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三年的秋日,天高雲淡,金風送爽。北京紫禁城籠罩在一片莊嚴肅穆而又隱含蓬勃生機的氣氛中。自皇帝禦極以來,曆經兩年多的驚濤駭浪、勵精圖治,帝國終於迎來了一個相對平穩而充滿希望的節點。
盛大常朝於皇極殿舉行。丹陛之下,文武百官鵠立,氣氛與兩年多前那種暮氣沉沉、黨爭暗流洶湧的景象已截然不同。雖仍有派係之彆,但一股務實、進取的新風氣已在朝堂悄然生成。
朱常洛端坐龍庭,冕旒之後的目光沉靜而深邃,已徹底洗去了初臨此界時的惶惑與青澀,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成熟帝王不怒自威的氣度。他緩緩掃視群臣,聲音平和卻清晰地傳遍大殿:
“眾卿平身。泰昌元年至今,已近兩載。其間,賴祖宗庇佑,將士用命,臣工儘心,百姓勤勞,我大明已初步撥亂反正,廓清寰宇。”
他並未過多自矜功績,而是如數家珍般,平靜地回顧:“遼東方麵,建奴偽酋授首,餘孽潰散,遼沈光複,千裡疆土重歸王化。熊卿、袁卿及前線將士之功,彪炳史冊。”“內政方麵,嘉禾落地,北地豐饒,山陝災民得活;新政漸推,清丈田畝,攤丁入畝,一條鞭法,雖阻撓重重,然成效已顯,國庫漸裕,民困稍蘇。”“軍政革新,神機新軍已成勁旅,衛所募兵並行之製穩步推行,九邊防線日益鞏固。”“格物開新,火器日精,百工競巧,皇商司通有無之利,歲入頗豐。”“乃至《永樂大典》失竊案之徹查,亦已取得重大進展,文脈重光在望。”
他沒有提及紅丸案的凶險,沒有提及抄家的不得已,沒有提及朝堂博弈的驚心動魄,也沒有提及海上的波瀾初興。但每一句話的背後,都凝聚著過去兩年多的生死考驗、艱難抉擇與無數人的心血付出。
“此非朕一人之功,乃上下同心,眾誌成城之果。”朱常洛的聲音略微提高,“然,此非終點,僅是起點!遼東需長治久安,新政需深化落實,國力需持續增強,科技需不斷突破,天災需有效應對,海疆需徹底靖平!萬裡征程,方行一步!”
他定下了基調:肯定成績,正視問題,展望未來。朝臣們躬身靜聽,無論派係出身,皆能感受到皇帝話語中那股不容置疑的決心與清晰的方向感。一個初步穩定、並開始展現出向上勢頭的大明帝國,已然挺過了最危險的階段,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
退朝之後,帝國的龐大機器依舊按照新的節奏高效運轉。
在遼東,廣袤的黑土地上,秋收已近尾聲。不同於往年的蕭瑟,今年隨處可見收獲的忙碌景象。新引進的玉米棒子金黃飽滿,紅薯堆砌如山,雖未能完全取代傳統粟麥,卻實實在在地填補了糧倉,安撫了人心。曹文詔並未沉醉於軍事勝利,正督促軍屯與民墾並行,招募流民,分發農具、牲口甚至是從關內遷來的媳婦,力圖將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真正融入帝國的肌體。一份關於在遼東風氣未開的地區,試行“府縣流官與歸順部族頭人共治”以穩固地方的奏章,正快馬送往京師。
在江南,秋雨淅瀝,卻澆不滅變革的熱度。孫傳庭手持皇帝明發天下的支持旨意,如同手握尚方寶劍。他坐鎮南京,一方麵繼續強力推進清丈和新政,對暗中阻撓、陽奉陰違的胥吏和士紳堅決懲處,雷厲風行;另一方麵,則開始著手推行“考成連帶法”與“跨省巡閱禦史”的試點。都察院數名以剛直著稱的禦史已領受密旨,即將奔赴各地,他們的目光將越過層層級級的官府文書,直刺錢糧賬目與民生實情。來自底層的“萬民傘”與來自某些高門大宅的怨毒低語依舊並存,清晰標示著這場變革觸及的利益之深。
