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暖陽徹底驅散了冬日的寒意,龐莊村的山野田間,新綠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鋪陳開來。王龍飛和李靜在辦公室那場確定了年度五大核心戰略的會議,如同一聲發令槍,讓整個“本味農莊”的核心團隊迅速從年節的鬆弛中切換至高效運轉的狀態。沒有鑼鼓喧天的開工儀式,隻有一份份細化到周的任務清單、一次次專項協調會、以及田間地頭、施工現場日漸增多的忙碌身影。一切,都在務實而緊湊地穩步推進。
一、萬平米玻璃溫室的奠基:技術與資金的精密咬合
五大工程中,投資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萬平米智能玻璃菌菇溫室項目,率先啟動了前期工作。這絕非簡單的搭個大棚,而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
李靜作為技術總負責,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她與高林、以及特意外聘的兩位設施農業專家組成了技術攻堅小組。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研究國內外先進案例、比對不同設備供應商的方案、以及進行極其詳儘的技術參數論證上。
“龍飛,這是三家主流環控係統供應商的最終報價和性能對比表。”李靜將一份厚厚的文件放在王龍飛桌上,臉上帶著一絲疲憊,但眼神銳利,“a公司的溫濕度控製精度最高,但能耗也高;b公司的集成度好,界麵更友好,但極端天氣下的穩定性數據存疑;c公司性價比最優,但售後響應速度是個未知數。我們需要儘快定奪。”
王龍飛仔細翻閱著表格和數據,眉頭微蹙。這不僅僅是技術選擇,更直接關係到上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和未來十年的運營成本。他沉吟片刻:“靜,組織一次線上評議會,請省農大的幾位教授也參加,聽聽他們的意見。同時,讓程諾重點評估一下各係統與咱們未來大數據平台對接的兼容性和數據端口開放性。我們不能隻看眼前,要為未來的智慧農業留足空間。”
與此同時,王龍飛和小孫則緊鑼密鼓地籌措資金。項目總預算超出了農莊目前的現金流儲備。他們一方麵與銀行對接,積極申請農業現代化項目的專項低息貸款;另一方麵,仔細盤算著現有業務的資金回流節奏,製定了一份分階段、按進度付款的詳細財務計劃,確保每一筆錢都花在刀刃上,絕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貸款批複需要時間,但地塊平整和基礎施工可以先啟動。”王龍飛在資金協調會上拍板,“大虎,你負責協調機械和人工,一周內完成場地清表和初步平整。強子,你跟進基建圖紙的最終確認和施工許可的報批,同步進行。我們要讓資金等手續,不能讓手續等資金!”
趙大虎和李強領命而去。很快,規劃用於溫室建設的土地上,響起了推土機和挖掘機的轟鳴聲,標誌著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正式破土動工。
二、“田園共創驛站”的破土:夢想照進現實
幾乎與溫室同步,“田園共創驛站”一期工程也完成了最後的設計微調,開始了地基開挖。這個項目承載著王龍飛和李靜關於人才與新鄉村生活的夢想,同樣不容有失。
老龐支書親自坐鎮,協調村集體用地的相關事宜,確保流程合規。王龍飛則更關注設計細節和未來運營模式的雛形。
“陳設計師,公寓的戶型再推敲一下,40平和60平兩種主力戶型,小戶型要考慮單人居住的舒適性和收納空間,大戶型要預留夫妻或帶一個孩子的可能性。環保和節能標準必須用最高的。”王龍飛在圖紙會上強調。
李靜補充道:“公共空間的ifi覆蓋要無死角,帶寬要足。共享廚房和工具房的設備清單要提前擬定,品質要可靠。我們要給未來的‘新村民’一個真正貼心、便捷、有品質的起點。”
