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起身:“朕親自去看看。”
順天府大牢內,李四被綁在刑架上,已是遍體鱗傷,仍咬牙喊冤。崇禎見狀,眉頭緊鎖:“即刻放人!傷者送醫治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府尹急道:“陛下,此人嫌疑重大...”
“嫌疑再大,也不是用刑的理由。”崇禎厲聲道,“現場勘察可仔細?凶器可找到?血衣可驗證是否為人血?血字筆跡可核對?”
一連串問題讓府尹啞口無言。
崇禎轉向李若璉:“錦衣衛即刻接手此案,用新法偵查。朕要看看,不用刑訊,能否破案。”
三日後,李若璉帶著結果回報:“陛下明鑒!真凶已抓獲,是張家賬房先生。血衣是他故意放置;血字是他用左手書寫;凶器藏在後院井中。已找到贓銀,賬房也招認了。”
崇禎看向順天府尹:“現在明白了?若按舊法,李四已成冤魂,真凶逍遙法外!”
府尹跪地叩首:“臣愚鈍,陛下聖明!”
次月早朝,崇禎將順天府案例告知群臣,並將試點方案正式推出。
溫體仁仍不死心:“陛下,此法雖好,然耗費時日人力,各地衙門戶房有限,恐難實行。”
崇禎笑道:“朕已想到此點。律法修訂館擬定了《勘驗手冊》和《證據規則》,將分發各地。同時,將培訓專門的法醫和勘驗人員。”
他頓了頓,又道:“更重要的是,朕決定改革刑獄考核標準。不再以破案數量為唯一標準,而要加上破案質量、冤錯案比例等指標。考核優異者,優先升遷。”
此言一出,許多地方官員眼前一亮。以往為了政績,不少官員追求速破案、多破案,如今考核標準改變,他們的顧慮也少了三分。
李邦華奏道:“陛下,臣建議可將新律條款刻印成冊,廣為散發,使百姓知曉自身權利,也可監督官員依法辦案。”
“準!”崇禎讚許道,“還要在各州縣設立鳴冤鼓,允許百姓直訴冤情。都察院和錦衣衛要定期巡查各地刑獄。”
徐光啟補充:“陛下,臣以為還可引入‘律師’製度,允許被告請人辯護,確保公正。”
朝堂上又起議論,但這次反對聲小了許多。崇禎見火候已到,便道:“此事可循序漸進。先在京師試行,待成熟後再推廣。”
夜幕降臨,崇禎再次來到律法修訂館。館內燈火通明,眾人仍在熱烈討論。
一個年輕官員正在發言:“...唐律有‘疑罪從贖’之規,我朝為何不能有‘疑罪從無’?”
老提刑搖頭:“如此一來,奸猾之徒更易逃脫法網。”
年輕官員爭辯道:“但可加強偵查能力,而非依賴刑求!”
崇禎鼓掌走入:“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朕已命格物院研製新的勘驗工具,將來還會有專門的法醫培訓。”
他拿起一份案卷:“這是宋代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朕已命人重新刊印,分發各地。破案要靠科學,靠證據,而不是靠拷打!”
徐光啟道:“陛下,臣近日研讀西方法律書籍,發現其有陪審團製度,由平民參與審判,可防官員獨斷。”
崇禎點頭:“此法甚好,但需適合我大明國情。可先從小案試行,逐步完善。”
他環視眾人,神情肅穆:“律法乃國之重器,朕之所以急於修訂,不僅為當下,更為後世立規矩。我要讓大明不僅軍力強盛、經濟繁榮,更要成為一個依法而治的文明之國。”
在場眾人無不震驚。一位老刑名官喃喃道:“陛下真乃千古明君...”
崇禎笑道:“明君不明君,且待後人評說。朕隻願百年之後,世人論及大明,不僅記得火炮利器,更記得公平正義。”
他走到院中,仰望星空:“法治之路,道阻且長。但隻要方向正確,每一步都是進步。”
月光灑在崇禎身上,仿佛為他鍍上一層銀輝。那一刻,在場眾人分明看到,一個不同於任何時代的新大明,正在這位與眾不同皇帝的引領下,緩緩揭開序幕。
而律法修訂,隻是這個宏偉藍圖中的一環,卻是至為關鍵的一環。因為它關乎的,是這個帝國的靈魂。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