在東南海疆,碧波萬頃。王承恩的艦隊在取得大星錨地大捷後,並未急於繼續大規模進攻。三艘巍峨戰艦如同移動的堡壘,巡航於主要航路之上,那麵曾經神秘的蒼龍旗如今與日月旗並列,宣告著大明水師的歸來。沿途遇到的中國商船,紛紛降帆致意,甚至有船主激動地朝著艦隊方向叩拜。水師官兵們開始接管、整頓殘破的沿海衛所,清點可用船隻,招募熟悉水性的健兒。一份關於建立“海事學堂”以係統培養航海、造船、炮術人才,以及構建“沿海炮台防禦體係”的詳細條陳,已悄然呈送禦前。海洋,這個被遺忘太久的疆域,正重新進入帝國統治者的視野核心。
而在帝國的科技心臟——格物院與兵仗局,則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畢懋康帶著弟子們反複試驗著定裝藥包的防水與燃速;宋應星則埋首於無數材料樣品之中,記錄著各種合金配方的性能;朱由校則對著一台巨大的水力驅動鑽床模型冥思苦想,試圖進一步提升其鑽孔的精度和效率。皇帝提出的“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思路,如同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無數創新的火花在這裡迸發、碰撞、孕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溫暖的秋陽透過雕花窗欞,灑在坤寧宮的地麵上。皇後柳青瑤的氣色已完全恢複,甚至更勝往昔,眉宇間多了幾分為人母的柔和與沉穩。她正抱著咿呀學語的太子朱由楧,逗弄著他胖乎乎的小手。孩子健康活潑,黑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世界,他的每一聲模糊的發音、每一個無意識的動作,都能引來宮人們慈愛的低笑。
朱常洛信步走來,褪去了朝堂上的威嚴,臉上帶著輕鬆的笑意。他很自然地接過兒子,將他舉高,引得小家夥發出歡快的咯咯笑聲。這一刻,他不是執掌乾坤的帝王,隻是一個享受天倫之樂的父親和丈夫。
“楧兒今日又重了些,”朱常洛笑著對皇後說,“看來乳母照料得儘心。”
柳青瑤溫柔地看著父子倆,輕聲道:“陛下日理萬機,也要多注意歇息。朝堂上的事,臣妾雖不懂,但也知必是勞心費神。”
“無妨,”朱常洛將孩子交還乳母,攜皇後走到窗前,望著庭中漸染秋色的樹木,“看到你們安好,看到楧兒茁壯,朕再多的疲累也值得。這江山社稷,將來總是要交給他的。朕如今所做的一切,無非是想替他,替後世子孫,打下一個更牢固的基業。”
他的話語平淡,卻蘊含著沉重的責任與深遠的期望。柳青瑤輕輕依偎著他,低聲道:“陛下是明君,必能開創盛世。臣妾與楧兒,隻願陛下平安康泰。”
家庭的溫情,是這深宮高牆內最珍貴的慰藉,也是朱常洛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支撐,讓他能在紛繁複雜的國事中始終保持著一份人性的溫度。
是夜,月華如水,灑滿乾清宮前的丹陛。朱常洛屏退左右,獨自一人立於殿前,仰望星空,俯瞰沉睡中的京城。
