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的到來,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林記”研發部激起了層層漣漪。尤其是對李工這位資深老師傅而言,這漣漪簡直快成了驚濤駭浪。
標準化實驗室正式運行的第一天,沈靜帶著她的筆記本和一堆標簽貼,走進了香氣撲鼻、但也略顯淩亂的研發廚房。李工正帶著兩個徒弟,全神貫注地對付一大盆油光鋥亮的麵團,手法嫻熟,力道均勻,像是在進行一場莊嚴的儀式。
“李師傅,早。”沈靜禮貌地打招呼。
李工從麵團中抬起頭,看到沈靜和她手裡那與廚房格格不入的筆記本,鼻子裡幾不可聞地“嗯”了一聲,算是回應,然後繼續埋頭揉麵,仿佛那麵團是世間唯一重要的事物。
沈靜也不在意,自顧自地開始工作。她先是對著各種原料桶、調料罐拍照,然後用標簽貼寫上名稱、批號、入庫日期,貼得整整齊齊。接著,她拿出一個精致的電子秤和一個小本子,走到李工身邊。
“李師傅,麻煩您停一下。”沈靜聲音溫和,“我們需要記錄一下這款基礎麵團的標準配方。請您按照平時的做法,我們稱量一下每種材料的精確用量。”
李工的動作頓住了,眉頭擰成了疙瘩:“精確用量?我這手就是秤!幾十年了,從來沒差過!”
“李師傅,我絕對相信您的手感。”沈靜推了推眼鏡,語氣依然平和,“但這是建立標準流程的必要步驟。我們需要一個可複製的、穩定的基準數據。”
李工瞪著眼,看著沈靜手裡那個閃著冷光的電子秤,又看看自己沾滿麵粉的、引以為傲的雙手,感覺受到了冒犯。他賭氣似的,舀起一瓢麵粉,就要往盆裡倒——“差不多就這麼些!”
沈靜眼疾手快,將一個乾淨的容器遞到瓢下:“請倒在這裡,我們稱一下。”
李工:“……”
最終,在一種極其彆扭的氣氛下,李工像被套上了韁繩的野馬,極其不情願地配合沈靜,完成了第一次“標準化”投料。每稱一樣,沈靜就在本子上記下一個數字,嘴裡還念叨著:“高筋麵粉,1250克……溫水,625毫升……豬油,150克……糖粉,200克……”
李工聽著這些冰冷的數字,感覺自己充滿靈魂的手藝變成了一串串毫無生氣的代碼,臉黑得像鍋底。他的徒弟們在一旁憋著笑,又不敢出聲。
這還隻是開始。接下來,沈靜開始對工藝流程進行“分解”。當李工行雲流水地進行著揉、搓、摔、打等一係列動作時,沈靜在一旁拿著秒表計時,還不時提問:
“李師傅,這個揉麵的階段,通常需要持續多少分鐘?力度有什麼講究?”
“醒發的最佳溫度和濕度是多少?時間多久?”
“烘烤時,上下火溫度設定有標準嗎?如何判斷中心溫度達到安全值?”
李工被問得煩不勝煩,好幾次差點把麵團摔到沈靜臉上。“感覺!靠的是感覺!火候到了自然就知道!溫度?烤箱旋鈕擰到那個位置就對了!哪那麼多為什麼!”
麵對李工的暴躁,沈靜始終保持著驚人的耐心和專業態度。她不會硬碰硬,而是會換個方式:“李師傅,您的‘感覺’非常寶貴,是機器無法替代的。我們記錄這些,是為了當您不在的時候,或者需要培訓新人的時候,彆人也能最大程度地複製出您的‘感覺’,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您想,如果以後開了分廠,總不能全靠您一個人跑過去憑‘感覺’吧?”
這話倒是說到了點子上。李工雖然倔,但對“林記”的傳承看得很重。他哼了一聲,雖然依舊不情願,但配合度總算高了一點,隻是嘴裡不時嘟囔著“麻煩”、“瞎搞”。
這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很快成了公司內部流傳的趣談。有人同情李工,覺得沈靜太較真;也有人佩服沈靜,認為這才是企業正規化的必經之路。
這天下午,曉燕正好有空,便來到廚房看看情況。一進門,就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李工正對著一個麵團運氣,而沈靜則拿著一個探針式的溫度計,小心翼翼地想插入旁邊一盤剛出爐的點心裡測量中心溫度。李工在一旁吹胡子瞪眼,仿佛沈靜要褻瀆他的藝術品。
“咳。”曉燕輕咳一聲。
兩人同時轉過頭。李工像看到了救星:“林董!您來得正好!您說說,這點心烤得好不好,一看顏色二聞香味三聽聲音,不就知道了?非要用這鐵棍子捅一下!這像話嗎?”
沈靜則平靜地彙報:“林董,我在建立關鍵控製點的溫度標準。數據顯示,這批產品的中心溫度達到了92攝氏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但比我們預設的95度理想值略低,可能影響保質期。需要調整一下烘烤時間或溫度。”
曉燕看著一臉委屈的李工和一臉認真的沈靜,差點笑出聲來。她走到那盤點心前,拿起一塊,仔細觀察色澤,又輕輕掰開,看了看內部組織,然後嘗了一小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嗯,”她點點頭,“顏色金黃,酥層分明,香味濃鬱。口感……李師傅,這次的豬油比例是不是比往常多了一點點?酥是更酥了,但多吃兩口可能會有點膩。”
李工愣了一下,仔細回想了一下,猛地拍了下腦袋:“哎呦!好像是!今天那桶新開的豬油,我看著挺香,就手一抖……林董,您這舌頭,絕了!”
沈靜驚訝地看了看曉燕,又看了看手中的溫度計和記錄本,若有所思。
曉燕笑著對沈靜說:“沈博士,數據很重要,是確保安全和穩定的基礎。但咱們中式點心,尤其是酥皮類,很多時候確實要靠經驗微調。比如麵粉的批次不同,空氣濕度不同,都會影響最終效果。”她又轉向李工,“李師傅,沈博士的方法也是為了‘林記’好。以後啊,您這‘感覺’和沈博士的‘數據’結合起來,才是最強的。比如,您覺得今天濕度大,麵團可能偏軟,就可以參考沈博士記錄的標準水量,適當減一點,而不是全憑估計,這樣是不是更靠譜?”
李工撓了撓頭,雖然還是有點不服氣,但曉燕的話他聽得進去。沈靜也露出了微笑:“林董說得對。經驗數據化,數據指導經驗,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一場小小的風波,在曉燕的調解下暫時平息。看著又開始各自忙碌的兩人,曉燕心裡明白,這種磨合還需要時間。但這就是企業成長必須經曆的陣痛。讓堅守傳統的老師傅接受科學的嚴謹,讓崇尚科學的技術專家尊重經驗的玄妙,本身就是一門管理藝術。
離開廚房時,她聽到李工小聲對徒弟說:“去,把沈博士那個本子拿來我看看……我倒要瞧瞧,我那‘一抖’到底是多少克……”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