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透過宿舍窗戶,在地板上投下斜斜的光斑。我躺在床上,手裡攥著個人數據板,屏幕上還停留在推進器測試脈衝的推力曲線界麵。雖然一夜沒合眼,卻毫無困意——腦海裡反複推演著移動測試的細節,也忍不住暢想“老兵”號真正離開船塢的場景。就在這時,視網膜上的係統光幕突然亮起,機械音帶著前所未有的嚴肅:“基於推進器測試數據、‘老兵’號船體參數空載質量8000kg,最大寬度12)、第七船塢結構圖紙出口寬度15,彎道半徑8)及學院巡邏路線記錄每30分鐘1次,覆蓋船塢主乾道),已啟動‘逃離方案計算’程序,預計計算時長30分鐘,期間需保持數據板聯網,獲取實時巡邏調度信息。”
逃離方案?我瞬間從床上坐起,睡意一掃而空。原本以為還要經過多次移動測試,沒想到係統直接跳過“驗證”,開始計算最終的逃離計劃。“係統,現在就計算逃離方案會不會太早?我們還沒測試過推進器長時間運轉的穩定性,而且……我們連躍遷引擎都沒有,就算逃出船塢,也無法離開‘阿爾法3’星係啊!”我連珠炮似的發問,手指無意識地抓緊了數據板,心裡既期待又恐慌——逃離計劃意味著真正的“冒險”,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躍遷引擎暫未納入當前計算範圍,逃離方案的核心目標是‘安全離開第七船塢,抵達船塢外圍的太空垃圾帶距離船塢出口500,存在天然信號屏蔽區)’,後續可在垃圾帶隱藏,尋找二手躍遷引擎或等待救援。”係統的光幕上彈出船塢地圖,紅色線條標注著巡邏路線,綠色區域標注著計劃逃離路徑,“推進器長時間運轉穩定性可通過模擬計算推導基於測試脈衝數據,預計連續運轉1小時無故障風險),當前最關鍵的變量是‘巡邏間隙’與‘船塢彎道通行’,需精準計算每一步的時間與推力參數。”
我湊近光幕,看著上麵不斷跳動的數據流:“船塢出口距離‘老兵’號當前位置300,需經過2個90°彎道,最小通行寬度10”“巡邏機器人移動速度1s,經過船塢主乾道時,對側盲區時間約2分鐘”“推進器最大連續推力3.5n,船體轉向時需單側減力0.8n,避免離心力導致結構損傷”……每一組數據都像一塊拚圖,在係統的運算下,逐漸拚湊出完整的逃離路線。
“計算進度10……已確定核心策略:‘分段式移動’——利用巡邏間隙,分5段推進,每段移動60,耗時約25分鐘,在巡邏機器人返回前,隱藏在船塢側巷的廢棄設備後,躲避探測。”光幕上的路線圖開始動態演示:虛擬的“老兵”號模型在推進器的作用下,緩慢向第一個彎道移動,速度穩定在0.04s約每小時144米),像一隻謹慎的蝸牛,在複雜的船塢結構中穿行。
我緊盯著演示畫麵,心臟隨著模型的移動一點點加速。當模型行至第一個彎道時,係統突然暫停演示,彈出紅色警告:“彎道處存在廢棄的貨運平台高度5,寬度3),與‘老兵’號船體最小間距僅0.5,轉向時若推力控製偏差超過0.1n,可能發生碰撞,需調整推進器單側推力至2.7n,轉向角度0.5°s,通過時間預計8分鐘。”的間距?0.1n的推力偏差?我倒吸一口涼氣——這簡直是在“刀尖上跳舞”。推進器本身就存在5的推力波動,加上手動控製的延遲,稍有不慎就會撞上貨運平台,不僅會損壞船體,還會觸發船塢的碰撞警報,引來巡邏隊。“係統,這個風險能不能規避?比如選擇其他路線,或者先清理掉貨運平台的障礙物?”我急切地問道,手指已經摸到了旁邊的工具箱,要是能清理障礙,哪怕多花幾個小時也值得。
“船塢內僅有此一條通往出口的路線,其他通道均被坍塌的金屬支架堵塞,清理需至少5小時,遠超巡邏間隙周期;且清理過程中產生的噪音金屬撞擊聲)可能被聲音傳感器捕捉,暴露風險更高。”係統的回答徹底斷絕了我的僥幸心理,光幕上彈出推力控製精度的模擬曲線,“已通過算法優化推力補償策略:實時監測船體位置偏差,每0.5秒調整一次推進器功率,將偏差控製在0.05n以內,碰撞概率可降低至5以下。”
5的碰撞概率,雖然依舊冒險,卻已是當前能做到的最優解。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現在不是退縮的時候,一旦錯過當前的計算窗口,後續巡邏路線或船塢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再也沒有合適的逃離機會。
“計算進度50……已確定各分段時間節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啟動時間0000淩晨300,監控盲區開始),利用盲區前5分鐘完成啟動準備,推進器功率50,持續25分鐘,抵達第一個側巷隱藏點,躲避0025的巡邏;):啟動時間0035巡邏機器人離開後10分鐘),推進器功率45降低噪音),持續27分鐘,抵達第一個彎道;):啟動時間0110避開0100的巡邏),單側推力精準控製,8分鐘通過彎道,繼續推進19分鐘,抵達第二個側巷隱藏點;):啟動時間0150巡邏間隙最長時段),推進器功率50,持續25分鐘,抵達第二個彎道;):啟動時間0230監控盲區結束前30分鐘),最大功率55,加速通過最後60,0255抵達船塢出口,0300前進入太空垃圾帶。”
