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艙內,維修機器人的機械爪正靈活地轉動著,將一枚螺絲精準擰入傳感器外殼的螺孔——距離“逐步靠近信號來源”的計劃還有1小時,雷諾卻臨時改變了主意。信號的“變奏”讓他意識到,沒有足夠的“感知能力”,任何靠近都像在漆黑的森林裡盲目行走,哪怕信號發送者暫時無敵意,也可能因誤判環境陷入危險。
“必須先修複遠程傳感器陣列和被動信號接收器。”雷諾看著數據板上“信號來源區域仍有12處監測盲區”的提示,語氣堅定。遠程傳感器陣列能擴大外部環境掃描範圍,讓他看清碎片場深處的障礙物與潛在風險;被動信號接收器則能更精準地捕捉異常信號的細節如信號強度變化、隱藏頻率成分),區分是“自動程序發送”還是“人為操控”——這兩樣設備,就是“老兵”號在未知星域裡的“眼睛”和“耳朵”,缺一不可。
一、篩選零件:從“寶藏堆”裡找“關鍵拚圖”
修複的第一步,是從之前打撈的“資源堆”裡找到匹配的零件。雷諾將儲物艙裡的電子元件全部搬到維修艙的工作台上——一堆雜亂的電路板、電容、芯片中,藏著他之前隨手收集卻未分類的“潛在可用部件”。他戴上放大鏡,按照“遠程傳感器陣列需求清單”係統根據設備型號生成)逐一篩選:p219”,用於增強遠程傳感器的信號接收強度。雷諾在一塊聯邦217型電路板的角落找到它——銀色外殼上印著清晰的型號標識,雖然引腳有輕微氧化,卻無明顯損壞。他用砂紙輕輕打磨引腳,再用萬用表檢測:“增益參數18db,符合傳感器要求,可用!”
2.校準芯片:需求型號“ca305”,用於傳感器數據的精準校準,避免掃描出現偏差。這類芯片通常集成在導航設備中,雷諾翻遍3塊導航電路板,終於在一塊破損的“開拓者3”型導航模塊裡找到——芯片表麵的編號與需求完全匹配,數據板掃描顯示“內部程序完好率95,僅需重新寫入校準參數即可”。的高靈敏度天線”,之前打撈的碎片中沒有完整天線,雷諾決定用兩根15的銅導線替代——將導線一端焊接在接收器的信號接口,另一端拉直固定在艦體外部,通過“雙線並聯”提升接收靈敏度,係統模擬顯示“可滿足20公裡內的信號捕捉需求”。
篩選零件的過程像在“尋寶”,每找到一個匹配部件,雷諾的心裡就多一分踏實。當最後一根銅導線被放在工作台上時,維修機器人已按指令拆解完遠程傳感器陣列的外殼,露出內部的核心線路板——上麵的3個故障點信號放大器燒毀、校準芯片離線、天線接口斷裂)清晰可見,與之前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修複路徑變得格外清晰。
二、修複遠程傳感器陣列:給“眼睛”擦亮鏡片
遠程傳感器陣列的核心線路板上,燒毀的信號放大器留下明顯焦痕,周圍的幾根導線也因高溫熔斷。雷諾先用電烙鐵移除燒毀的放大器,將新找到的ap219芯片對準焊盤——微重力下,焊錫的流動性變得特殊,他特意將烙鐵溫度調低至260c,每一滴焊錫都精準落在引腳與焊盤之間,避免出現虛焊。
15分鐘後,信號放大器焊接完成。接下來是校準芯片的安裝——芯片需要接入傳感器的控製模塊,雷諾用數據線將芯片與數據板連接,啟動“校準程序寫入”功能。屏幕上的進度條緩慢推進,3分鐘後彈出“程序寫入成功”的提示,芯片的指示燈亮起綠色,與傳感器的控製模塊成功建立通訊。
最棘手的是線路修複。傳感器陣列的線路板上,3根細如發絲的信號線因高溫熔斷,斷口隱藏在芯片下方,用普通工具難以操作。雷諾找來維修機器人的微型機械爪精度可達0.1),通過數據板遠程操控機械爪——機械爪像一隻靈活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將斷口處的絕緣皮剝開,再用0.5的細銅絲將兩端連接,最後用絕緣膠帶包裹固定。
當所有修複完成,雷諾按下傳感器的啟動按鈕——“嗡”的一聲輕響,傳感器的掃描鏡頭開始緩慢轉動,數據板的屏幕上瞬間出現外部環境的實時畫麵:之前模糊的碎片場深處,此刻能清晰看到每一塊碎片的形狀、大小,甚至能分辨出星塵的流動軌跡;12處監測盲區減少至3處,掃描範圍從10公裡擴展至20公裡,“老兵”號的“視野”瞬間開闊了兩倍。
“係統,對傳感器進行精度校準,目標鎖定01殘骸的艦中艙門。”雷諾指令剛下,傳感器的鏡頭立刻對準01殘骸——屏幕上的艙門輪廓清晰無比,數據板顯示“距離測量誤差±0.5米,角度偏差±0.1°,校準完成,精度達標”。看著清晰的掃描畫麵,雷諾忍不住感歎:“這才是‘老兵’號該有的‘眼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修複被動信號接收器:給“耳朵”調準頻率
