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蝦夷拓殖北疆新土
當帝國的南方沉浸在萬國來朝的盛大喧囂與南洋暖風中時,帝國的北疆,一場與酷烈自然和蠻荒環境的沉默戰爭,正悄然進入新的階段。這裡的舞台,沒有金殿的輝煌,沒有使節的喧嘩,唯有蒼茫的林海雪原,以及在那片被稱為“蝦夷地”北海道)的苦寒之地上,用汗水、勇氣與生命譜寫拓荒史詩的大明子民。
崇禎九年的初夏,對於遙遠的北海道而言,依然帶著刺骨的寒意。皚皚白雪仍頑固地覆蓋著內陸的山巔,隻有沿海平原地帶,凍土開始消融,露出黑褐色的肥沃土壤,頑強的新綠從枯黃的草甸中鑽出,預示著短暫生長季的來臨。
位於石狩灣畔的“北安城”,經過近一年的艱難營建,已初具雛形。它不再是最初那個僅有簡陋木柵欄和幾座窩棚的臨時營地。如今,一道由粗大原木構築的、近兩丈高的城牆巍然屹立,城牆四角矗立著用於了望和防禦的箭樓。城內,街道雖顯泥濘,但布局規整,劃分出了居住區、倉儲區、工坊區以及位於中心位置的理事官衙。冒著炊煙的木質屋舍鱗次櫛比,甚至還有一座由隨行匠人搭建的小型道觀和學堂。城外,大片土地被開墾出來,泛著新翻的泥土氣息,一些早熟的土豆苗已經破土而出,綠意盎然。
這座在蠻荒中拔地而起的城鎮,是大明在北疆楔下的第一顆堅實釘子,也是無數拓荒者心血與生命的結晶。
清晨,薄霧尚未完全散去,北安城理事官、原錦衣衛千戶張鐵柱注:虛構人物,代表基層實乾官員),已經像往常一樣,登上了北麵的城牆。他裹緊了身上厚重的棉袍,嗬出的白氣在胡茬上結了一層細霜。作為李若璉一手提拔起來的乾將,他作風硬朗,處事公允,深得拓荒軍民的愛戴。此刻,他眉頭微蹙,眺望著北方那片無邊無際、仿佛蘊藏著無數秘密與危險的原始森林。
“大人,昨夜巡哨的弟兄回報,在北邊三十裡的山林裡,又發現了新的足跡,不像是我等熟知的蝦夷人阿伊努人)樣式,倒有些……類似更北邊的通古斯野人指鄂溫克等族)。”一名身著鴛鴦戰襖的哨總快步走來,低聲稟報,臉上帶著一絲凝重。
張鐵柱目光一凜:“確認了嗎?有多少人?是路過,還是有意窺探?”
“足跡雜亂,人數估計在二三十左右。看痕跡,像是在高處窺視我城良久後才離去。屬下已加派了雙倍暗哨,並向更遠處派出了偵騎。”哨總回答道。
“嗯,做得對。”張鐵柱點了點頭,沉聲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片土地,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告訴弟兄們,不可因築城初成就懈怠輕敵。火銃火藥,務必時刻保持乾燥可用!”
“遵命!”
送走哨總,張鐵柱的目光轉向城內。此時,晨鐘敲響,整個北安城如同蘇醒的巨獸,開始煥發生機。一隊隊換防的士兵精神抖擻地走上崗位。工坊區傳來了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和鋸木聲。更多的拓荒民眾——他們中有退伍軍士,有來自山東、北直隸的流民,還有少數因仰慕天朝文化而主動歸附的熟蝦夷與明朝合作的阿伊努人)——則扛著農具,趕著為數不多的牛馬,走向城外的田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一些半大的孩子,則被趕進簡陋的學堂,跟著一位老秀才咿咿呀呀地誦讀《三字經》和《大明律例》啟蒙篇。
看著這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張鐵柱緊蹙的眉頭稍稍舒展,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他想起了離京前,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對他的囑托:“鐵柱,北疆拓殖,非比尋常。此乃陛下經略北疆、永絕胡患的千年大計!汝當謹記,‘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北安城雖小,卻關係帝國北疆安危。一要站穩腳跟,二要睦鄰懷遠,三要……找到那條可能存在的、通往極北之地的道路或資源!”
