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中樞經緯 盛世基石_在造大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在造大明 > 第330章 中樞經緯 盛世基石

第330章 中樞經緯 盛世基石(1 / 1)

第330章中樞經緯盛世基石

當帝國的旌旗在四方海疆與陸疆獵獵作響,當萬國來朝的頌歌還在紫禁城的金殿梁柱間縈繞未絕,大明帝國的中樞心臟——北京城,卻已悄然將注意力從對外征伐的炫目輝煌,轉向了更為繁複艱巨的內部構建。真正的盛世,絕非僅靠赫赫武功便能鑄就,更需要堅實綿密的製度經緯與高效運轉的行政肌體來支撐。一場深刻而靜默的變革,正在帝國龐大的官僚體係內部醞釀並加速推進。

仲夏的北京,蟬鳴聒噪,暑氣蒸人。然而,位於皇城東南隅的文淵閣及其毗鄰新設的“帝國綜合統計署”衙門內,卻彌漫著一種與炎熱天氣截然不同的、近乎冷冽的專注氣氛。

統計署大堂,由一座舊王府庫房改造而成,高闊陰涼。與尋常衙門案牘堆積、人聲嘈雜的景象不同,此處異常整潔安靜,卻自有一種迫人的張力。巨大的案幾被拚湊成長條,上麵鋪滿了來自各省布政使司、都司、市舶司以及海外拓殖點的報表文書。數十名身著青色或綠色官袍的吏員——他們大多年輕,眼神銳利,帶著一股格物院特有的嚴謹氣質——正埋首於堆積如山的卷宗之中,手中的毛筆飛速記錄,算盤珠撥動的劈啪聲密集如雨。牆壁上,懸掛著巨幅的《大明坤輿全圖》,圖上已用不同顏色的細小旗幟和線條,標注出最新的疆域變化、駐軍地點、商路航線及主要物產分布。

署內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大堂中央一座巨大的、由木架支撐的沙盤。沙盤上山川河流、城池關隘依稀可辨,正是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微縮地貌。此刻,幾名吏員正根據剛剛核驗的數據,小心翼翼地將代表人口、糧儲、銀庫、軍械的小巧模型木牌、陶粒等)放置在相應的行省區域上。這使得帝國的國力虛實、資源分布,得以一目了然地呈現。

統計署主事、原戶部雲南清吏司郎中、現以“精於勾稽”被破格提拔的張文淵,正拿著一份剛由南方八百裡加急送來的《呂宋、舊港等地丁口、田畝、賦稅初查彙總表》,眉頭緊鎖,與身旁從格物院借調來的算學博士低聲商討著。

“博士請看,呂宋島華民數目,據西班牙人所報與此番我等派員核查,竟相差三成有餘!田畝數更是模糊不清,多以‘部落屬地’、‘未墾荒地’搪塞。若以此等模糊數據為據,製定稅賦、安排流官,豈非空中樓閣?”張文淵指著報表上一處明顯的出入,語氣帶著焦慮。

算學博士推了推鼻梁上用水晶打磨的簡易眼鏡格物院新製),冷靜答道:“張主事所言極是。數理之精,在於毫厘之差,謬以千裡。海外新附之地,情勢複雜,非經實地勘測、逐戶登記,難獲確數。在下建議,立即行文南洋都督府,請沈廷揚大人加派熟悉地理、通曉土語的吏員,會同駐軍,采用網格分區、標準丈杆之法,重新清丈。同時,仿效北疆‘北安城’之例,推行戶籍木牌製度,編訂保甲,方能使隱戶無所遁形,稅基得以夯實。”

“隻是……如此一來,耗費時日人力甚巨,且恐引起土著及西夷疑慮……”張文淵麵露難色。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一個沉穩的聲音從門口傳來。眾人抬頭,隻見內閣次輔、掌管戶部與工部的李邦華,在幾名隨從的簇擁下,緩步走了進來。他雖年過五旬,鬢角已染霜華,但目光銳利如鷹,掃過堂內景象,微微頷首表示滿意。