被動信號接收器的故障比傳感器更隱蔽——不是硬件損壞,而是“頻率接收範圍偏移”原本應覆蓋2.03.0ghz,實際僅能接收2.83.0ghz,導致無法捕捉異常信號的低頻成分),且“信號濾波模塊失效”無法過濾太空背景輻射乾擾,接收的信號混雜大量噪音)。
修複的關鍵是“調整頻率諧振電容”和“更換濾波芯片”。雷諾從零件堆裡找到一枚“可變電容”型號vc200),用螺絲刀緩慢旋轉電容的調節旋鈕——數據板實時監測接收器的頻率範圍,從2.8ghz逐漸向下擴展,當旋鈕旋轉至“18pf”時,屏幕顯示“頻率範圍2.03.0ghz,完全覆蓋異常信號的2.32.7ghz頻段,調整完成”。
更換濾波芯片的過程相對簡單。失效的芯片型號為“fi402”,雷諾從一塊通訊電路板上找到匹配芯片,焊接時特意在芯片周圍塗抹導熱矽脂——避免後續工作時芯片因過熱失效。當芯片焊接完成,被動信號接收器立刻開始工作,數據板上原本混雜噪音的淡紫色信號波形,瞬間變得清晰流暢,連之前未察覺的“信號細微波動”每周期內的0.01ghz頻率偏差)都被捕捉到。
“測試被動接收效果,鎖定異常信號來源。”雷諾指令下達,接收器的天線開始自動追蹤信號方向——屏幕上的信號強度柱狀圖穩定在“75db”,比修複前提升12db,信號的“u型”曲線細節完整呈現,甚至能分辨出每一次周期中斷時的“微弱信號殘留”之前因噪音乾擾被忽略)。係統分析顯示:“信號低頻成分完整,無明顯乾擾,可用於進一步解析編碼規律。”
四、校準與測試:讓“感官”協同工作
修複完成後,雷諾需要將遠程傳感器陣列與被動信號接收器進行“協同校準”——確保傳感器掃描到的“信號來源區域環境”與接收器捕捉的“信號特征”能實時匹配,避免出現“環境誤判”或“信號錯認”。
他操控傳感器將掃描焦點對準碎片場深處的信號來源區域——屏幕上清晰顯示出一片“低密度碎片區”,中央有一塊直徑約5米的金屬殘骸疑似廢棄星艦的通訊模塊),信號正從殘骸內部發出,周圍無明顯危險碎片;同時,被動信號接收器捕捉到信號的“細微反射”金屬殘骸對信號的輕微反射),進一步確認“信號來源就是這塊金屬殘骸,非移動目標”。
“協同校準成功!”數據板彈出提示,“遠程傳感器與被動接收器已實現數據同步,可實時顯示‘信號來源環境+信號特征’的疊加信息,感知能力提升至修複前的3倍。”雷諾靠在工作台上,看著屏幕上的疊加畫麵——金屬殘骸的輪廓與淡紫色的信號波形相互映襯,之前的“未知恐懼”在清晰的“感官反饋”中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掌控環境”的安全感。
此時,距離“逐步靠近”計劃的原定時間已過去2小時,維修艙內的零件已分類歸位,遠程傳感器的鏡頭仍在持續掃描信號來源區域,被動接收器的指示燈穩定閃爍。雷諾走到觀測窗前,看著屏幕上清晰的金屬殘骸圖像,心裡的猶豫徹底消失——有了“眼睛”和“耳朵”的幫助,他能更精準地判斷信號來源的性質,哪怕遇到突發情況,也能通過傳感器提前預警,不再像之前那樣“盲目冒險”。
“係統,更新‘逐步靠近’計劃,基於新的感知數據調整航線——避開3塊高速移動的碎片,直接前往距離信號來源10公裡的預定觀測點,預計耗時1小時。”雷諾的聲音帶著前所未有的堅定,手指在數據板上快速輸入指令。屏幕上的航線圖瞬間更新,原本模糊的路徑變得清晰精準,每一個規避點、每一段航行時間都標注得格外詳細。
維修機器人已按指令將工具和應急物資整理完畢,放在氣閘艙旁;臨時能源包的電量剩餘15,足夠支撐傳感器和接收器的持續工作;水循環單元仍在緩慢再生飲用水,休息區的隔熱棉散發著溫暖的氣息——“老兵”號的每一個角落,都在為即將到來的“信號探索”做準備。
雷諾坐在駕駛艙的座椅上,看著屏幕上實時更新的傳感器數據和信號波形,心裡充滿了“萬事俱備”的踏實。從最初的“兩眼一抹黑”,到現在擁有清晰的“視野”和靈敏的“聽覺”,每一步修複都像在為“老兵”號重新注入感官,也為他在未知星域的生存,築起一道堅實的“感知防線”。
“出發吧,去看看那信號背後到底是什麼。”雷諾輕聲說道,按下了左舷姿態噴口的啟動按鈕。“老兵”號緩緩轉動艦體,朝著碎片場深處的信號來源方向前進,遠程傳感器的鏡頭穩定追蹤著目標,被動信號接收器的天線微微調整角度,像一雙警惕的“眼睛”和一對靈敏的“耳朵”,守護著這艘傷痕累累卻充滿生機的老艦,在漆黑的太空中,向著未知的信號來源,穩步前行。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