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滑入了1998年的秋天。空氣中除了桂花的甜香,似乎還彌漫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緊張。亞洲金融危機的餘波像遙遠的悶雷,雖未直接席卷這座內陸城市,但“下崗”、“通貨緊縮”、“三角債”這些詞彙,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報紙和人們的交談中。
林曉燕的辦公室裡,添置了一台嶄新的聯想“奔月”電腦和一台針式打印機,這是她咬牙適應新時代的象征。隻是那打印機工作時發出的“嘎吱嘎吱”巨響,以及需要小心翼翼撕下的兩側帶孔打印紙,常常讓她覺得,這現代化的過程,著實有點“噪音太大”。
此刻,她正對著一份剛剛打印出來的財務報表皺眉。銷售額的曲線在經曆了持續攀升後,第一次出現了平緩甚至微微下滑的態勢。桌角的諾基亞5110手機嗡嗡震動起來,打破了沉寂。曉燕拿起這個被稱為“大磚頭”的手機,掀開天線,接通了電話。
“喂,曉燕姐嗎?我是方芸。”電話那頭傳來年輕助理清脆又帶著點焦急的聲音,“我剛從百貨大樓的櫃台回來,情況……有點不好。”
“慢慢說,怎麼了?”曉燕的心微微一提。
“咱們旁邊,就是那個‘麥香坊’的櫃台,他們……他們搞了個大促銷!買一盒點心,送一個那種透明的、印著卡通人物的塑料文具盒!好多帶孩子的家長都被吸引過去了!而且,他們的價格,比我們普遍低了將近兩成!”
曉燕的眉頭鎖得更緊了。“麥香坊”,一家近半年才冒出來的食品廠,風格激進,廣告打得凶,沒想到價格戰也來得這麼直接、這麼狠。送文具盒這招,在吸引家庭客戶上,可謂精準。
“知道了。你先回來,我們開會商量。”曉燕掛了電話,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價格戰,這是她最不願看到的局麵。“林記”的成本擺在那裡,優質的原料、傳統工藝的人力投入,注定無法像那些采用廉價原料和機械化生產的對手一樣肆意降價。
下午的緊急會議,氣氛凝重。銷售部的經理王胖子就是當年最早跟著曉燕擺攤的王大哥,如今已發福,大家都這麼叫他)擦著汗彙報:“不止百貨大樓,好幾個供銷社改製的超市也反映,‘麥香坊’的貨鋪得很凶,促銷員也比咱們的積極。他們好像資金很足,賠本賺吆喝的樣子。”
生產部的李工也參加了會議,他嗓門最大:“降價?不可能!咱們的點心用的是真材實料,他‘麥香坊’那是什麼玩意兒?聞著香得膩人,吃起來一股香精味!跟他們比價格,那是自降身價!”
曉燕沉默地聽著。李工的話有道理,但市場是現實的,尤其是當消費者的錢包開始捂緊的時候。她想起前幾天在《經濟參考報》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提到在經濟不景氣時期,一些本土品牌如何被外資或激進的本土競爭對手用資本優勢擠垮。
“我們不降價。”曉燕終於開口,聲音清晰而堅定,“‘林記’的立身之本是品質和口碑。打價格戰,是條死路。”
“可是,曉燕姐,銷量下滑怎麼辦?”方芸擔憂地問。
“我們要變,但不能用這種自殺式的變法。”曉燕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樓下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自行車流和開始多起來的黃色“麵的”微型出租車),“他們打他們的,我們打我們的。王經理,你聯係一下本地的晚報和有線電視台,看看有沒有合作的可能,我們不直接打廣告,可以策劃一些關於傳統美食、手工技藝的軟性宣傳。”
她又轉向方芸:“小芸,你腦子活,想想除了櫃台,還有什麼新渠道?我聽說現在有些大單位搞福利,或者年輕人過生日,會訂那種禮品籃?”
“禮品籃!這個主意好!”方芸眼睛一亮,“我們可以把幾種經典點心搭配起來,用好看的竹籃或者印花硬紙盒包裝,提升附加值!”
