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香遠渡重洋,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如同一股旋風般席卷了吉隆坡。這家酒樓以其獨特的川渝風味和新鮮的食材迅速吸引了當地食客的注意,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隨著川香魚羊鮮火鍋酒樓在吉隆坡的成功開業,它的影響力迅速蔓延至整個馬來西亞。其他城市的人們聽聞了這家酒樓的美食後,紛紛慕名而來,想要一嘗這獨特的中國川渝味道。
一時間,馬來西亞全境的火鍋中餐市場風起雲湧,各大餐廳和酒樓都感受到了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帶來的壓力。
為了應對這一競爭,許多餐廳開始推出類似的火鍋菜品,甚至有些餐廳還專門從中國聘請了廚師來提升自己的菜品質量。
然而,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並沒有因此而自滿。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中國十三大菜係菜品,推出新的口味和特色鍋底,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同時,酒樓還注重服務質量和用餐環境的提升,讓顧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舒適和愉悅。
在這場激烈的火鍋中餐風雲中,川香魚羊鮮火鍋酒樓憑借其獨特的風味、優質的食材和卓越的服務,逐漸在馬來西亞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當地火鍋中餐市場的領軍品牌,加盟店和直營店如雨後春筍般在馬來西亞冒了出來。
林薇拖著行李箱走出吉隆坡國際機場時,赤道的熱浪裹挾著濃鬱的香料氣息撲麵而來。她抬手攏了攏被風吹亂的碎發,目光落在舉著"川渝味道"接機牌的男人身上——那是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馬來西亞分公司的臨時負責人,張誠。
"林部長,史總特意交代要給您接風。"張誠接過行李箱的動作有些僵硬,林薇注意到他襯衫袖口沾著一圈油漬,像是剛從後廚趕來。
車內冷氣開得很足,林薇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棕櫚樹,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手機殼上的川劇臉譜。
三天前在成都總部,史國棟把一份折角的東南亞地圖推到她麵前:"李秘書長在馬來捅了簍子,8家直營店現在隻剩3家在勉強維持。你是從海外市場部拚出來的,這攤事,隻有你能收拾。"
林薇剛來到馬來西亞時,川渝味道魚羊鮮火鍋酒樓幾家直營店的狀況比林薇預想的還要差。
吉隆坡bukitbintang分店的玻璃門蒙著層灰,推門時風鈴隻發出半聲喑啞的響動。穿製服的店員趴在吧台上打盹,看到林薇進來慌忙起身,圍裙上還沾著未擦淨的紅油。
"林部長,您來了。"廚師長老王從後廚探出頭,圍裙帶子鬆垮地垂著,"中午隻翻了兩桌,還是遊客。"
林薇走到冷藏櫃前,拉開門的瞬間倒吸一口涼氣——毛肚泛著淡淡的灰紫色,鴨腸的冰碴已經化成了水。她指尖敲了敲玻璃:"這是昨天的貨?"
"李秘...前部長定的規矩,每周從新加坡調一次貨。"老王搓著手解釋,"上周海關查得嚴,耽誤了兩天..."
話音未落,穿西裝的男人帶著兩個製服人員闖進來,胸前的執法記錄儀閃著紅光。"衛生局例行檢查。"男人亮了證件,目光直直射向冷藏櫃,"有顧客投訴食用你們的食材後出現腹瀉。"
林薇看著執法人員封存食材的動作,忽然明白史國棟那句"捅了簍子"的真正含義。
當晚她在辦公室翻查賬目,發現李秘書長為壓縮成本,將冷鏈配送換成了當地物流公司,僅這一項就比預算節省40。換了就換了,但是由於事情太多,管理沒有及時跟上。
"林部長,這是加盟店意向書。"張誠淩晨兩點敲開辦公室門,文件袋裡裝著七份合同,"都是李秘談好的,隻等您簽字。"
林薇翻開第一份,加盟商是檳城的海鮮批發商,要求將火鍋湯底換成椰漿底,還要去掉所有麻辣選項。她忽然想起史國棟在送彆時說的話:"本土化不是丟了魂,川渝味道的根,是那口熬足八小時的牛油鍋底。"
拒絕所有加盟意向的決定在分公司掀起軒然大波。
"林薇你瘋了?"張誠把報表拍在桌上,直營店裡的虧損數據紅得刺眼,"再不開加盟店回籠資金,下個月工資都發不出來!"
林薇沒抬頭,正在修改的配送方案上畫滿了紅圈:"我聯係了國內的冷鏈團隊,從重慶直發吉隆坡,48小時到貨。"
"成本要增加三成!"張誠的聲音陡然拔高,"史總要是知道..."
"我會向史總彙報。"林薇合上方案,目光落在辦公室牆上的地圖,"但在此之前,必須保證食材新鮮。"
轉機出現在兩周後的唐人街夜市。林薇帶著改良後的微辣鍋底試吃,蒸騰的熱氣中,華裔老人夾起毛肚的手微微顫抖:"這味道,像極了三十年前在重慶吃的那碗。"
消息傳開後,bukitbintang分店重新排起長隊。有馬來西亞人專門帶著翻譯來學"七上八下"的涮肉口訣,還有遊客舉著手機直播紅油翻滾的盛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天傍晚,林薇剛送走最後一桌客人,張誠拿著份合同走進來,語氣裡帶著歉意:"這是檳城的加盟商,說願意按我們的標準來,連廚師都要送到重慶培訓。"
林薇接過合同的瞬間,手機突然震動。史國棟發來的視頻裡,成都總部的大屏幕正播放著吉隆坡分店的熱鬨場景:"小林,我讓財務給你加了筆預算,放手去乾。"
第八家加盟店開業那天,檳城突降暴雨。林薇站在店門口看著"川渝味道"的招牌被雨水衝刷得愈發鮮亮,忽然接到衛生局的電話——有顧客投訴食用後出現過敏反應。
趕到醫院時,投訴的馬來青年正對著記者哭訴。林薇注意到他麵前的餐盤裡剩著半盤竹筍,心裡咯噔一下——加盟合同裡明確標注了需在菜單注明竹筍可能引發過敏。
"你們的加盟商根本沒培訓!"青年的母親情緒激動地撲過來,被旁邊的警察攔住。
第二天,《星洲日報》的頭版新聞標題觸目驚心:"中國火鍋暗藏過敏原,檳城食客險喪命"。吉隆坡的幾家直營店生意瞬間冷清下來,甚至有激進分子在門口舉著"抵製不合格食品"的牌子。
林薇召開緊急會議時,張誠把一份檢測報告拍在桌上:"竹筍沒問題,是那小夥子本身有過敏史,故意找茬。"
"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我們都有責任。"林薇的聲音帶著疲憊,"馬上暫停所有加盟店營業,重新培訓。"
當晚,她獨自一人來到檳城加盟店。廚師長是從重慶派來的老師傅,正蹲在地上收拾行李:"林部長,我對不起你..."
"不是你的錯。"林薇扶起他,目光掃過牆上的培訓記錄,突然發現最後一頁的簽名筆跡不對,"加盟商沒讓你們參加完整培訓?"
老師傅點點頭,聲音發澀:"他說馬來人吃不了辣,偷偷改了鍋底配方,還把我們的培訓課換成了本地廚師的課..."
窗外的雨又下了起來,林薇看著玻璃上模糊的倒影,忽然想起史國棟說過的話:"海外市場就像老火鍋,得慢慢熬,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