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本,是“楊一清”。
朱厚照拿起檔案,手指摩挲著封麵,眼神裡滿是複雜。
楊一清的操守是幾人裡最硬的,用人公正,還懂軍事,尤其是在邊事上,經驗豐富。
之前在陝西任職時,就幫著整頓過邊軍,很有成效。
按說,楊一清是最合適的人選,既能管好吏部,又能為大明選拔真正的人才。
可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今年韃靼會大舉入侵固原、隆德、會寧等地,到時候“關中震動”,朝廷急需一個懂邊事的人去統籌指揮。
他之前就琢磨著設立“三邊總製”,把延綏、甘肅、寧夏三鎮的兵權統一起來,而楊一清,正是最合適的三邊總製人選。
“一邊是吏部尚書,一邊是三邊總製,都是要緊的職位。”
朱厚照靠在椅背上,手裡還拿著楊一清的檔案。
“韃靼入侵在即,邊事不能耽誤,楊一清必須去西北。要是把他留在吏部,誰去管三邊?那些邊將各管一攤,互不統屬,韃靼來了,肯定抵擋不住。”
他歎了口氣,把楊一清的檔案放回案上,眼神裡滿是無奈。
“看來,楊一清也不能選。”
暖閣裡靜了下來,隻有燭火“劈啪”作響,把朱厚照的影子拉得長長的。
他看著案上剩下的幾本檔案,都是些資曆不夠或者能力不足的官員,沒有一個能跟馬文升、楊一清相比。
他把檔案都推到一邊,揉了揉眉心,心裡有些煩躁。
“難道朕就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吏部尚書了嗎?”
他起身走到窗邊,推開窗戶,晚風帶著些涼意吹進來,讓他清醒了些。
宮道上的宮燈已經點亮,昏黃的光映著空蕩蕩的街道,偶爾有巡邏的錦衣衛校尉走過,腳步聲漸漸遠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想起馬文升剛才的背影,想起老尚書說“臣活不過今年冬天”時的無奈,心裡更不是滋味。
馬文升把吏部交給他,他要是選不好繼任者,就是辜負了老尚書的信任。
“再想想,再想想,肯定還有合適的人。”
他回到案前,重新坐下,拿起一本厚厚的《大明官員名錄》,一頁一頁地翻著。
從六部侍郎到地方巡撫,從京官到外官,他把能想到的官員都過了一遍,可還是沒找到合適的。
有的官員清廉卻不懂吏治,有的懂吏治卻心性不正,有的兩者都有卻資曆不夠,總差著點意思。
他翻到一半,覺得有些口渴,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卻發現茶已經涼了。
小太監聽到動靜,連忙進來想換茶。
朱厚照擺擺手:“不用了,你下去吧,朕想一個人靜一靜。”
小太監退了出去,暖閣裡又隻剩下朱厚照一個人。
他看著《大明官員名錄》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手指在紙頁上滑動,嘴裡念叨著。
“難道真的沒人了嗎?馬尚書走了,吏部不能沒人管啊……”
他想起之前整頓皇莊時,戶部有個主事很能乾,可那人資曆太淺,連侍郎都沒當過,直接升尚書肯定不行。
又想起都察院有個禦史剛正不阿,可禦史管的是監察,讓他去管官員任免,也不合適。
朱厚照把《大明官員名錄》合上,靠在椅背上,閉上眼睛,腦子裡還在過著官員的名字。
他知道,吏部尚書的人選不能急,得選一個既忠誠又有能力,既懂吏治又能服眾的人。
可這樣的人,到底在哪裡呢?
燭火漸漸暗了下來,暖閣裡的光線也變得柔和。
朱厚照睜開眼睛,看著案上的楊一清檔案,又看了看窗外的夜色,心裡暗暗琢磨。
“要是楊一清能有個分身就好了,一個去管三邊,一個來管吏部……”
他搖了搖頭,覺得自己在胡思亂想,可還是忍不住繼續想。
“除了這些人,還有誰呢?再想想,肯定還有朕漏掉的人……”
喜歡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請大家收藏:()朕,朱厚照,開局大殺四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