“嗯,可以試試。另外,”曉燕沉吟了一下,“李師傅,研發部那邊,我們能不能加快一點進度?除了堅守傳統,我們也需要一兩個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品,尤其是適合現在這個時節,價格適中,但又能體現我們手藝優勢的。”
李工拍了拍胸脯:“放心吧林董!我跟沈博士……呃,正在琢磨幾個新方子!”他提到沈靜時,語氣雖然還有點彆扭,但已經自然了不少。那場“標準化”風波後,兩人似乎找到了一種微妙的共事方式——李工依然憑感覺創造,沈靜則負責在後麵測量、記錄、優化,讓“感覺”變得有據可依。
會議結束後,曉燕獨自留在辦公室,心情並未輕鬆多少。策略是定了,但效果如何,還是未知數。窗外,天色漸暗,城市邊緣處,幾幢更高的建築正在拔地而起,塔吊上的燈光像懸在空中的星星。這是一個充滿機會也充滿危機的年代,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她拿起桌上的摩托羅拉尋呼機bp機),看了看時間。這個小小的數字屏幕,曾是身份和效率的象征,如今在手機逐漸普及的趨勢下,已顯得有些過時。就像她和她“林記”,必須不斷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甚至向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幾天後,方芸聯係的晚報生活版記者對“林記”進行了采訪,重點報道了其堅守傳統手藝的故事。報道刊登後,引起了一些老顧客的共鳴,但也有人留言說“情懷不能當飯吃”,“還是便宜實惠更重要”。
而“麥香坊”的促銷攻勢愈發猛烈,他們甚至租用了兩輛貼著巨大廣告畫的“天津大發”麵包車,在市中心循環廣播促銷信息。一種無形的壓力,籠罩在“林記”上空。
這天傍晚,曉燕加班到很晚,正準備離開,路過研發部的小廚房時,發現裡麵還亮著燈。她推門進去,看到李工和沈靜居然都在。操作台上擺滿了各種試做的點心半成品,空氣中混合著烤焦和成功發酵的複雜氣味。
“這麼晚了,你們還在忙?”曉燕有些意外。
李工臉上沾著麵粉,眼神卻異常興奮:“林董,您來得正好!快嘗嘗這個!”他獻寶似的端過來一小盤剛出爐的、金黃色的酥餅。
曉燕拿起一塊,入手溫熱酥脆,輕輕一咬,外層簌簌落下,內餡是飽滿的、帶著濃鬱奶香和淡淡鹹味的蛋黃流沙。
“這是……?”
“蛋黃流沙酥!”李工得意地說,“我跟沈博士琢磨的!用咱們傳統的起酥手藝,餡料改了方子,加了點芝士粉和黃油,模仿那個……那個什麼流行起來的廣式茶樓點心‘流沙包’的味道,但做成酥餅!您覺得咋樣?”
沈靜在一旁補充道:“我們測試了不同溫度下的流沙效果,確保在常溫下一段時間內也能保持流動性,但又不會太甜膩。成本比我們最高端的產品低,但口味和工藝有獨特性。”
曉燕細細品嘗著,那鹹甜交織、沙滑綿密的口感,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既保留了中式點心的精髓,又融入了些許受年輕人歡迎的西式風味。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微涼的秋夜,這款帶著溫度和創新意味的點心,仿佛一下子驅散了她心頭的些許寒意。
“很好吃!”曉燕由衷地讚道,“口感新穎,又不失‘林記’的水準。李師傅,沈博士,你們辛苦了!”
看到董事長臉上的笑容,李工和沈靜對視一眼,都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了疲憊卻滿足的神情。在這一刻,傳統與科學、經驗與數據,為了共同的目標,短暫地達成了和解。
然而,就在曉燕稍微看到一絲曙光的時候,一個更沉重的消息傳來了。第二天上午,王胖子幾乎是衝進了她的辦公室,臉色煞白。
“曉燕姐,不好了!剛、剛接到消息,給我們供應優質紅豆和蓮子的那個縣,發了洪水!道路衝毀了,倉庫也淹了!咱們下個月乃至下下個月的主要原料……可能要斷供了!”
曉燕隻覺得腦子裡“嗡”的一聲。價格戰的硝煙還未散去,後院又起了火。原料斷供,這對於依賴特定產地優質原料的“林記”來說,無疑是致命一擊。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抓起桌上的電話簿——那本厚厚的、印著無數單位名稱和號碼的冊子,開始瘋狂地打電話,尋找可能的替代供應商。
但一圈電話打下來,情況不容樂觀。要麼是品質達不到“林記”的要求,要麼是價格被趁機抬高,要麼是庫存量根本不足以滿足需求。窗外,不知何時下起了淅淅瀝瀝的秋雨,敲打著玻璃窗,更添了幾分愁緒。
曉燕放下發燙的電話聽筒,感到一陣深深的無力。市場競爭、原料危機、內部管理的挑戰……所有這些擔子,都沉甸甸地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她走到窗邊,看著雨幕中模糊的城市輪廓,第一次感到有些迷茫。
她下意識地摸向頸間,那裡掛著陳默留下的一枚小小的、普通的桃木平安扣。冰涼的觸感讓她清醒了一些。她想起陳默總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想起他離開時,眼裡那份未儘的期盼。
不能倒下。“林記”不僅是她的心血,也承載著陳默的夢想,更是那麼多跟著她吃飯的員工家庭的希望。
她深吸一口氣,回到辦公桌前,攤開信紙,準備親自給受災縣的供應商負責人寫一封信,詢問具體情況,並表示願意預付部分貨款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以期保住長期的合作關係。同時,她讓方芸去資料室找出全國土特產供銷名錄,準備擴大搜尋範圍。
忙完這些,已是深夜。雨停了,窗外一片寂靜。曉燕疲憊地靠在椅背上,撥通了韓奶奶家的電話。聽著電話那頭老人家熟悉而溫暖的嘮叨,問她吃飯了沒,天涼了要加衣服,曉燕的眼眶有些濕潤。她沒有訴苦,隻是簡單地說一切都好,讓奶奶放心。
掛掉電話後,她看著桌上那張她和陳默在最早那個小攤前的合影照片已經泛黃),輕聲說:“陳默,你說得對,辦法總比困難多。這關,我們一定能闖過去。”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