光幕上的時間軸清晰標注著每一個關鍵節點,旁邊還附帶了“風險等級”:第一段“低風險”直線路徑,無障礙物),第二段“中風險”靠近巡邏主乾道),第三段“高風險”彎道狹窄),第四段“中風險”設備密集區),第五段“極高風險”出口處有紅外傳感器,需快速通過)。每一個“高風險”標簽都像一記警鐘,提醒著我這次逃離的艱難。
“出口處的紅外傳感器怎麼規避?我們沒有反探測設備,推進器運轉時產生的熱量肯定會被捕捉到!”我突然想到一個關鍵問題——之前專注於路線和推力,卻忽略了船塢出口的安防措施。
“紅外傳感器的探測閾值為50c,推進器正常運轉時表麵溫度42c測試數據),可通過在噴口處覆蓋隔熱材料從船員休息區找到的陶瓷隔熱墊),將表麵溫度降至38c,低於探測閾值;同時,太空垃圾帶的背景輻射約3k)可掩蓋船體溫度,進入後即可完全規避探測。”係統的光幕上彈出隔熱墊的安裝示意圖,甚至標注了“裁剪尺寸30x30)”“固定位置噴口上方10)”等細節,仿佛已經提前演練過無數次。
我看著這些細致入微的規劃,心裡的恐慌漸漸被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取代。雖然計劃充滿了未知和風險,但係統的每一步計算都基於真實數據,每一個風險點都有應對策略,這種“把冒險拆解成可控步驟”的方式,讓我看到了成功的可能。
“計算進度90……正在生成‘應急預案’:
1.若推進器突發故障如單側熄火),立即啟動另外兩個推進器,調整推力至3.0n,緩慢停靠至最近的廢棄設備後,修複時間預計10分鐘,後續需壓縮其他分段時間;
2.若被巡邏機器人發現,啟動‘緊急停機’,關閉所有推進器,利用船體陰影隱藏,待機器人離開後,延遲30分鐘重新啟動,調整後續時間節點;
3.若出口紅外傳感器觸發警報,立即將推進器功率提升至60,加速通過出口,進入太空垃圾帶的時間可提前5分鐘,利用垃圾帶的信號屏蔽規避追擊。”
當計算進度達到100時,光幕上彈出一份完整的《第七船塢逃離方案v1.0)》,包含路線圖、時間軸、推力參數、應急預案四個部分,甚至還附帶了“工具準備清單”“隔熱墊裁剪教程”等實操指南。我下載方案到個人數據板,手指劃過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表,心裡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堅定。
“係統,這個方案……真的能成功嗎?”我在心裡輕聲問道,語氣裡帶著一絲最後的忐忑。
“基於當前所有已知數據,方案成功概率為62,高於‘繼續停留船塢15天後被學院發現概率90)’的風險收益比。”係統的機械音恢複了平靜,卻帶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絕,“且‘老兵’號的船體結構已無法支撐長期停留艦尾龍骨應力值接近閾值),若不儘快撤離,可能因結構疲勞導致不可逆損壞。”
艦尾龍骨的隱患!我突然想起之前體檢報告裡的警告,心裡最後一絲猶豫也煙消雲散。現在的“老兵”號,就像一個隨時可能倒下的病人,隻有離開船塢,才有機會獲得真正的“治療”。
我從床上爬起來,開始按照方案清單準備工具:將陶瓷隔熱墊裁剪成3塊30x30的方形,邊緣用砂紙打磨光滑,避免劃傷推進器外殼;檢查應急停機按鈕的接線,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瞬間切斷推力;將個人數據板充至滿電,下載離線版的船塢地圖和逃離方案,防止網絡中斷導致數據丟失。
收拾完工具,我看著窗外漸漸暗下來的天空,心裡的恐懼與期待交織在一起。這次逃離,是一場賭上一切的冒險——賭推進器能穩定運轉,賭推力控製能精準無誤,賭巡邏間隙能完美利用。但我知道,我沒有退路,“老兵”號也沒有退路。
夜幕降臨時,我背著工具箱,再次走進第七船塢。“老兵”號的船體在夜色中像一頭沉默的巨獸,三個推進器的噴口已經覆蓋好隔熱墊,在應急燈的微光下泛著微弱的光澤。我走到apu艙室,最後一次檢查供電線路,係統光幕上的逃離倒計時開始跳動:距離啟動時間,還有6小時。
我靠在艙壁上,望著外麵漆黑的船塢,心裡默念:“雷諾,彆怕。就算這條路再難,也要帶著‘老兵’號走出去。”
屬於我們的逃離窗口,即將開啟。而這場步步驚心的冒險,也將在淩晨3點的監控盲區裡,正式拉開序幕。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