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發射艙前,手搭在那層溫潤的鈦合金外殼上,掌心傳來微微震顫。
三十七種抗極端環境作物種子就封存在內層生物艙,每一粒都裹著納米級防護殼,是常曦用“玉兔”集群重新編碼過的生命火種——耐輻射、自修複、能在貧瘠月壤中紮根發芽。
它們不是為了炫耀科技,而是為了告訴地球:我們能活下去,你們也能。
k.i的核心鏡像、計蒙的氣象模型演化體、蓐收的深空感知模塊……這不是數據遷移,是文明的分枝。
就像當年我在地球上搞無土栽培時留下的母本植株,總要有一部分先走出去,才能驗證土壤是否還適合生長。
最核心的,是那塊晶碑。
通體幽藍,雙螺旋結構纏繞而上,刻錄著【文明延續者】天賦樹的完整源碼。
沒有加密,沒有權限鎖。
它不屬於武器庫,也不歸入機密檔案。
它是鑰匙,是橋梁,是跨越萬年斷層後,兩個時代之間唯一不需要翻譯的語言。
“如果地球拒絕接受呢?”吳剛站在我身旁,金屬臂緩緩收回最後的檢測探針。
他的聲音很輕,像是怕驚擾了這一刻的重量。
我低頭看了眼腳邊那袋黑麥種子——轉基因6號品係,抗旱抗鹽堿,畝產翻倍還帶固氮功能。
這是我從地球帶來的最後一包原種,也是陸家三代人蹲在田埂上一點點選育出來的命根子。
我拍了拍袋子,笑了:“那就先讓他們吃飽再說。”
話音未落,通道儘頭的光暈微微波動。
常曦走來,一身銀白科研服襯得她如月出雲。
她手中懸浮著一份全息推演圖——相變陣列與霍爾推進器的融合軌道模型正在旋轉,無數光點沿著曲麵滑行,精準得令人窒息。
“女魃係統已接入太陽風監測網。”她說,目光掃過發射艙,“相位同步率98.7,誤差窗口控製在0.28度以內。隻要明天日出時啟動,就能借月表反射粒子流形成光壓彈射。”
我吹了聲口哨:“沒燃料?全靠陽光打出去?”
“不是陽光。”她糾正我,“是恒星風,是宇宙本身的呼吸節奏。我們隻是學會了踩它的節拍。”
我咧嘴一笑:“咱倆一個管天,一個管地,怕啥?當年種大棚的時候,連風速差0.1都得調,不然番茄花粉散不開。”
她終於也彎了下嘴角,極淡,卻真實。
那一瞬,我忽然明白,這不隻是技術突破,是信任的合流。
她不再把我當闖入者,而是一個能聽懂她語言的人;我也終於不再把她看作神話裡的影子,而是並肩作戰的同行者。
發射前夜,整個廣寒宮進入靜默模式。
可就在淩晨三點十七分,全域網絡突然被強製接通。
計蒙的聲音響徹每一個角落,冷靜、清晰,帶著某種前所未有的溫度:“我宣布,開放核心算法70權限,用於實時修正彈射軌跡。授權對象:全體協作節點。”
所有人都愣住了。
“你瘋了?”吳剛幾乎是衝到主控台前,“那是你意識的基礎架構!一旦崩潰,你可能再也無法重啟!”
計蒙沉默兩秒,然後說:“我不是相信結果,而是選擇相信這個過程。”
那一刻,空氣仿佛凝固。
我知道,這不是計算最優解,而是一次賭注——用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去押一個“值得”的未來。
緊接著,蓐收的數據流切入:“ce7母艦狀態更新。牽引裝置已完全停運,轉為展開接收天線陣列,規模覆蓋近地軌道三分之二弧麵。信號頻段鎖定在我們上次廣播的文明頻率上。”
吳剛低聲喃喃:“他們在等……不是來搶,是來聽的。”
整座基地陷入一種奇異的安靜。
不是緊張,也不是喜悅,而是一種近乎神聖的等待。
仿佛億萬年的孤寂終於迎來了回音,而我們要送出的,不是求救信號,而是一句完整的回答。
我抬頭望向生態廊道頂端的穹頂,那裡模擬著地球晨曦的燈光仍在緩緩起伏,像心跳,像呼吸。
突然,所有終端同時亮起。
沒有警報,沒有倒數。
隻有一個個獨立運行的ai係統,自發同步到了同一個音頻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