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染坊的院子裡,晾曬的布匹在春風裡輕輕晃蕩。
五顏六色的布料映得地麵都鮮活起來。
陸炳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裡拿著一張折疊的紙。
展開後,是納采禮的流程草圖。
他指尖在上麵細細指點:“夏先生,三日後的納采禮,您得先把院子收拾妥當。”
夏儒連忙湊上前,眼神緊緊盯著草圖。
“陸大人您說,草民都記著。”
“門口得搭個青布棚,棚下擺兩張長桌,左邊放納采的禮品,右邊放拜帖和禮單。”陸炳指著草圖上的“門庭”標注。
“棚子的柱子上要掛紅綢,再貼兩幅‘天作之合’的對聯,讓禮部派來的人幫忙寫,您不用費心。”
他頓了頓,又指向“廳堂”的位置。
“廳堂正中間要設香案,案上擺香爐、燭台,燭台得用黃銅的,蠟燭要選大紅的,至少一尺長。”
“香案前鋪兩塊拜墊,您一塊,英國公一塊,拜墊得用青色的綢緞麵,彆用粗布,失了體麵。”
夏儒連忙點頭,轉身對裡屋喊:“孩兒他媽,快拿紙筆來,把陸大人說的都記下來!”
一個穿著藍布裙的婦人快步走出來,手裡拿著紙和炭筆,在石凳旁蹲下,認真地記錄著。
她時不時抬頭問:“陸大人,青布棚要搭多寬?拜墊要多大尺寸?”
“棚子寬三丈、長兩丈就夠,能放下禮品桌就行。”陸炳回道。
“拜墊長三尺、寬兩尺,您坐著舒服,英國公也方便行禮。”
夏儒看著妻子記完,又問:“陸大人,到時候來的人多,草民家裡沒那麼多凳子,要不要再借些?”
“不用借。”陸炳擺了擺手。
“納采禮主要在廳堂和門口,禮部會派十個人來幫忙,他們站著就行,不用凳子。”
“您家裡隻需準備三個茶杯,給英國公、副使和傳旨的小太監倒茶,茶要用明前的龍井,彆用粗茶。”
他又想起一事,補充道:“還有您的衣服,三日後得穿新的青布長衫,彆穿染坊的舊衣服,讓婦人今天就去鎮上的布莊買塊新布,連夜做出來。”
“頭發要梳整齊,用木簪固定,彆用銅簪,顯得俗氣。”
夏儒連忙應道:“草民記住了,今天就去買布做衣服。”
接下來的兩天,夏家忙得腳不沾地。
夏儒去鎮上買了青布,妻子連夜趕製長衫。
禮部派來的人搭起青布棚,掛上紅綢和對聯,又送來黃銅燭台和大紅蠟燭。
陸炳派來的校尉幫著打掃院子,把禮品桌擺得整整齊齊。
夏家村的百姓都圍在夏家院外,看著這熱鬨的景象,議論紛紛。
“夏家這是要出大人物啊!錦衣衛都來幫忙了!”
“聽說夏姑娘被選成皇後了,三日後英國公要來行納采禮,這可是天大的榮耀!”
“咱們夏家村以後再也不是普通村子了,得改叫‘皇後村’!”
到了第三日辰時,遠處傳來一陣鑼鼓聲,越來越近。
夏儒穿著新做的青布長衫,站在門口,手心裡全是汗。
陸炳站在他身旁,低聲叮囑:“彆緊張,英國公來了,您就按咱們之前說的,先拱手行禮,再引著進廳堂。”
很快,一支隊伍出現在村口。
前麵是鑼鼓隊,後麵是抬著禮品的轎夫。
英國公張懋穿著繡著麒麟補子的朝服,騎著高頭大馬,禮部左侍郎王淵跟在一旁,手裡捧著拜帖。
隊伍浩浩蕩蕩,引得百姓們紛紛駐足觀看,歡呼聲響成一片。
到了夏家門前,張懋翻身下馬,王淵連忙遞上拜帖。
夏儒雙手接過拜帖,躬身行禮:“草民夏儒,參見英國公、王侍郎。”
“夏先生不必多禮。”張懋笑著拱手,目光掃過院中的布置,滿意地點點頭。
“布置得很周全,可見用心了。”
夏儒連忙引著兩人往裡走。
到了廳堂門口,張懋停下腳步,對身後的禮官說:“呈納采禮品。”
兩個轎夫抬著一個錦盒走進來,打開後,裡麵是玄纁束帛。
玄色的絲綢濃如墨,纁色的絲綢豔如霞,邊角繡著精致的雲紋。
另一個錦盒裡是六儀,嘉禾顆粒飽滿,阿膠色澤瑩潤,九子蒲整株翠綠,看得夏儒眼睛都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