“站穩腳跟……”張鐵柱喃喃自語。目前看來,這一步走得還算穩健。憑借著從關內源源不斷運來的糧食、工具和軍械,加上拓荒民眾的辛勤勞作,北安城總算挺過了第一個嚴酷的冬天,沒有出現大規模凍餓致死的情況。開春後,在隨行農技吏的指導下,土豆、蘿卜等耐寒作物成功播種,長勢喜人,若能豐收,糧食自給便有望實現。而與當地部分蝦夷部落的皮毛貿易,也換取了不少珍貴的肉食和山林特產。
然而,“睦鄰懷遠”和“尋找資源”則要艱難得多。蝦夷人部落分散,有的對大明懷有好奇和善意,用皮毛換取鐵器、鹽和布匹;但也有的部落警惕性極高,對這群“不速之客”充滿敵意,小規模的摩擦時有發生。至於更北方的未知地域和潛在的威脅如正在擴張的沙俄哥薩克),更是如同一片巨大的陰影,籠罩在心頭。
“理事官大人!理事官大人!”一個興奮的聲音打斷了張鐵柱的思緒。隻見一名穿著沾滿泥漿的短褂、工匠模樣的小夥子,手裡捧著一塊黑黢黢、閃著隱約金屬光澤的石頭,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李子?何事如此慌張?”張鐵柱認出了這是隨船來的年輕礦徒之一。
“大人!您看!這是我們在南邊那條小河上遊探勘時發現的!”被稱為小李子的礦徒激動地將石頭呈上,“是煤!而且是露頭的優質煙煤!儲量看樣子不小!若能開采,今年冬天,全城取暖、工坊冶煉,就再也不用發愁了!還能省下大量運自關內的炭薪!”
張鐵柱接過那塊沉甸甸的煤石,指尖傳來冰冷的觸感,心中卻是一陣滾燙!煤炭!這可是工業的糧食,越冬的保障!陛下和宋應星院長一再強調能源的重要性,沒想到在這北疆之地,竟然如此輕易就發現了露天煤礦!這簡直是雪中送炭,不,是比送炭更寶貴的發現!
“好!好!好!”張鐵柱連說三個好字,臉上終於露出了暢快的笑容,“立刻帶本官去看!組織人手,先行小規模試采!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坑道支護,絕不能省!”
這個消息如同春風,迅速傳遍了北安城,給所有拓荒者注入了更強的信心。還有什麼比在這片富饒而充滿挑戰的土地上,發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更令人振奮的呢?
傍晚,理事官衙內,張鐵柱召集了城中的主要頭目——負責軍事的哨總、管理民生的吏員、工坊的匠頭、以及幾位願意與明人合作的蝦夷部落頭人。簡陋的木桌上,鋪開了初步繪製的北安城周邊地圖,上麵已經標注了農田、水源、森林以及新發現的煤礦點。
“諸位,”張鐵柱環視眾人,聲音沉穩有力,“北安城能有今日局麵,全賴上下同心,將士用命,百姓辛勤!然,行百裡者半九十,我等切不可有絲毫懈怠!”
他指著地圖上的北方空白區域:“北方的威脅,不可不防。從明日起,加大向北探索的力度,不僅要繪製更精確的地圖,更要設法與更遠處的部落接觸,宣示大明仁德,探聽虛實。”他又指向煤礦點:“此乃天賜之寶,需儘快形成開采能力。同時,春播即將結束,要組織人力,修建更多的永久性房屋,加固城防。水師下次補給時,會帶來陛下特批的土豆粉條加工器械和小型水力鍛錘的圖紙,我等要提前做好準備,爭取在今冬之前,讓北安城不僅能自給自足,更要能向外輸出毛皮、醃魚、乃至初步加工的礦產!”
他的目光最後落在那幾位蝦夷頭人身上,通過通事,誠懇地說道:“幾位頭領,大明來此,非為掠奪,實為共榮。陛下有旨,凡歸順王化者,皆為大明子民,一體看待。我等願將耕作、建造之術,傾囊相授,亦願公平交易,永結盟好。這片土地足夠廣闊,足以容納我們共同生息繁衍。”
幾位蝦夷頭人相互看了看,其中一位最年長的站了起來,用生硬的漢語夾雜著手勢說道:“大明……朋友……好!有……鐵鍋,鹽巴,不怕……冬天!我們……一起……打獵,捕魚!”
簡陋的官衙內,響起了一陣略顯生疏卻充滿希望的笑聲。窗外,北疆的夕陽將北安城的剪影拉得長長的,投射在這片剛剛被喚醒的沃土上。儘管前路依然充滿未知與挑戰,但這座屹立於北大門口的城池,已然如同一個強有力的心臟,開始將文明的血液,泵入這片廣袤而沉睡的土地。帝國的北疆戰略,在這看似微小的北安城,邁出了堅實而充滿希望的一步。
本章完)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