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生,奉陛下旨意,行納采禮。”張懋走到香案前,拿起三炷香點燃,插入香爐。
然後轉身對著皇宮的方向躬身:“臣張懋,謹奉陛下之命,為皇後夏氏行納采禮,願天地佑之,社稷安之。”
說完,他轉向夏儒,拱手道:“夏先生,陛下選令愛為後,乃夏家之幸,亦為大明之幸。”
“今日納采,望先生勿辭。”
夏儒連忙跪下行禮,聲音帶著激動:“草民……草民謝陛下恩典!願為陛下效力,為大明效力!”
王淵在一旁宣讀納采辭,聲音洪亮:“惟正德元年,歲次丙寅,二月初六,皇帝遣正使英國公張懋、副使禮部左侍郎王淵,持節納采於夏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曰:朕承天序,欽紹鴻業,思得賢淑,以共承宗廟,主內治。”
“聞爾夏氏,溫惠淑慎,有母儀之德,宜奉宗廟,昭女教於天下。”
“是以遣使持節,用束帛、玄纁、六儀,敬征爾女之吉。”
“尚其欽承朕命,無替厥德!”
宣讀完畢,夏儒再次磕頭:“草民遵旨!”
張懋上前扶起夏儒,笑著道:“夏先生快起來,禮成了。”
“陛下還等著先生進京,商議皇莊紡織作坊的事呢。”
夏儒站起身,眼眶紅紅的,連忙讓妻子端上龍井茶。
張懋和王淵喝了茶,又叮囑了幾句進京後的注意事項,才帶著隊伍離開。
百姓們圍上來,紛紛向夏儒道賀,夏家院子裡一片歡騰。
陸炳走到夏儒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夏先生,禮成了,咱們該進京了。”
“陛下還在宮裡等著見您呢。”
夏儒連忙點頭,轉身進屋收拾東西。
妻子給他裝了幾件換洗衣物,又把染坊的染料配方和織染章程包好,塞進包袱裡。
“你到了京城,要好好跟陛下說話,彆緊張,家裡有我呢。”
夏儒接過包袱,眼眶一紅:“你放心,我會好好的,等我在京城安頓好了,就接你們過來。”
陸炳早已備好馬車,五個校尉騎著馬跟在後麵。
夏儒跟村民們一一告彆,才登上馬車。
馬車緩緩駛離夏家村,夏儒掀開窗簾,看著熟悉的村莊漸漸遠去。
他心裡既激動又緊張——他從未想過,自己一個染坊匠,竟能進京見皇帝,還能為皇莊做事。
路上,陸炳坐在馬車裡,跟夏儒叮囑進京後的事宜:“到了京城,陛下會在坤寧宮見您。”
“您見到陛下要行三跪九叩禮,陛下問什麼您就答什麼,彆隱瞞,也彆誇大。”
“關於織染作坊的事,您要把知道的都跟陛下說,比如染料怎麼配能更便宜,織機怎麼改能提高效率,陛下最聽這些實在話。”
夏儒連忙應道:“陸大人放心,草民都記著,絕不敢出錯。”
“還有,陛下不讓給夏家封爵,您彆介意。”陸炳補充道。
“陛下是想讓夏家靠本事立足,比靠爵位體麵多了。”
“皇莊紡織作坊要是辦好了,不僅夏家能跟著沾光,百姓也能受益,這比什麼爵位都強。”
夏儒笑著點頭:“草民明白,陛下這是為了夏家好,也是為了百姓好。”
“草民不在乎爵位,隻在乎能把織染的本事用在正地方,幫陛下做事。”
陸炳看著他實在的模樣,心裡暗暗點頭——陛下沒選錯人,夏儒確實是個安分守己、懂感恩的人。
馬車行了兩個時辰,遠處終於出現了京城的城牆。
青磚砌成的城牆高聳入雲,城門樓上“正陽門”三個大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夏儒掀開窗簾,看著雄偉的京城,心裡越發激動。
陸炳指著城門說:“夏先生,前麵就是正陽門,進了城門,再走半個時辰就到皇宮了。”
“陛下已經知道咱們今天進京,說不定已經在坤寧宮等著您了。”
夏儒深吸一口氣,攥緊了手裡的包袱——裡麵的染料配方和織染章程,是他能給陛下的最好禮物。
他知道,這次進京,不僅是他人生的轉折,也是夏家的轉折,更是他為大明百姓做事的開始。
馬車緩緩駛入正陽門,街上的百姓見是錦衣衛護送的馬車,紛紛避讓。
夏儒看著街上繁華的景象,心裡充滿了期待。
他不知道,坤寧宮暖閣裡,朱厚照正拿著皇莊紡織作坊的圖紙,等著他的到來,一場關於織染、關於民生的對話,即將拉開帷幕。
喜歡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請大家收藏:()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