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徵妲伸手去摸賬冊的封皮——紅漆燙金的“贓物清冊”四個字,摸起來暖暖的。她抬頭看向郭維城,小聲音都發顫:“外祖,真的有七千二百萬兩?”郭振明蹲下來,笑著說:“真的!商河老宅的地窖裡,光現銀就堆了三尺高;臨清貨棧的暗格裡,藏著二十箱珠寶;城郊莊子的院牆裡,拆出了十萬兩黃金——還有鄭家的商鋪,光德州、臨清兩地的鹽鋪,就值五百萬兩。”
沈硯、張清芷、穆學衍也都走了過來,圍在賬冊旁。穆學衍戴上新配的眼鏡,翻開賬冊的第一頁,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數字,輕輕歎了是多少百姓的血汗啊。”張清芷接過賬冊,翻到“軍戶相關”那一頁,眉頭皺了皺:“這裡寫著,被販賣的軍戶共一百三十七人,活著的二十七人,每人贖身需要五十兩——合計一千三百五十兩,從贓銀裡出,定要把他們贖回來。”
沈硯憂心地說道:“郡主,這筆錢,夠給德州所有軍戶發十年糧餉還有餘”
朱徵妲拉著沈硯的手,著急地說:“沈叔叔,我要給皇爺爺寫信!現在就寫!”沈硯點點頭,讓張清芷取來筆墨紙硯,鋪在八仙桌上。朱徵妲爬上高凳,握著小毛筆——筆杆比她的手還粗,她兩隻手攥著,才能把字寫穩。
皇孫徵妲謹奏為陳明德州賑災要務恭請聖裁事
臣孫朱徵妲謹奏:
臣孫恭叩皇爺爺聖躬萬安!
臣孫奉命查核德州諸事,今已清得查抄贓銀總數,計七千二百萬兩。謹就銀兩款項支用,瀝誠陳請:其一,擬撥半成贓銀,計三百六十萬兩,解送內帑,以充皇爺爺、娘娘宮闈日常用度,稍儘孫輩孝意;其二,餘六千八百四十萬兩,懇請全留德州,專司濟民——軍戶積欠糧餉,當速補以安軍心;漕運破損船隻,當急修以保轉運;遭私鹽之害的農戶,當優賠以蘇民困;另,武社弟子月錢、穆先生眼鏡更換、張姐姐軟劍修繕諸事,亦擬於此款內支給,蓋此輩皆實務可用之人,恤之即安德州實務。
臣孫沿途察訪德州情狀,竊以為當前賑災之核心,唯“守樞紐、保轉運、防擁堵”七字——德州為運河入魯首站,漕糧轉輸、物資調度,全係魯西聊城旱蝗重災區賑濟根本,此局一日不固,魯西賑濟一日難安。今德州蛀蟲雖經查抄剪除,然善後若乏能吏,必致前功儘棄、貪腐複萌,恐陷“除弊—再生弊”之循環,不可不防。
且德州既為入魯門戶,守土官員遴選實乃重中之重。現任知州宋明德,性雖勤勉、執行力頗強,凡交辦差事皆能儘力,然察其治事:統籌調度之能不足,遇跨部門協同事務多遲疑;行事又膽怯求穩,麵對衛河漕阻、糧儲空虛之危局,僅能循舊例拆借、勸捐,無破局之策,實難擔當前賑災樞紐之任。
臣孫另查:山東去歲遭澇,今歲複罹旱災,衛河水位驟降,漕船阻滯難行,德州本地官倉儲備空虛——民食既缺,賑糧轉輸又困,已成“糧斷則民亂、運阻則魯西失援”之險局。
臣孫思之,欲破此困、使德州成為支援聊城旱蝗災區的穩固大後方,關鍵在革除傳統行政體係“應對係統性危機能力不足”之弊:當堅持水利、農業、監察、財政多司聯動,打破條塊分割——水利官專司衛河疏浚、灌溉修渠,農業官專司糧種調度、農情安撫,監察官專司贓銀支用、賑糧核驗,財政官專司稅賦調劑、軍需補給,四者協同,方能力保漕運通、糧餉足、民生安,不致因一司疏漏而亂全局。
以上情由、銀兩用度及賑災建言,均係臣孫實地察訪所得,不敢有一字虛飾。謹瀝誠奏聞,伏乞皇爺爺聖鑒訓示。
臣孫朱徵妲謹奏
萬曆三十六年十月日
皇孫徵妲謹奏為薦舉能吏協理德州賑災並陳治理規劃恭請聖鑒事
臣孫朱徵妲謹奏:
臣孫前疏陳明德州賑災核心要務,今再就“選賢任能、協同破局”瀝陳詳情,伏乞皇爺爺聖覽。
臣孫察德州之困,在“事繁而才寡、責重而權分”——衛河漕阻需水利官,糧荒需農官,賑濟需能吏,稅賦需乾員,非單一官員可撐。故謹擇大明官員中四員,擬薦赴魯協理,務使各專其責、聯動共濟:
一、薦舉能吏及職掌分宜
1.薦汪應蛟補山東巡撫兼理河道),總司統籌
汪應蛟素有水利、屯田實績,前在天津墾荒治河,創“鹽堿變良田”之效。今委其巡撫山東、兼管河道,專司三事:其一,急疏衛河德州段,加固堤防、清淤通漕,確保漕船無阻;其二,募流民開墾城外荒地,行“以工代賑”,發種糧、授農具,三年內免其稅糧,擴屯田之基;其三,協調臨清、東昌諸府,減免運糧商船雜稅,引糧商聚德州,充糧儲之需。此員為全局樞紐,統攝水利、屯田、漕運,免各司推諉。
2.薦徐光啟補山東布政司參議分管農業),專司農技
徐光啟精研農術,熟曉南北方作物習性。今委其分管山東農業,專司三事:其一,自福建調甘薯良種,教民“窖藏法”避冬寒,試種於德州近郊;擇耐旱玉米品種,授丘陵農戶種植;其二,編《德州農要》,繪育秧、灌溉之圖,令裡正逐村教習;其三,引西洋龍尾車等水利器械,提灌溉效率,解旱季農田缺水之困。此員為糧產根本,保“短期救饑、長期自給”。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薦鐘化民為欽差督理荒政禦史,主掌賑濟
鐘化民曆河南、陝西賑災,善“圖賑法”“平糶策”,素有清能之名。今委其督理德州荒政,專司三事:其一,分粥廠於城郊,免流民紮堆生亂,行“計口授糧”,老幼加額;其二,動臨清鈔關稅銀,赴河南、河北購雜糧,由衛河速運德州,設“平價倉”壓糧價、懲囤積;其三,核查賑銀、賑糧支用,凡克扣者立拿問,杜貪腐之弊。此員為民生保障,防“賑不濟民、民亂失序”。
4.薦王家賓補臨清鈔關主事兼理德州稅賦),協理財賦
王家賓久任鈔關,善理稅、通商情。今委其掌臨清鈔關、兼管德州稅賦,專司三事:其一,停征運糧商船“船料稅”,僅收半成貨稅,引糧船經臨清轉德州;其二,自鈔關稅收撥十成之一,充德州賑災專款,供修漕、購種之需;其三,設“糧食平準局”,監德州米市,實時調官糧拋售,穩糧價之基。此員為財賦後盾,保“錢能養事、事能落地”。
5.重基層動員,以裡正聯民
前四員雖各有職掌,然政策落地需賴鄉野。擬令各州、縣擇裡正之“熟民情、能服眾”者如德州趙官屯劉顯、德平王杲屯趙福之屬),專司組織農戶:隨徐光啟學農技、隨汪應蛟墾屯田,凡參與勞作之家,優先發賑糧、記工分,抵來年雜役。如此,官有專責、民有動力,免“上有策、下無行”之弊
二、協同治理預期成效
臣孫竊以為,此四員協同、加基層聯動,德州當可分階段破局
1.短期萬曆三十六年末至三十七年初,約一載)
衛河疏浚畢,漕船通行恢複,年轉運漕糧回升至常額八成,魯西聊城賑糧無斷供之虞;
甘薯、玉米試種得成,新增糧五萬石,流民食有繼、不致流竄;
粥廠、平價倉有序,流民安置率九成以上,無大規模哄搶、民變之事。
2.長期萬曆三十七至四十年,約三載)
屯田擴至二萬畝,水稻、甘薯成德州主糧,本地糧自給率由三成提至六成,免全賴漕糧之險;
衛河堤防、灌溉溝渠成網,“引衛灌田、蓄洪防旱”,澇可排、旱可灌,農業抗災力大增;
臨清德州糧道暢通,米市繁榮,帶動船運、棧房、手工業興,德州成魯北“轉運+產糧”雙樞紐,可長為聊城、濟南之穩固後方。
臣孫謹擬此策,握筆至今,臂膊雖酸,然念德州百姓嗷嗷待哺、魯西賑濟刻不容緩,不敢稍歇。此四員皆實務之材,非因私薦,實因德州之局需此“統籌技術執行財賦”四力合一,方破循環之弊。
又,臣孫已囑隨行沈硯:此疏謄抄後,務必親呈皇爺爺禦前,不得經他手延誤。蓋此四員選任、銀兩用度,實係山東賑災成敗——贓銀本是百姓膏血,臣孫不敢亂花分毫,唯盼皇爺爺準此策、用此人,使德州百姓得安,魯西賑濟得穩,不負皇爺爺愛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