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漸深,龐莊村的田野被蓬勃的新綠覆蓋。在宏大藍圖的指引下,“本味農莊”的各項工程全麵鋪開,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實施階段。然而,理想的規劃在落地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現實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真正的“穩步推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調整優化的動態過程中,一步步將藍圖變為現實。這不僅是對項目的考驗,更是對團隊凝聚力、應變能力和堅韌精神的錘煉。
一、萬平米溫室的攻堅:技術壁壘與成本控製的平衡
萬平米智能玻璃菌菇溫室項目,作為產業升級的龍頭,其推進過程充滿了技術層麵的挑戰。在李靜牽頭下,技術小組與三家候選供應商進行了多輪深入的技術交底和談判。
最大的爭議點出現在環境控製係統的核心傳感器選型上。a公司堅持采用其價格高昂但精度極高的進口傳感器,理由是菌菇生長環境敏感,必須確保數據萬無一失。b公司則推薦性價比更高的合資品牌,認為其性能完全滿足需求。c公司則試圖以大幅降低傳感器標準為代價,壓縮總報價。
“靜姐,a公司的方案確實最穩妥,但預算要超出一大截。”高林在技術複盤會上彙報,麵露難色,“b公司的傳感器在極端高濕環境下的長期穩定性數據,還是有點讓人不放心。”
李靜沒有立即表態,她調出馬勃菌中試階段積累的環境數據曲線,與各品牌傳感器的技術參數進行逐一比對。“我們不能隻看廠家宣傳,要基於我們的實際需求。”她指著屏幕上的數據波動說,“菌絲生長階段,溫度和濕度允許有±0.5度的波動區間,但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均勻度的要求極高。a公司的優勢在於2傳感器的精度和光照控製的算法,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而b公司在溫濕度控製上性價比更高。”
經過徹夜的分析和與省農大專家的遠程谘詢,李靜做出了一個大膽而精準的決策:采用混合方案。即核心的2濃度監測、光照控製模塊采用a公司的頂級配置,而常規的溫濕度傳感器則選用b公司的成熟產品。這樣既保證了關鍵數據的精準控製,又在非核心環節節約了可觀成本。
這個方案需要說服a公司和b公司打破常規,進行“拆零”式合作,談判難度極大。王龍飛親自參與後續的商業談判,他以農莊未來在智慧農業領域的示範效應和潛在的合作拓展空間為籌碼,經過數輪艱苦的磋商,最終促使兩家公司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合作協議。這一決策,不僅為項目節省了近百萬元資金,更體現了團隊不迷信權威、基於實際需求進行技術集成的創新能力。
二、驛站建設的波折:地基處理與社區營造的提前量
“田園共創驛站”的工地現場,則遇到了更實際的工程難題。開挖地基時,發現局部區域土質過於鬆軟,存在不均勻沉降的風險。施工方建議全部換填夯實,但這將增加工期和成本。
負責現場監理的李強第一時間上報。王龍飛和李靜立即趕到現場,會同施工方和老龐支書商議。
“全部換填,工期至少延誤半個月,成本增加二十萬。”施工經理攤開圖紙,麵色凝重。
老龐支書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撚了撚:“這塊地以前是個水塘,填平沒多久,土質是不一樣。”
王龍飛沉思片刻,問施工經理:“有沒有局部加強的方案?比如在承載力要求最高的承重牆和柱基下方進行重點處理,其他非關鍵區域采用加密樁基或者加強基礎梁的方式?”
