謹遵聖諭!”眾將轟然應諾,氣勢如虹。
會議結束後,獲得封賞的將領們昂首挺胸地走出乾清宮,陽光灑在他們嶄新的爵服和耀眼的賞賜上,仿佛為他們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他們彼此交談著,語氣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對皇帝的無限忠誠。
孫元化與徐光啟走在最後,師徒二人相視一笑,一切儘在不言中。徐光啟低聲道:“元化,陛下此舉,真是…曠古爍今啊。武人之地位,將自此不同。”
孫元化重重點頭:“老師,學生至今仍覺如夢似幻。陛下不僅信我、用我,更以此等方式,為學生等武人正名、張目……知遇之恩,無以回報,唯有竭儘駑鈍,為陛下將這新軍練得更強,將火炮鑄得更利!”
而在不遠處,溫體仁默默看著那群意氣風發的武將背影,又望了望那巍峨的乾清宮,心中最後一絲僥幸也徹底熄滅。他緩緩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袍服,臉上浮現出一種近乎決絕的平靜,邁步向著宮外走去。他知道,他必須徹底調整策略了,或許……該去找李邦華尚書,好好請教一下那“一條鞭法”清丈田畝的具體細則了?陛下的意誌,已是滔滔洪流,順之者昌啊!
乾清宮內,崇禎獨自立於巨大的遼東地圖前,手指輕輕點在了沈陽的位置。
“軍心已可用,將心已歸附。”他低聲自語,嘴角勾起一絲銳利的笑容,“皇太極,你且好好舔舐傷口。朕給將士們的賞賜,遲早要從你和你的八旗身上,連本帶利地收回來。大明的下一戰,將是真正的滅國之戰!”
陽光透過窗欞,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仿佛已與那遼闊的疆域圖融為一體。
(本章完)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