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閣外的日頭剛過正午。
王守仁和張侖並肩走來,手中捧著一卷厚厚的奏疏。
兩人的眼底都帶著淡淡的青黑。
這三天,他們幾乎沒合過眼。
張永見他們來,連忙上前。
“二位大人,陛下正在裡麵等著呢,快進去吧。”
張侖深吸一口氣,理了理官袍。
他與王守仁對視一眼,推門走進暖閣。
“臣王守仁張侖,參見陛下!”
兩人躬身行禮,聲音裡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
朱厚照放下手裡的邊軍簡報,抬眼笑道。
“免禮,奏疏帶來了?”
“回陛下,帶來了。”
王守仁上前一步,雙手將奏疏遞到案上。
“這是臣與張世子這三天商議的軍報實施方案,還請陛下過目。”
朱厚照拿起奏疏,緩緩展開。
奏疏上的字寫得工工整整。
從軍報的采編流程,到發行渠道,再到監督機製,寫得一清二楚。
采編由兵部文書和錦衣衛暗樁配合,收集邊軍操練、軍戶困難。
發行靠驛站和邊軍驛卒,確保每個衛所都能收到。
監督由東廠檔頭負責,防止報道被篡改。
看著奏疏,朱厚照的嘴角忍不住上揚。
這方案既周全,又貼合邊軍實際,比他預想的還要好。
他抬眼看向兩人,突然想起張侖昨天遞的小紙條裡提過,英國公也參與了商議。
“張侖,朕聽說,英國公也給你們提了不少建議?”
張侖一愣,隨即躬身道。
“陛下英明!前兒個家父去兵部辦事,看到臣和守仁兄在忙軍報的事,問清緣由後,便留下一起商議了。”
這話一出口,暖閣裡的氣氛頓時輕鬆了幾分。
張侖繼續道。
“家父說,陛下要辦軍報,是雄才大略,自古未有,不僅能讓邊軍安心,還能讓百姓知邊軍之苦,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他頓了頓,語氣裡多了幾分激動。
“家父還說,陛下把這麼重要的事交給臣,是看重英國公府,臣定要好好辦,不能辜負陛下的信任。”
朱厚照點點頭,心裡更滿意了。
英國公是老臣,有他支持,軍報推行起來會更順利。
他看向王守仁。
“守仁,方案裡‘軍戶訴求直達朝廷’這一條,是你想的吧?”
王守仁躬身。
“回陛下,是臣提的。臣在兵部時,常收到軍戶的投訴信,卻因層層上報,很多事都石沉大海。軍報裡設‘軍戶心聲’欄,能讓陛下直接看到軍戶的難處,也能讓邊軍將領不敢再敷衍。”
“好!”
朱厚照一拍案。
“就該這樣!軍報不是給官員看的,是給邊軍、給百姓、給朕看的,就得說真話、辦實事!”
他把奏疏放在案上,語氣鄭重起來。
“你們的方案,朕很滿意,這事兒就按你們說的來。”
王守仁和張侖心裡一鬆,臉上露出笑容。
“謝陛下!”
“先彆忙著謝。”
朱厚照話鋒一轉。
“眼下朝廷沒戰事,第一期軍報,朕給你們定個主題——就寫‘朝廷為什麼要征召邊防士兵’。”
兩人對視一眼,都明白了陛下的用意。
讓百姓知道,征召士兵是為了守國門,是為了護百姓,這樣百姓才會支持征兵,軍戶才會願意送子弟參軍。
朱厚照繼續道。
“還有一件事,必須記牢——軍報裡的字,不準用文言文,全用大白話!”
張侖愣了。
“陛下,用大白話……會不會顯得不夠莊重?以前的文書,都是用文言文的。”
“莊重不重要,讓百姓看懂才重要!”
朱厚照打斷他。
“邊軍裡的士兵,大多沒讀過多少書,百姓更是如此,用文言文,他們看不懂,軍報還有什麼用?”
他拿起一份保定府的民生報,指著上麵的內容。
“你們看,保定府的報紙,寫‘某知縣貪糧被罷’,百姓一看就懂;要是寫‘某令黷貨,遂黜’,百姓還得猜半天。軍報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士兵能看懂,讓百姓能明白!”
王守仁連忙道。
“陛下說得對!臣之前還擔心,軍報太晦澀,百姓看不懂,現在有陛下的指示,臣知道該怎麼寫了。”
“你們不僅要寫明白‘為什麼征兵’,還要寫清楚‘士兵的待遇’。”
朱厚照補充道。
“比如士兵每月能領多少糧、多少銀,軍戶能免多少稅,讓百姓知道,參軍不是苦差事,是有保障的,這樣才會有人願意來。”
“臣遵旨!”
兩人齊聲應道。
朱厚照看著他們。
“稿子寫好後,先給朕過目,朕看過沒問題了,再印刷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