“下官參見部堂!”張文淵等人連忙躬身施禮。

李邦華擺了擺手,徑直走到沙盤前,目光掠過代表江南魚米之鄉的豐盈模型,又掃過西北、西南那些仍顯稀疏的區域,最後定格在海外那幾個剛剛插上嶄新小旗的島嶼模型上。“張主事,爾等所慮,老夫儘知。然,治國如烹小鮮,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陛下常言,‘數據是決策的眼睛,真實是統計的生命’。昔日朝廷對遼東、對西南土司,乃至對國內田畝丁口,屢屢失察,以致稅源枯竭,叛亂蜂起,根源之一,便是這‘心中無數’!”

他拿起一枚代表十萬石糧食的紅色陶粒,輕輕放在遼東區域,沉聲道:“譬如遼東,經孫元化督師數年經營,軍屯、民墾已有小成,今年秋糧預計可增收幾何?需供養新遷入流民多少?能否部分自給?若不知此數,中樞如何調配漕糧?是繼續全賴江南輸血,還是可逐步減輕腹地壓力?此乃經國之大事,豈能憑臆測決斷?”

他又指向海外:“再如南洋,呂宋、舊港之地,究竟能安置多少移民?每年可產稻米、香料、木材幾何?可征商稅多少?需駐軍幾何?歲耗糧餉多少?若不能精確測算,則開拓非但無益,反成朝廷沉重負擔,徒有開疆拓土之名,而無富國強兵之實!這與隋煬帝虛耗國力征高麗何異?”

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說得張文淵等人汗顏不已。

“部堂教誨,振聾發聵!下官等知錯了!”張文淵肅然道,“定當秉持實事求是之精神,寧可進度稍緩,也必求數據之精準可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嗯。”李邦華臉色稍霽,“陛下已準予所奏,將從今歲起,試行《大明各省及海外領地年度統計報告製度》。爾等統計署,便是這帝國運轉的樞紐,陛下洞察天下的耳目!責任重大,切莫辜負聖望。”他頓了頓,低聲道,“此外,陛下還有一道密旨。”

眾人神色一凜,凝神靜聽。

李邦華壓低了聲音:“著爾等統計署,會同格物院算學、地理兩科,秘密繪製一套《大明資源潛力及百年發展預察圖冊》。不僅要摸清現有家底,更要基於現有數據,運用格物推演之法,對未來五十年、一百年,我大明在人口增長、糧食需求、礦產消耗、軍工發展、乃至應對小冰河期氣候變遷等方麵,進行趨勢推演與風險評估!”

“百年預察?”張文淵和算學博士都倒吸一口涼氣。這已遠超傳統戶部錢糧審計的範疇,近乎於“推演天機”了!

“不必驚慌。”李邦華眼中閃過一絲對那位深不可測的年輕皇帝的敬畏,“此非道家卜算,而是陛下所說的‘基於數據的科學規劃’。譬如,據格物院觀測,未來數十年,北地嚴寒乾旱或更甚。那麼,北方邊鎮軍屯作物選擇、水利興修重點,便需提前規劃。又譬如,隨著海外白銀大量流入,銀價若持續下跌,對民生、稅製有何影響?朝廷又當如何未雨綢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陛下高瞻遠矚,實乃千古未有之明君!”

交代完畢,李邦華並未久留,又匆匆趕往文淵閣。那裡,另一場關乎帝國人才根基的會議正在等待他。

文淵閣內,氣氛同樣熱烈而嚴肅。首輔成基命、分管教育與科技的閣老徐光啟、禮部尚書以及國子監祭酒等重臣齊聚一堂。桌案上攤開的,不再是地圖報表,而是厚厚幾大摞書稿——正是曆時數年、由徐光啟主持、彙聚了格物院精英與部分開明儒士心血編撰而成的《新學基礎教本》終審稿。書稿分為《格物啟蒙》、《幾何原本簡明版)》、《泰西算學精要》、《坤輿誌略》、《經世濟民策》等數冊。

“諸位,”徐光啟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新學教本編纂已畢,今日請諸公前來,是為最後審定。此乃陛下革新科舉、培育新才之基石,關乎國運,不可不慎!”

