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內,檀香嫋嫋。
方才由征北將軍張遼緊急送達,來自魏將朱靈的投誠信,已在重臣手中傳閱完畢。
信件輾轉於指尖,帶來的不僅是黃河對岸一員宿將的歸附,更是一個可能撬動整個北方戰局的戰略支點。
明王波彥高踞王座,目光如炬,緩緩掃過階下每一位臣子的麵容,將他們的沉吟、權衡與瞬間閃過的精光儘收眼底。
他身體微微前傾,手指在紫檀木扶手上輕輕敲擊了一下,打破了沉寂,聲音沉穩而充滿力量:“如何?諸卿都看完了。這東郡北岸,要不要?”
這句話問得直接,卻重若千鈞,仿佛擲地有聲的巨石,在每個人心中激起漣漪。
話音未落,一道清朗而充滿自信的聲音便已響起。
剛從南郡風塵仆仆趕回陽翟述職的周瑜,迅速出列,深施一禮。
他歸順明國以來,雖屢有建樹,但自覺相較於徐庶、郭嘉等早早追隨波彥的舊臣,所立之功仍顯不足,心中常懷一股急於證明自身價值的銳氣。此刻,正是他展現韜略、奠定地位的良機。
“大王,”周瑜聲音洪亮,條理清晰,“此乃天賜良機,不可錯失!然則,接收東郡北岸,絕非眼下此刻應為之事。”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同僚,最終堅定地落回波彥身上,“大王定下的休養生息之策,施行尚不及一年,國力、民力正在複蘇,此乃根基,萬不可因一時之利而動搖。”
“此時若大張旗鼓接納朱靈,無異於將鋒芒直指袁紹咽喉,必使其驚懼反撲,重啟戰端,則我朝積蓄之力將毀於一旦。”
他話鋒一轉,指向懸掛於側壁的巨幅輿圖:“臣之見,當先行厚賞朱靈,賜予其顯赫官職,使其感恩戴德,心甘情願為吾明國潛伏於北岸,成為一顆嵌入魏國心臟的暗釘。待到明國準備萬全,誓師北伐之日,再啟用此子。”
“屆時,憑借其接應,吾大軍可在水軍協助下悄然渡河,神不知鬼不覺直撲鄴城!此乃奇兵之策,關鍵在於出其不意。”
周瑜越說越是激昂,手指虛點地圖上的鄴城位置:“隻要攻其不備,一舉拿下鄴城,則魏國中樞崩潰,群龍無首,必然大亂。即便一時難以攻克,若能將其重重圍困,亦可吸引魏國各路援軍來救。”
“吾軍則以逸待勞,憑借大王麾下虎狼之師與精良裝備,將來援之敵一一殲滅於野!一旦魏國野戰精銳儘喪,其餘郡縣傳檄可定,再回師攻打已成孤城的鄴城,則事半功倍,所費代價將大大降低!”
他的戰略視野並未止步於河北,而是繼續向西延伸:“鄴城一下,河北震動,大王便可立即飛檄傳令司州、涼州早已枕戈待旦的十餘萬將士,揮師攻入曹操控製的北地、上郡,一舉收複河套膏腴之地!繼而東取太原,形成對曹操殘餘勢力的東西夾擊、南北合圍之勢。屆時,曹操腹背受敵,焉能不敗?北方定矣!”
周瑜這一番宏論,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將短期隱忍與長期戰略結合得絲絲入扣。
殿內眾臣聽完,無不露出深思之色,暗自咀嚼其中利害。
片刻後,身為兵部尚書的徐庶邁步出列,向波彥躬身,聲音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分量:“大王,周將軍所言,深合兵法以正合,以奇勝之要旨,臣亦認為此策可行。”
徐庶首先肯定了周瑜的大方向,隨即補充了更為現實的考量,“當前確非動兵良機。徐州與江淮救災及荊揚泄洪、重建事宜千頭萬緒,耗費錢糧無數。緊接著秋收在即,此時若大規模征召民夫、調運糧草,勢必嚴重影響農事,動搖國本。民以食為天,糧食不穩,大軍何以遠征?”
又接著從軍事裝備的角度進行分析說道:“再者,工部與工匠營如今雖得了充足的鐵錠供應,但打造鎧甲、兵械非一日之功。即便日夜趕工,想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全軍披甲,亦難如登天。”
“大王麾下將士,皆乃百戰精銳,經年累月嚴格操練,方有今日之強。每一名士卒都是寶貴的財富,若無精良鎧甲護身,與背水一戰、困獸猶鬥的魏軍正麵交鋒,傷亡必然慘重。每損失一人,都是大王與明國之痛!”
徐庶最後將目光投向更遙遠的未來:“因此,臣讚同周將軍之議,先行安撫朱靈,令其潛伏。待今歲過去,秋糧入庫,民生恢複,吾軍披甲若能提升一二成,屆時再議北伐,方是萬全之策。”
“況且,大王曾言,掃平袁紹、曹操後,誌在繼續北上,將肆虐的胡人徹底逐出長城之外。此乃千秋功業,更需謹慎籌備,急不得。派遣精乾人員深入草原,勘探地形,查探胡人虛實,亦是當前要務,需時間布置。”
波彥聽完兩位重臣鞭辟入裡的分析,眼中閃過睿智的光芒,他緩緩頷首,顯然已有了決斷。他朗聲道:“好!既然周卿與徐卿皆認為此時不宜接收東郡北岸,那便依此計而行,暫不派遣水師及步卒過河。便將朱靈作為一步暗棋,埋於袁紹肘腋之下。”
他的聲音陡然提升,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待兵甲充足,糧秣齊備,孤必親率大軍,渡河北伐,與袁本初決一雌雄!”
決策已定,接下來便是對功臣的封賞。“朱靈棄暗投明,心向吾國,將來更是吾軍渡河北上的關鍵之人,不可不重重犒賞,以安其心,以勵後人。”
波彥沉吟片刻,下達王命,“即日起,冊封朱靈為明國平北將軍,掛將軍印,晉封亭侯。待其成功接引吾大軍渡河,並助攻破鄴城,再加封為鄉侯,以示殊榮。另,可特許其擇一聰慧之子,送入丹陽政學院進修,若通過考核,可直接入政務府任職,許他朱家一個前程。”
這番安排,既有顯赫的軍職與爵位,又有惠及子孫的恩蔭,考慮得極為周全。殿內群臣聞言,紛紛躬身,齊聲讚道:“大王思慮周詳,賞罰分明,臣等拜服!”
波彥聞言,不由哈哈大笑,擺了擺手,帶著幾分難得的調侃語氣說道:“好了好了,爾等不必如此。就算孤王英明神武,若沒有諸位卿家儘心輔佐,也不過是孤家寡人,能成何事?這治理天下,開拓疆土,終究要靠爾等實乾。”
他這自謙而又親切的話語,頓時引得殿內氣氛一鬆,眾臣皆會心一笑,甚至有人笑出聲來,剛才議事的嚴肅緊張被這融洽的君臣之情衝淡了不少。
喜歡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請大家收藏:()三國:每天十個人,我慢慢無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