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究所出來,省城的日頭明晃晃地照著,曉燕卻覺得眼前一陣陣發黑,腳底下像是踩著棉花,深一腳,淺一腳。孫主任那幾句關於“穩定性”、“保質期”、“防腐劑”的話,還有那份沉甸甸的檢測報告,像幾塊冰冷的巨石,壓在她心口,讓她喘不過氣。
老麵肥的“魂兒”,被那精密的儀器一照,顯了原形——既是風味的源泉,也是品質飄忽的禍根。這結論,像一把雙刃劍,一麵割開了以往蒙在經驗上的那層神秘麵紗,另一麵,也血淋淋地剖開了“林記”眼下最致命的軟肋。
她沒回鋪子,失魂落魄地,徑直去了長途汽車站,買了最近一班回清源的車票。一路上,她靠著冰冷的車窗,眼睛望著外麵飛速倒退的、已隱約透出些許綠意的田野,腦子裡卻亂糟糟的,理不出個頭緒。
加防腐劑?這條路,她本能地抗拒。就像孫主任說的,那東西一加,“林記”這點心,還能叫“林記”嗎?街坊鄰居認的,不就是它這份不摻假的實在?可要是不加,光靠著現在這路子,保質期短,風味還不穩定,咋往遠了賣?咋跟那些花樣翻新、保質期長的南邊點心爭?省城百貨大樓那樣的地方,能長久容忍你時好時壞的質量嗎?
跟研究所深入合作,搞菌種分離,搞工藝優化?孫主任說了,那需要時間,更需要錢。扶持基金那點錢,還了舊賬,維持眼下生產已是緊巴巴,哪還有餘力去投入這看不見底的技術改造?這簡直是個無底洞。
難道,就真的沒有兩全的法子了?曉燕隻覺得太陽穴突突地跳著疼。
回到清源縣,已是傍晚。廠院裡靜悄悄的,年節的氣氛早已散儘,隻留下一種屬於日常的、略顯疲憊的沉寂。老槐樹依舊佇立著,光禿禿的枝椏向著灰藍色的天空伸展,像是在無聲地詢問。
曉燕沒驚動旁人,獨自先去了車間。李師傅正蹲在牆角,就著最後一點天光,修補一個和麵用的柳條筐,聽見腳步聲,抬起頭,混濁的老眼在暮色中看了她一眼,沒問研究所的事,隻甕聲甕氣地說了一句:“灶上溫著粥。”
就這一句,曉燕的鼻子又是一酸。她“嗯”了一聲,走到那口粗陶缸前,伸手,輕輕撫摸著冰涼粗糙的缸壁。這裡麵養著的,就是那份被研究所判了“不穩定”的“魂兒”。以往摸著,隻覺得踏實,溫暖;此刻摸著,卻隻覺得沉重,冰涼。
“李大爺,”她轉過身,聲音有些發澀,“研究所……查出些門道了。”
李師傅修補柳條筐的手停住了,卻沒抬頭,隻悶聲問:“咋說?”
曉燕把檢測報告的大致意思,還有孫主任的那些話,儘量用李師傅能聽懂的白話,說了一遍。說到“菌群複雜,不穩定”,說到“水分活度高,保質期短”,說到“要麼加東西,要麼花大功夫改造”時,她看到李師傅那佝僂的背,明顯地僵了一下。
說完,車間裡陷入一片死寂。隻有晚風穿過沒關嚴的窗戶縫隙,發出細微的嗚咽聲。
良久,李師傅才重重地歎了口氣,把那半成品柳條筐往地上一扔,站起身,佝僂著背,走到曉燕麵前。他沒有看那口缸,隻看著曉燕,眼神裡是曉燕從未見過的、一種混合著茫然、痛心和一絲認命的複雜情緒。
“俺就知道……”他聲音沙啞得厲害,“俺就知道,這老玩意兒,經不起他們那般折騰……拆開來,量清楚了,也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他搖了搖頭,沒再說下去,隻背著手,步履蹣跚地,走出了車間,融入了外麵沉沉的暮色裡。那背影,透著一種英雄末路般的悲涼。
曉燕獨自站在空蕩的車間裡,看著那口沉默的粗陶缸,心裡像是被掏空了一塊。
第二天,她把沈技術員和幾個核心的老師傅叫到了辦公室,把研究所的結論和麵臨的抉擇,攤開了說。
沈技術員一聽,立刻激動起來:“曉燕!這是機會啊!菌種分離,工藝優化!這才是科學的道路!隻要能解決穩定性和保質期,‘林記’就能真正脫胎換骨!咱們那規劃,就能實現了!”
他眼裡閃著理想主義的光芒,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個用數據和科學武裝起來的、無懈可擊的“林記”。
一個老師傅卻皺緊了眉頭,甕聲甕氣地反駁:“加那勞什子防腐劑?想都彆想!咱‘林記’的牌子,不能毀在這上頭!”
另一個也附和:“就是!那還是咱的點心嗎?跟那藥丸子有啥區彆?”
“改造?說得輕巧!那得投多少錢?搭多少工夫?萬一改來改去,把這老味道改沒了,咋辦?”
老師們傅們議論紛紛,臉上都寫著抵觸和憂慮。他們習慣了指尖的感覺,灶火的溫度,對於那套“菌種”、“優化”的陌生學問,本能地感到不安和排斥。
曉燕聽著兩邊的爭論,心裡那架天平左右搖擺,沒有一刻安穩。沈技術員指向的未來,光明,卻遙遠而昂貴;老師們傅守護的過去,溫暖,卻似乎已步履維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都彆爭了。”曉燕疲憊地揉了揉額角,“這事兒,關乎咱‘林記’的根本,急不得。俺再琢磨琢磨。”
她讓大家都先散去,隻留下沈技術員。
“沈工,”曉燕看著他,“你說的路子,俺知道是對的。可眼下的難處,你也清楚。錢從哪兒來?改了之後,萬一市場不認,咋辦?李大爺他們,能不能轉過這個彎?”
沈技術員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可看著曉燕那深鎖的眉頭和眼底的疲憊,那些關於“長遠”、“科學”的大道理,便又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最終隻是低下了頭,悶聲道:“我……我再把方案做得更細些,把投入和風險,都算清楚。”
曉燕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林記”像是站在了一個看不見的十字路口,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焦灼而迷茫的氣息。生產照舊,點心一爐爐地出,可每個人心裡,都揣著那份沉重的檢測報告,和對未來的不確定。
曉燕更是寢食難安。她反複計算著廠子裡那點有限的資金,設想著一旦投入技術改造可能麵臨的種種風險;她看著李師傅那日漸沉默的背影,心裡充滿了不忍;她想著省城鋪子那並不穩固的立足,想著“德盛齋”和黃永發那潛在的威脅。
每一個選擇,都似乎通向一條更加艱難的道路。
就在這舉棋不定的關口,縣裡供銷社的一個老熟人,卻突然找上門來,帶來了一個看似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消息。
喜歡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請大家收藏:()八零小廚娘的紅火日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