與此同時,張小梅和周媛已經開始著手草擬驛站入住申請章程和社群公約。她們參考了國內外知名共居社區的案例,計劃建立一個基於申請審核、技能共享、社群共建的機製,確保入住者的素質與社區調性相符,並能真正為龐莊村帶來活力。
三、婚紗攝影基地的軟性啟動:口碑的初步積累
投資相對較輕的“本味·映像”婚紗攝影基地,則采取了“軟啟動、試運營、積口碑”的策略。並沒有大興土木的建設,而是先進行資源整合和市場試探。
李靜和王龍飛親自拜訪了省城幾家主打自然風和定製化的工作室和獨立攝影師,展示了他們在農莊拍攝的婚紗照成片和精心製作的場地畫冊包含了不同季節的場景效果圖)。
“我們提供的是獨一無二的、真實的田園和科技農業背景,而非人造布景。”王龍飛向一位知名攝影師介紹,“我們還可以提供‘本味’特色的餐飲、甚至新人住宿的配套服務,打造一條龍的拍攝體驗。”
幾位攝影師對沙棘園、智能溫室、鄉村田野的背景表現出濃厚興趣,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計劃在五一前後,先帶幾對喜歡獨特風格的新人來試拍,積累第一批實景案例和口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小梅則忙著在社交媒體和小程序上,開辟“本味·映像”的專屬頁麵,發布精美的場地預告和合作攝影師信息,開始接受谘詢和預約意向登記。市場反饋比預想的要熱烈,尤其吸引了那些厭倦了傳統影樓風、追求個性和故事感的新人。
四、現有產業的春耕與優化:根基的持續夯實
在轟轟烈烈的新項目推進之餘,農莊賴以生存的基本盤——沙棘、高粱、菌菇、魚塘的春耕生產,絲毫沒有放鬆。這是所有夢想的根基和血液來源。
趙大虎和韓立春像往年一樣,帶著生產隊的夥計們,一頭紮進了田間地頭。沙棘園的高接換優、春季追肥、病蟲害早期預防;高粱地的翻耕、播種;魚塘的水質調控、魚苗投放……一切有條不紊。不同的是,今年他們手裡多了平板電腦,隨時記錄著孫皓和程諾要求的環境數據和農事操作,精準農業的理念正在一步步落地。
菌菇棚裡,小芳和小林嚴格按照sop操作,馬勃菌的擴繁和下一輪中試有序進行,為萬平米溫室儲備著菌種和技術經驗。芽苗菜車間滿負荷運行,滿足著線上源源不斷的訂單。
五、團隊的成長與磨合:壓力下的淬煉
多個項目並行,對核心團隊的管理能力和協作效率提出了空前挑戰。王龍飛和李靜有意識地在高壓下錘煉團隊,適度放權。
李靜將溫室技術對接的具體工作更多交給高林,自己把握方向和關鍵決策;王龍飛讓張小梅獨立負責攝影基地的對外合作洽談;讓李強全麵負責兩個工地的施工協調和安全管理;讓孫皓和程諾牽頭大數據平台的框架設計。
過程中,難免出現紕漏和摩擦:工地施工與農用車進出道路偶爾衝突;新采購的設備參數與現有係統不完全匹配;推廣文案的調性與農莊整體品牌形象略有偏差……
每次出現問題,王龍飛和李靜並不急於插手指責,而是召集相關人員,一起分析原因,厘清責任,找到解決方案。漸漸地,團隊成員獨立思考、主動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戰中快速提升。一次次的磨合,讓這個年輕的團隊變得更加堅韌和有戰鬥力。
傍晚,王龍飛和李靜常常再次登上新居的露台。眼前不再是靜謐的田野,而是點點燈火勾勒出的繁忙工地輪廓和依舊有序生產的農莊。空氣中混合著泥土的芬芳和隱約的機械轟鳴。
“感覺像又回到了創業最初的那段日子,”王龍飛遞給李靜一杯熱茶,“忙,累,但心裡踏實,有奔頭。”
李靜接過茶杯,望著遠方:“嗯,而且這次,我們不是兩個人。有一整個團隊,和我們一起往前衝。”
兩人相視一笑,疲憊中充滿了無限的乾勁兒。藍圖已然繪就,基石正在夯實。龐莊村的這個春天,在看似平靜的表麵下,正湧動著前所未有的、蓬勃的建設力量。一切,都在朝著既定的目標,穩步推進。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