禮部尚書,一位較為開明的老臣,撫須沉吟道:“徐閣老,新學之重,老夫深知。然,科舉取士,千年來皆以四書五經、朱子注疏為本。如今驟然加入如此多‘格物’、‘算學’、‘地理’內容,且占比幾近四成,是否……過於激進?恐天下士子一時難以適應,滋生事端啊。”他瞥了一眼旁邊坐著的、麵色不太好看的幾位翰林院清流代表。

一位翰林學士立即接口:“尚書大人所言極是!君子不器,聖賢之道,在於修齊治平,豈能淪為工匠之術?若科舉專重奇技淫巧,豈非本末倒置,使天下讀書人競逐末利,而忘仁義根本?”

“荒謬!”徐光啟聞言,怫然不悅,他拿起那本《經世濟民策》,“請問,若不曉農工,不知天文地理,不明錢穀兵刑,如何修齊治平?空談仁義道德,可能讓地裡多產一石糧食?可能讓邊關將士抵禦虜寇火器?可能算出黃河汛期,提前疏導?聖人曰‘仁者愛人’,若連黎民百姓饑寒困苦的根源都摸不清,解決不了,空談何益?陛下常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乃實學,非奇技淫巧!”

首輔成基命輕輕敲了敲桌麵,緩和氣氛:“二位不必爭執。陛下之意,並非廢棄經義,乃是經義與實學並重。取士之道,當德才兼備,文武兼通,知行合一。如今國事艱難,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民生多艱,正需通曉實務、能辦實事之才。若隻知背誦章句,不通時務,於國何益?”

他翻開教本,指著一處:“譬如這《坤輿誌略》,使我大明士子知天下之大,不再坐井觀天,於開拓海疆、經營四方大有裨益。再如這《幾何算學》,乃築城、治水、理財、製器之基礎。此乃與時俱進之舉。至於天下士子,可令國子監及各省府州縣學,逐步增設實學課程,給予十年緩衝之期。同時,對在實學上有突出造詣者,可設恩科或特薦之途,廣納賢才。”

李邦華此時步入閣內,恰好聽到最後幾句,接口道:“成首輔高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革新,急不得,也緩不得。可仿效帝國統計署之製,在各省設立‘學政統計分司’,不僅管科舉,更要統計蒙童入學數目、實學師資、學堂建設等,確保新政能落到實處,而非一紙空文。”

最終,在經過一番激烈而務實的辯論後,新學教本的原則性框架得以確定。儘管保守勢力的阻力依然存在,但在崇禎皇帝的強力支持和“經世致用”思潮逐漸成為主流的大勢下,教育改革的巨輪,已然不可逆轉地開始轉動。

當夕陽的餘暉再次灑滿北京城的琉璃瓦時,帝國統計署內的算盤聲漸漸稀疏,文淵閣內的爭論也暫告段落。然而,一場旨在為龐大帝國構建精密“神經網絡”和“人才搖籃”的宏大工程,卻在這看似平常的夏日裡,紮下了深根。它們與遠方海域的艦船、邊疆的烽燧、工坊的機械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共同奏響了一曲更為深沉、也更為堅實的盛世基石樂章。帝國的獠牙,不僅需要鋒銳,更需要一副能夠支撐其持續撕咬、消化獵物的強健筋骨。而這副筋骨的鍛造,正始於這中樞之地的精微籌算與遠見卓識。

本章完)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開美食店,你淩晨三點營業? 文娛旗手:開局軍歌燃爆水藍星 我把遊戲裡的東西帶到現實 誰還傳統禦獸?我合體變身! 雙異能學生 致邪修群員,不要在群裡搞自己人 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 開局長生萬古,我隻想老實閉關! 不露臉電台主播,全網都在找我! 1960:開局俏寡婦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