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萬死不辭!”
一道道命令,清晰而冷酷,展現出一個瀕死政權最後,也是最堅決的反撲意誌。
退朝之後,朱慈烺親自登上南京城牆巡視。他走過一個個垛口,查看火炮位,與守城的士卒交談。皇帝親臨前線,雖然無法立刻改變敵我力量對比,但那沉穩的身影和堅定的目光,卻像是一根定海神針,讓惶惶的人心稍稍安定下來。
與此同時,在四川險峻的夔門古道之上,一支特殊的軍隊正在艱難東進。
秦良玉的白杆兵,沒有走相對平坦的水路,而是選擇了更能發揮他們山地作戰優勢的陸路,穿行於巴山蜀水之間。道路崎嶇,糧草轉運困難,但數千白杆兵秩序井然,沉默前行,隻有白杆頓地的聲音和沉重的腳步聲在山穀間回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母親,探馬來報,前方已近夷陵,左良玉叛軍一部扼守要道,阻我東進。”馬祥麟策馬來到秦良玉身邊稟報。
秦良玉目光冷冽:“左逆之兵,烏合之眾,豈能擋我白杆兒郎?傳令,前軍變陣,鋒矢突擊,擊穿敵陣,不得戀戰!”
命令下達,白杆兵迅速變陣,如同一個巨大的楔子,直插左良玉部防線!白杆翻飛,鉤、刺、砸、掃,在狹窄的山道上展現出驚人的威力。左良玉部叛軍何曾見過如此悍勇詭異的戰法,稍一接觸便陣腳大亂,被殺得人仰馬翻,倉皇讓開道路。
秦良玉看也不看潰散的敵軍,勒馬前行:“繼續前進,目標,荊州!”
而在皖南的群山深處,李定國也接到了鎮江失守、南京告急的消息。
“大哥,南京怕是守不住了,咱們……”部下憂心忡忡。
李定國望著東方,沉默良久。那位年輕皇帝的身影,蕪湖城下的並肩血戰,在他腦海中一一閃過。他深吸一口氣,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傳令下去,拔營,向東移動。”
“向東?大哥,那是南京方向!清軍主力都在那邊,咱們這點人馬……”
“不去南京。”李定國目光深邃,“我們去溧水,去句容,去清軍的後方!”
他指著粗糙的地圖:“多鐸主力圍攻南京,其後必然空虛。我等穿插其間隙,襲擾其糧道,攻打其薄弱城池,攪他個天翻地覆!就算救不了南京,也要讓多鐸寢食難安!”
這是一招險棋,也是圍魏救趙之策。李定國,要用自己的方式,為那座危在旦夕的都城,儘一份力。
南京城內,緊張備戰的氣氛中,也夾雜著一絲悲壯的激昂。
茶館酒肆裡,議論的風向悄然轉變。
“聽說了嗎?皇上把棺材本都拿出來了,誓與南京共存亡!”
“秦良玉老將軍帶著白杆兵快到了!”
“還有人說,之前在蕪湖幫過咱們的那個流寇李定國,也沒走遠,在韃子後麵鬨騰呢!”
“媽的,皇帝都不怕死,咱們這些小民還有什麼好怕的?跟韃子拚了!”
“對!拚一個夠本,拚兩個賺一個!”
民氣,在絕望的穀底,被上位者的決絕和遠方傳來的忠義消息,一點點激發出來。無數青壯自發前往官府報名,要求加入民勇。工匠們日夜趕工,打造守城器械。甚至連一些秦淮河上的歌妓,也捐出了自己的首飾,用以犒軍。
朱慈烺站在皇宮的最高處,望著這座在死亡陰影下反而爆發出驚人活力的城市,望著城外遠處隱約可見的清軍旌旗,心中百感交集。
失敗、背叛、犧牲……這一切的痛苦,並未將他擊垮,反而如同烈焰,將他淬煉得更加堅韌。
他知道,最終的考驗即將到來。
但他不再恐懼。
他手中還有城,還有兵,還有民,還有那雖微弱卻遍布各地的忠義星火!
“傳朕旨意,”他對著肅立身後的王公公,平靜地說道,“明日,朕將親赴朝陽門,擂鼓助戰。”
他要讓所有人都看到,大明的龍旗,依然在南京城頭,迎風漫卷!
喜歡日曜南明請大家收藏:()日曜南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