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窗外的天漸漸亮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天邊的曙光漸漸照亮了大地。
暖閣外傳來宮女輕細的腳步聲,那腳步聲輕盈而緩慢,生怕驚擾了暖閣中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來是到了該上朝的時辰,宮女前來提醒。
朱厚照睜開眼,剛要起身,小太監就匆匆進來稟報:“陛下,李首輔已在暖閣外等候,說有《問刑條例》的事要和您商議。”
“讓他進來。”朱厚照整理了一下衣襟,動作迅速而整齊,重新在案前坐好,等待著李東陽的到來。
李東陽走進來,身上還帶著清晨的寒氣,那寒氣仿佛也帶著一絲緊張與期待。
他躬身行禮後,目光下意識地落在案上的草案上,看到那道鮮紅的劃線和批注時,先是一驚,眼中閃過一絲詫異。
隨即,眼裡露出讚同的神色,他深知陛下這一修改的深遠意義。
他走上前,指著批注道:“陛下的修改切中要害!舊條例的‘減刑漏洞’,正是這些年貪官們鑽空子脫罪的根源,如此修改,才能徹底斷了他們的僥幸心理,震懾天下貪官!”
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敬佩與讚同,對朱厚照的決策佩服得五體投地。
朱厚照笑了笑,那笑容中帶著一絲自信與從容:“李首輔也覺得這條款不妥?朕就知道,你們內閣定是被那些保守派文官磨得沒了辦法,才留了這麼個口子。”
他目光銳利,仿佛能看穿一切,對內閣的處境也有所了解。
李東陽有些不好意思地躬身:“陛下明鑒,內閣確實有顧慮——怕過於嚴苛,會引發文官集團反彈,影響朝堂穩定。”
他無奈地歎了口氣,內閣在製定條例時,也不得不考慮各種複雜的因素和關係。
“穩定不是靠縱容貪官來換的。”朱厚照語氣嚴肅,神情莊重,“貪官不除,邊軍寒心,百姓受苦,那才是真的不穩定!”
他深知,貪官的存在就像一顆毒瘤,會侵蝕大明的根基,必須堅決鏟除。
兩人就草案展開細談,從“貪腐證據如何認定”到“地方與中央貪腐量刑是否統一”,每一個細節都討論得格外細致。
他們各抒己見,爭論聲、商討聲在暖閣中此起彼伏,仿佛是一場智慧的交鋒。
說到邊軍貪腐時,李東陽突然道:“陛下,邊軍貪腐與地方貪腐不同,涉及軍餉、武器,危害更大,臣建議在條例中增設‘邊軍貪腐專項條款’,並且讓邊軍將領參與條款製定,他們更懂軍中情況,能讓條款更貼合實際。”
他的提議新穎而務實,充分考慮了邊軍貪腐的特殊性和複雜性。
朱厚照眼前一亮,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當即點頭:“就這麼辦!讓張懋、徐光祚兩位國公也參與進來,明天讓他們到內閣和你們一起商議,務必讓專項條款嚴絲合縫,堵死所有漏洞!”
他的決策果斷而英明,展現出了他卓越的領導才能和遠見卓識。
“臣遵旨!”李東陽躬身應道,心裡越發佩服陛下的果斷——隻要是對大明有利的建議,陛下從不會猶豫。
議完《問刑條例》,天已經大亮,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暖閣中,給整個房間帶來了溫暖和光明。
暖閣外傳來上朝的鐘聲,那鐘聲悠揚而洪亮,仿佛在催促著人們開啟新的一天。
可李東陽卻沒起身告辭——他跟隨陛下多年,深知陛下的行事風格,知道陛下定還有其他事要交代。
果然,朱厚照話鋒一轉,看著李東陽道:“李首輔,朕還有個想法,想和你商量一下。”
“陛下請講,臣洗耳恭聽。”李東陽連忙道,目光專注地看著朱厚照,等待著他的下文。
朱厚照站起身,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到輿圖前,他的身姿挺拔,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峰。
他指著北方的邊防線道:“如今大明邊患不斷,蒙古、韃靼時不時來犯,可咱們的軍事人才卻青黃不接——老將們年事已高,年輕將領要麼隻會打仗不懂謀略,要麼就是靠家世上位,沒真本事。”
他的語氣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對大明的邊防形勢深感擔憂。
他回頭看向李東陽:“而國子監作為大明培養人才的地方,現在隻教經史子集,培養的都是文臣,哪有什麼軍事人才?朕在想,能不能在國子監增設軍事科目,文武並進,為大明培養既能文又能武的人才?”
他的想法大膽而新穎,充滿了對大明未來的美好憧憬。
李東陽聽到這話,先是愣了一下,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陷入沉思——國子監自開國以來,就以培養文臣為主,增設軍事科目,確實打破了百年常規。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諸多方麵的改革和調整。
可他轉念一想,陛下說得沒錯——大明現在缺的就是軍事人才,若能從國子監開始培養,長遠來看,確實能解決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這想法雖大膽,卻切中了大明的短板。
他皺著眉,手指無意識地撚著胡須,在心裡盤算著增設軍事科目的可行性——師資從哪來?課程怎麼設?會不會影響文科教學?
每一個問題都像一座大山,壓在他的心頭,讓他不得不慎重考慮。
喜歡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請大家收藏:()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