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內閣製
臘月的寒風卷著細碎的雪沫,敲打著紫禁城深宮的重簷翹角,發出嗚咽般的聲響。然而,與宮牆外的凜冽肅殺截然不同,位於乾清宮西側、新近整葺一新的“南書房”內,卻是燈火通明,暖意融融,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混合著墨香、茶香與淡淡炭火氣的獨特氛圍,更湧動著一股關乎帝國前路的激烈思辨與決策的熱流。
這“南書房”,麵積不大,陳設簡樸,卻處處透著非同尋常的意味。沒有傳統殿宇的金碧輝煌,取而代之的是四壁高及頂棚的書架,塞滿了各類典籍、卷宗,尤以地理圖誌、工械圖譜、農書醫典等“實學”著作為甚。一張巨大的花梨木長條桌置於中央,桌上並非尋常衙門的文房四寶,而是鋪展著北疆、南洋、遼東等地的巨幅沙盤與精細地圖,旁邊散落著圓規、直尺、算盤乃至格物院新製的簡易比例尺。此處,便是崇禎皇帝力排眾議,特旨設立的“南書房行走”值廬,實則為已然運行數月、漸成雛形的“技術官僚小內閣”的核心議事場所。
此刻,長桌旁圍坐著帝國新朝的核心實乾派領袖:首輔兼吏部尚書徐光啟、兵部尚書兼遼東督師孫元化、戶部尚書李邦華、皇家格物院首任院長宋應星。皇帝朱由檢並未端坐龍椅,而是身著常服,與眾人一般坐在桌旁,手中把玩著一支紅藍兩色的炭筆,目光銳利地掃視著桌上的一份關於“京沈鐵路實驗段二期工程預算與工期”的詳細條陳。
“……綜上所述,”李邦華指著條陳上的數據,語氣沉穩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壓力,“二期工程需跨越三條主要河流,架設橋梁費用陡增。加之今冬酷寒,建材運輸、土方作業難度倍增,工部與格物院聯合估算,預算需在原基礎上追加三十五萬兩,工期亦恐需延長兩月。眼下國庫雖歲入增加,然北疆都護府開銷、南洋水師擴建、各地官學補貼、災荒預備等項,用錢之處甚多,臣……懇請陛下與諸位同僚,能否在保證橋墩質量的前提下,於次要路段稍作節儉,或可壓縮五萬兩之數?”
“不可!”不等崇禎開口,宋應星竟罕見地提高了聲調,這位平日醉心技術的院長此刻麵色激動,手指幾乎戳到地圖上的河流標記,“李部堂!此三條河,汛期水勢湍急,若橋梁根基不固,一旦衝毀,前功儘棄!且未來若通行蒸汽機車他眼中閃爍著憧憬的光芒),對橋梁堅固要求更高!格物院計算過,三十五萬兩已是極限,一分一毫都省不得!寧可慢些,也絕不能出紕漏!此乃百年大計,非是尋常土木!”
孫元化沉吟片刻,從軍事角度補充道:“陛下,李大人所慮亦是實情。然此路連通沈陽,於遼東戰略物資轉運、兵員機動至關重要。若為省五萬兩而延誤工期或埋下隱患,戰時恐貽誤戰機,損失何止百萬?臣以為,當以穩妥為上。”
徐光啟撫須緩聲道:“元化所言在理。然邦華掌度支,亦需通盤考量。可否這樣,工部與格物院再行勘測,看能否在非關鍵河段,采用成本稍低的木石結構過渡,待日後財力充裕再行改建?同時,可否效仿秦直道舊事,更多征調沿線民夫,以工代賑,既省運費,亦安民生?”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的焦點從建材、工時到人力調配,甚至具體到某種新式水泥的配方成本與抗凍性能。沒有朝堂上引經據典的虛文縟節,也沒有言官空泛的道德指責,有的隻是基於數據、技術和實際需求的務實探討,有時甚至爭得麵紅耳赤。
崇禎始終凝神靜聽,偶爾在紙上記下幾筆關鍵數字或爭議點。待到眾人意見趨於明朗,他才用炭筆輕輕敲了敲桌麵,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好了。”崇禎的聲音不高,卻帶著決斷的力量,“橋梁關乎安全與未來,質量不容折扣。宋院長,三十五萬兩預算,朕準了。但工期,需想法子搶回來。”
他目光轉向李邦華:“李愛卿,追加的款項,從朕的內帑先撥十萬兩,剩餘二十五萬兩,由戶部從海事銀行今年的特彆收益中支取,不得占用常例軍餉、官俸及賑災款項。你可能辦到?”
李邦華聞言,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同時暗驚於皇帝對內帑和海事銀行收益的掌控力之精確,立刻躬身:“臣遵旨!必當妥善安排,絕不耽誤其他要務!”
