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律法修訂,刑獄之思
文華殿內,燭火通明。崇禎坐在禦案前,麵前攤開一部厚厚的大明律,朱筆在紙頁間劃過,留下道道批注。窗外月色如水,映照著他凝重的麵容。
“王承恩,傳李若璉。”崇禎頭也不抬,聲音在寂靜的殿中格外清晰。
不過一炷香時間,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快步進殿,鎧甲鏗鏘:“陛下,臣在。”
崇禎將一份案卷推至案前:“這是上月北直隸清苑縣一樁殺妻案,你看看。”
李若璉仔細翻閱,眉頭漸鎖:“此案證據薄弱,僅憑鄰裡口供便定死罪,似有不妥。”
“豈止不妥!”崇禎猛地拍案而起,“僅憑‘夜間聞其家中有爭吵聲’和‘平日夫妻不睦’兩條,便將人定為死罪,明日問斬!這是辦案還是草菅人命?”
李若璉跪地:“臣失察,請陛下治罪。”
崇禎長歎一聲,扶起李若璉:“朕非怪罪於你。朕是在想,大明律已施行二百餘年,世事變遷,律法豈能一成不變?明日早朝,朕要議律法修訂之事。”
次日乾清門早朝,崇禎開門見山:“朕近日查閱刑部案卷,發現諸多疑案、錯案。大明律雖好,然時移世易,當隨勢而變。朕欲修訂律法,諸卿以為如何?”
朝堂上一片嘩然。溫體仁率先出列:“陛下,大明律乃太祖所定,曆經二百餘年檢驗,豈可輕改?此乃動搖國本之舉啊!”
刑部尚書薛國觀附和道:“溫閣老所言極是。律法之重,在於穩定。朝令夕改,恐使百姓無所適從。”
崇禎不慌不忙,從案上取出一份奏報:“李若璉,將你去年核查的冤假錯案情況報來。”
李若璉出列,聲如洪鐘:“臣奉旨核查去年全國刑獄,共發現錯案三十六起,其中死刑錯案五起;另有無確切證據僅憑口供定案者,達二百一十三起;用刑致殘致死者,四十七人...”
一連串數字讓朝堂鴉雀無聲。
崇禎目光如炬:“每一起錯案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太祖製定大明律時,自有其時代背景。然如今已過二百餘年,若固守成規,豈不是刻舟求劍?”
徐光啟出列支持:“陛下聖明。臣聞西方法律,亦隨時代變化而修訂。我大明欲圖強盛,律法亦當與時俱進。”
李邦華沉吟道:“陛下,修訂律法事關重大,需慎之又慎。”
“朕自有分寸。”崇禎道,“今日起,成立律法修訂館,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各派精乾人員組成,徐光啟總領,李若璉協理。先從證據規則、刑訊限製、死刑複核三方麵入手。”
律法修訂館設在西長安街一座三進院落中。十日後,崇禎微服到此。館內眾人正爭得麵紅耳赤。
“僅憑口供不能定死罪?那若是真凶死不認罪,豈不逍遙法外?”一個老刑名反駁道。
年輕官員據理力爭:“但多少冤案皆因刑訊逼供而起?下官查閱案卷,十起死刑案中,有七起主要依靠口供定案!”
崇禎悄然走入,眾人慌忙行禮。他擺手示意繼續:“說得好,數據最有說服力。李若璉,將你統計的數據給大家看看。”
李若璉展開一份圖表:“經統計,近五年全國死刑案件中,主要依靠口供定案的占六成七;其中後來發現證據存在問題的占一成二;因新證據改判無罪的,有三十五人。”
滿堂嘩然。
崇禎環視眾人:“朕知道各位的擔憂。但律法之目的,不僅是懲治罪犯,更是保護無辜。朕問你們,是錯放一個壞人危害大,還是錯殺一個好人危害大?”
一位老提刑官喃喃道:“錯殺一人,其害甚於錯放十人...”
“正是此理!”崇禎擊節稱讚,“朕不是要放縱罪犯,而是要建立更完善的證據體係。例如命案必須有物證支持;盜竊案必須找到贓物;證言必須多方印證...”
徐光啟補充道:“陛下還建議引入‘無罪推定’原則,即在證明有罪之前,視其無罪。”
場中頓時炸開了鍋。一位大理寺官員驚呼:“這...這與曆來做法大相徑庭啊!”
崇禎笑道:“朕知道這需要過程。故朕建議,先選擇幾省試點,新舊兩種規則並行一年,比較結果後再做決定。”
一個月後,文華殿東暖閣。崇禎正在審閱律法修訂館呈送的試點方案,王承恩忽報:“陛下,順天府尹求見,說有急案。”
順天府尹急匆匆進殿:“陛下,京城發生一樁奇案。富商張文舉昨夜被殺,家中金銀被劫。現場留有血字‘複仇’二字。張家仆役指認鄰居李四為凶,因二人素有積怨。”
崇禎挑眉:“證據呢?”
“已搜獲帶血衣物一件,且李四昨夜行蹤不明。”府尹道,“按慣例,可先用刑訊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