經過緊急技術論證,最終采納了局部高壓旋噴樁加固結合加強基礎地梁的方案,雖然比原計劃複雜,但比全部換填更經濟高效,工期隻延誤了五天。這次突發事件,檢驗了團隊的應急能力和決策效率。
與此同時,李靜提醒王龍飛:“龍飛,硬件建設隻是第一步。驛站的‘軟件’——社區氛圍和運營規則,必須同步構建,甚至要走在前麵。等房子蓋好了再想怎麼管,就晚了。”
於是,在工程推進的同時,張小梅和周媛牽頭成立了“驛站社群籌備組”,吸納了孫皓、林曉雅等年輕成員。他們開始係統研究國內外優秀共居社區的運營案例,起草更詳細的《驛站入住申請評估標準》、《共享空間使用公約》、《社群活動組織指南》等文件草案,並在小範圍內征求意見,為未來的“新村民”融入做好充分準備。
三、攝影基地的試水:市場反饋與內部協調
“本味·映像”婚紗攝影基地的軟啟動,則是在市場中接受真實的檢驗。首批合作的三對新人試拍結束後,張小梅立刻組織了複盤會。
反饋既有驚喜也有挑戰。驚喜的是,新人和攝影師對沙棘花海數字增強後)、智能溫室的潔淨科技感、以及傍晚魚塘的靜謐倒影讚不絕口,成片效果極具獨特性。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是後勤保障不足,化妝間、更衣室是臨時搭建的棚屋,體驗較差;二是與農莊正常生產有衝突,拍攝團隊無意中進入了菌菇棚的非參觀區域,影響了工作;三是服務流程待規範,從預約、接待到拍攝協調,尚未形成標準化流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們必須明確邊界,優化體驗。”王龍飛在複盤會上定調,“強子,立即規劃建設一個固定的、功能齊全的拍攝服務中心,包含化妝間、更衣室、休息區和器材存放處。大虎,你負責劃定明確的拍攝區域和路線,設立標識,確保拍攝不影響生產。小梅,你牽頭製定《拍攝服務手冊》,從預約、報價、現場引導到應急預案,全部標準化。”
這次試水,雖然暴露了問題,但更寶貴的是獲得了真實的市場反饋,為後續精細化運營指明了方向。它避免了盲目投入後的大規模調整,體現了“小步快跑、迭代優化”的務實策略。
四、團隊淬煉:壓力下的分工協作與人才破局
多項目並行帶來的最大壓力是人才缺口。現有核心成員已滿負荷運轉,王龍飛和李靜也深感精力有限。必須引入新的血液,並優化內部協作機製。
王龍飛果斷決策,啟動專項人才引進計劃。他委托獵頭公司,物色有大型現代農業園區項目管理經驗的人才,重點招聘項目經理和設施農業工程師。同時,他也鼓勵內部推薦和培養,讓李強、孫皓等有潛力的年輕人承擔更多管理協調工作,在實踐中快速成長。
李靜則更注重流程優化和知識沉澱。她推行了項目周報製度,要求各板塊負責人每周簡要彙報進度、問題、風險及下周計劃,並在管理層周會上集中討論決策,確保信息透明、協同高效。她還建立了項目知識庫,將技術方案、合同模板、問題解決方案等文檔標準化、共享化,減少重複勞動,提升團隊整體作戰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趙大虎展現了出色的現場協調能力,不僅能管好農田,也能鎮住工地;張小梅展現了強大的內外部溝通和資源整合能力;年輕的孫皓、程諾在技術對接和數據平台搭建上越來越成熟;甚至林曉雅也開始嘗試獨立處理一些線上谘詢和簡單的客戶對接工作,變得自信了許多。
五、資金鏈的緊繃與穩健調度
隨著幾個項目的同時投入,農莊的現金流壓力驟增。小孫每天緊盯著賬目,定期向王龍飛彙報資金狀況。
“飛哥,溫室的第一筆進度款下周要支付,驛站的地基處理也產生了計劃外支出,加上春季生產資料的采購,這個月的資金流出壓力很大。”小孫麵露憂色。
王龍飛沉聲道:“穩住。我們的原則是:確保生產性支出,保障員工工資,按合同支付工程款,非緊急的行政開支一律從簡。你密切跟蹤線上銷售回款和‘食之本’等大客戶的賬期,必要時,我可以提前去催一下款。另外,和銀行保持溝通,確保貸款能按計劃到位。”
儘管壓力巨大,但王龍飛始終保持著冷靜。他深知,高速發展期,資金鏈就是生命線,必須如履薄冰,確保萬無一失。他的沉穩,也給了團隊極大的信心。
傍晚,王龍飛和李靜再次站在露台上。腳下是燈火通明的工地,遠處是靜謐的田野,空氣中混合著混凝土、新翻的泥土和晚開的花香。項目推進中的種種困難,沒有讓他們氣餒,反而讓他們的目標更加清晰,團隊的紐帶更加牢固。
“每次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就前進一小步。”李靜輕聲說,語氣平靜而堅定。
“嗯,”王龍飛握住她的手,“困難是預期的,但團隊的成長是驚喜的。看著大家都能獨當一麵,比項目本身順利更讓人高興。”
他們知道,真正的“穩步推進”,正是在這不斷應對挑戰、調整航向、凝聚人心的過程中實現的。龐莊村的這個春天,不僅在土地上播種著希望,更在每一個為夢想奮鬥的“本味”人心中,積澱著麵向未來的底氣與力量。前方的路依然充滿挑戰,但他們步伐堅定,足音鏗鏘。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