崇禎又看向徐光啟和宋應星:“徐先生關於以工代賑、分段建設的提議甚好,可著工部細化方案。宋院長,格物院需派精乾學員常駐工地,不僅監督質量,更要記錄數據,橋梁承重、材料耐寒、水流衝擊之力,皆要詳細記錄,此為未來修建更長大橋積累經驗,格物之功,便在點滴實踐之中。”
“臣明白!”宋應星興奮地應下,仿佛看到了又一項重大實驗課題。
鐵路議題剛定,孫元化便迫不及待地鋪開了遼東及北疆的軍情簡報。“陛下,遼東方麵,孫傳庭將軍奏報,對殘餘建州女真部落的清剿已近尾聲,收攏安置流民、編戶屯田進展順利。唯北疆都護府周遇吉送來急報,近日黑龍江上遊發現更大股羅刹匪徒活動跡象,約三百餘人,攜有輕型火炮,似有建立永久據點之意。周都護請求授權,待開春冰融後,主動出擊,拔除此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打!”崇禎毫不猶豫,眼中寒光一閃,“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告訴周遇吉,朕準其相機行事,主動出擊!兵部即刻調配一批新式掌心雷手榴彈)及攻堅用的炸藥包,由錦衣衛秘密通道火速運往璦琿。一應戰功,從優敘獎!但要切記,要麼不打,要打就務必全殲,打出我大明的威風!讓那些林中部落看清楚,誰才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宰!”
“臣遵旨!”孫元化肅然領命,渾身殺氣隱隱。
緊接著,李邦華又呈上關於鼓勵關內百姓“闖關東”的細則草案,涉及土地分配、農具種子借貸、頭幾年稅賦減免等具體政策。宋應星則彙報了格物院在農業機械改良上的最新進展,展示了一幅新式畜力條播機的草圖,稱可提高播種效率三成以上。徐光啟則對明年開春在全國範圍內選拔聰穎子弟入新式學堂、並擇優選送格物院深造的計劃提出了具體名額分配和考核標準建議。
崇禎或當場拍板,或指出細節需斟酌之處,或要求相關部門聯合擬定更詳儘的章程。會議效率之高,涉及範圍之廣,決策速度之快,遠非昔日需要經過層層衙門、各方扯皮的舊有朝議製度所能比擬。
窗外天色漸暗,雪下得更緊了。王承恩悄無聲息地指揮小太監們添了炭火,換了熱茶。眾人卻毫無倦意,反而因這一項項關乎國計民生的決策逐漸清晰而精神愈發振奮。
會議臨近尾聲,崇禎環視眼前這幾位或因激烈討論而麵色微紅、或因重任在肩而目光炯炯的股肱之臣,心中感慨萬千。這就是他苦心經營的班底,沒有空談,隻有實乾;不為私利,隻為強國。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被積雪映照得微微發亮的夜空,沉聲道:
“今日所議,修路、開邊、勸農、興學、強兵……看似繁雜,實則皆指向一事——強固國本,開拓未來。”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人,“朕設立這南書房行走,非為奪內閣部院之權,實為汰換冗繁,直達要害!以往一道奏章,輾轉數月,批紅下發,時過境遷!而今,你我幾人,在此一室之內,半日之間,便可定下千裡之外鐵路之走向、邊關之戰和、萬千黎民之生計!此乃效率!”
他走回桌邊,手指重重地點在遼東與北疆的地圖上:“非常之時,需行非常之法。未來之大明,疆域將遠超漢唐,事務之繁雜,亦將百倍於今日。若仍固守舊製,事事皆要廷推、廷議,扯皮推諉,豈不坐失良機?朕要的,就是一個‘快’字!決策快,執行快,反饋快!南書房,便是這帝國之心腹,決策之引擎!”
徐光啟等人聞言,皆肅然起身,心中湧起一股參與開創曆史的豪情與責任。他們深知,自己正身處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心。
“今日議事已畢,諸卿辛苦。”崇禎語氣緩和下來,“具體細則,還需諸位回去後督促落實。記住,我等在此室中每一筆落下,都可能關乎邊疆將士之生死、百姓之家計、國家之興衰。望諸卿慎之,勉之!”
“臣等必竭儘全力,不負聖望!”四位重臣齊聲應諾,聲音在溫暖的書房內回蕩,堅定而有力。
眾人告退後,崇禎獨自留在南書房內,重新審視著桌上那些寫滿數據和計劃的紙張。窗外是百年皇城的深沉黑夜,窗內,一顆充滿現代靈魂與古老帝國權柄的雄心,正通過這個新生的“小內閣”機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準度,將知識轉化為力量,將理念付諸實踐,推動著這個龐大的帝國,隆隆駛向未知而充滿希望的未來。南書房的燈光,猶如這黑暗帝國中一盞指引方向的明燈,雖小,卻光芒銳利。
本章完)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