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落在政事堂的案角,那封未拆的北境來信靜靜躺著。李震沒有再看它一眼,隻是將朱筆擱下,手指輕輕撫過《天下學政分布圖》上那個剛畫下的圓圈。他站起身,轉身走出大殿,步履沉穩,身後文書無人敢跟。
觀星台高踞宮城之巔,石階冷硬,踏上去有回響。他一步步走上來時,天色正由青轉白,帝都已在腳下鋪開,街巷如脈絡般延伸。炊煙升起,書聲隱約可聞。他立於欄前,背手而望,身影被初陽拉得修長。
不多時,蘇婉到了。她未乘肩輿,步行登台,衣袖微拂台階塵灰。她不說話,隻站在他身側,順著他的目光看去。遠處一座新學堂的屋簷在晨光中泛著瓦亮,那是去年冬天才落成的。
接著是李瑤。她手中拿著一卷薄冊,邊走邊翻,腳步不停。到台心才合上,輕聲道:“三州畢業生任職追蹤數據已彙總完畢,九成七在職,無一人因出身被罷免。”她說完,將冊子遞給身旁暗處的李毅。
李毅接過,掃了一眼便收進懷中。他站定在李震背後半步位置,目光掃過台下周遭,並非警戒,而是習慣性地捕捉每一處動靜。他知道今日不同尋常——家主登台,家人齊聚,卻無人議事,這本身就是一種信號。
趙德最後抵達。他年歲已高,走得慢,但堅持自己攀爬。登頂後略喘息,拱手道:“老臣遲來,請恕。”
“你來得正好。”李震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傳至每人耳中,“方才我在想,這兩年我們做了多少事?破舊例、立新規、清吏治、興學堂、整軍備、通邊市。十二州點亮了,百姓能識字,工匠會算賬,醫者懂防疫,官府不敢欺瞞。這些,都成了真。”
他頓了頓,看向眾人:“可我昨夜翻閱民情回執,仍有三十府縣半年無一封投書。不是沒有冤屈,是不信朝廷真能管。燈照得到的地方,人抬頭看路;燈照不到的,還在摸黑過河。”
蘇婉輕聲道:“西南三郡山路難行,藥隊一年隻能去兩次。上次一名婦人難產,等不到大夫,孩子沒活下來。她的丈夫寫信到察院,說‘不是怪你們不來,是怕以後還來不了’。”
李瑤接口:“情報網覆蓋不足,偏遠之地消息延遲少則半月,多則月餘。監察巡行也受限於此。我們能看到的,仍是冰山一角。”
李毅低聲道:“暗部人力有限。若繼續抽調去盯新政執行,邊防與內奸排查就得鬆懈。現在有些人,已經開始試探底線。”
趙德歎息:“昔日寒門求一條出路,如今路開了,走得卻不夠遠。製度是梯,但梯子不能隻架在京城門口。”
風從台邊掠過,吹動幾人衣袍。李震緩緩點頭,從袖中取出地圖,在掌心攤開。
“所以我想清楚了。”他說,“接下來十年,我們要走三條路。”
他抬起手,指向遠方:“第一,以民本為縱軸。所有政策,最終要看百姓過得好不好。不是看報表數字漲了多少,是看一個母親能不能安心生孩子,一個老農能不能靠收成活下去。蘇婉,你說的流動醫隊,立刻籌備,先從最偏的五郡試點,每年輪駐,配藥車、帶學徒。”
蘇婉頷首:“三月內可成。”
“第二,”他繼續道,“製度為橫軸。不能再靠人盯人。李瑤,你要建一套全國統一的標準體係——學堂教什麼,官府用什麼人,工坊記什麼賬,都要有明文規範。所有記錄接入察院數據庫,地方造假,中央即時可知。”
李瑤應道:“已經在擬《政務標準化章程》,預計兩個月內呈報。”
“第三,”他語氣微沉,“科技為斜軸。機關圖譜裡的東西,不能隻鎖在千機閣。李晨那邊造的水力紡車,已在兩州試用,效率翻倍。我要把這些技術送到鄉裡去。鐵犁、風車、淨水器,哪怕是一把改良鋤頭,也能讓一家老小少餓一頓飯。”
李瑤補充:“還可設‘技藝推廣使’,從學堂畢業生中選拔懂技術的年輕人,派往各地指導使用與維修。既能解決就業,又能推動落地。”
李毅忽然道:“我也有一請。”
眾人看去。
“現有暗部編製中,劃出三百人,組建‘巡查特使營’。不穿官服,不持令牌,專赴邊遠州縣,查新政是否落地,百姓是否受益。他們不辦案,隻上報實情。若有阻撓者,當場揭發,由察院跟進。”
李震看著他:“你想讓他們成為眼睛?”
“是。”李毅道,“真正的監察,不該等百姓寫信,而該主動看見。”
趙德動容:“若此策推行,千裡之外的事,也能如親眼所見。這不是權術,是仁政的延伸。”
李震沉默片刻,重新展開地圖。他在那片空白州府的圓圈外,畫了一道弧線,自東向西,緩緩勾出輪廓,像一輪初升的日。
“我們不必走到終點。”他說,“有人會說,這江山是打下來的。可我知道,真正撐起它的,是那些讀過書的孩子,是那些敢寫舉報信的農夫,是那些在夜裡算賬不讓差錯溜走的小吏。他們才是根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婉望著城中某處——那裡傳來孩童齊誦的聲音,清亮而堅定。
“教育已經種下種子。”她說,“隻要不斷澆水,總會開花。”
“但要防僵化。”李瑤提醒,“製度一旦變成死規,就會壓人。必須留出調整空間,建立反饋機製,讓下麵的聲音能傳上來。”
“還有人心。”李毅低聲說,“現在大家都守規矩,是因為怕。可怕久了,就會敷衍。得讓人真心願意做對的事。”
趙德喃喃:“昔年科舉隻為選官,如今辦學卻是育人。育的不隻是才,更是心。”
李震將地圖卷起,交到李瑤手中:“你牽頭起草《十年國策綱要》,把今天的話寫進去。民本為根,製度為綱,科技為翼。不求速成,但求穩步前行。”
李瑤鄭重接過。
“至於那些還未點亮的地方……”他再次望向遠方,“我們會一步步去。”
蘇婉輕撫欄杆,指尖觸到一絲涼意。她沒有回頭,隻問:“你覺得,後人會怎麼記這段日子?”
李震靜了片刻。
“不會記得我們打了多少仗,殺了多少人。”他說,“隻會記得,有沒有人在雨天修好了一段路,有沒有孩子因為學會寫字而改變了命運。”
風又起,吹開他衣襟一角。李瑤收攏筆記,準備下台整理今日所議。李毅依舊立於原地,手按腰間短刃,目光投向北方天際。趙德緩步走向階梯,口中低吟幾句新擬的祝文,音節平穩,似禮亦似願。
李震仍站在最高處,手扶石欄,望著帝國遼闊的腹地。那裡群山連綿,田野廣袤,許多地方尚未通路,也沒有學堂的鐘聲。
他忽然從懷中取出一支炭筆,在地圖背麵寫下幾個字:路基已築,待人續行。
然後他將地圖折好,放入袖中。
城下,一輛馬車正緩緩駛過街口,車身上漆著“醫濟署”三字,簾布半掀,露出一隻正在清點藥包的手。
喜歡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請大家收藏:()李氏霸業:全家定鼎新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