兩年多的時光如流水般從心中掠過。最初的驚恐與茫然,生死一線的掙紮,權衡算計的煎熬,力排眾議的獨斷,初見成效的欣慰……萬千情緒交織於心。他來自另一個時空的靈魂,已與這具帝王的軀殼、與這個龐大的帝國深深地融合在一起。
看著帝國的輿圖,比對後世,乃至強漢盛唐的版圖,又想起一些不堪的國恥,特彆是係統曾經喚醒自己的那些畫麵,一種執拗,一種責任感,不由的升起。
手指在輿圖上劃過東北,朝鮮半島,在日本停留許久,又繼續劃過南亞,喃喃自語“還不是時候,但也要加快。”
閉上眼睛,沉入腦海,自從係統再次發布任務後,他並沒有刻意地去按照任務去計劃,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當下的局麵,一步步地去謀劃和計劃,不經意間,卻也完成幾個任務,國運如今到達38%,武魂碎片更是有115片,一股難以抑製的澎湃心潮湧動。他轉身回到殿內,鋪開宣紙,研墨潤筆。略一沉吟,狼毫筆飽蘸濃墨,揮灑而下:
泰昌秋日抒懷
泰昌新政啟乾坤,一掃陰霾萬象新。
鐵騎蕩平胡虜塵,嘉禾豐潤兆民身。
火雷爍破千重障,舟艦犁開四海濱。
莫道征途多險阻,赤心一片照星辰。
筆走龍蛇,詩句磅礴而出。既有對過去兩年撥亂反正、取得成就的概括新政、平虜、嘉禾),也有對科技強軍火雷)、開拓海疆舟艦)的展望,最後落腳於不畏艱險、矢誌不渝的決心莫道險阻、赤心照星)。
這並非辭藻的堆砌,而是他內心深處抱負與信念的真實寫照。他不僅要做一個守成之君,更要做一個開拓之主,要帶領這個古老的帝國,走向一條截然不同的、更強盛的道路。
寫罷,他擲筆於案,長長舒了一口氣。目光再次投向殿外無垠的夜空,眼神愈發堅定。
翌日,朱常洛召孫傳庭、徐光啟、以及已奉密旨悄然回京的王承恩等核心重臣於乾清宮小殿議事。殿內爐火微暖,茶香嫋嫋,氣氛卻格外凝重。
“建奴,新政諸事,已暫告段落。”朱常洛開門見山,手指無意識地劃過禦案上那份墨跡未乾的詩稿,“然,如朕昨日所言,此僅奠基之功。前路之任,更為艱巨。”
他起身,走向懸掛的巨幅《大明混一圖》,目光如炬,掃過萬裡山河:“其一,鞏固與開拓:遼東需徹底消化,設府立縣,移民實邊,教化歸順,使其永為華夏之土,而非僅軍事據點。西北河套,水草豐美,勢在必收,既可斷蒙古右臂,亦可養馬屯田。西南土司,情況複雜,需剿撫並用,逐步推行改土歸流,加強王化。而海疆……”他看向靜立一旁的王承恩,“需肅清所有殘餘抵抗力量,建立一支真正能威懾四海、保障航路的水師。我們的目光,不應再局限於海岸線,而應投向更遙遠的波濤之外。”“其二,深化新政:清丈田畝、攤丁入畝需覆蓋全國,尤其江南財稅重地,需啃下硬骨頭。吏治改革考成、監察)需堅決推行,破除朋黨,選拔實乾之才。皇商司模式可適度推廣,激活工商,但需防其成為新的壟斷蠹蟲。”“其三,格物強基:全力支持格物院、兵仗局。新式火器需加速列裝並持續改進。宋應星之《天工開物》要集天下智慧,儘快修撰刊行,使百工技藝得以傳承發揚。水利、農具、紡織、開礦、造船……諸般技藝,皆需鼓勵創新,將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力與民富。”“其四,未雨綢繆:近年天災頻仍,需建立更完善的常平倉體係,細化救災流程,提升應對水旱蝗疫之能力。此事關乎民心穩定,絕不可怠慢。”“其五,文教民心:待《永樂大典》事畢,需設館修書,整理典籍,昌明學術。教化百姓,凝聚人心,不僅要讓百姓吃飽穿暖,更要讓其知禮明義,重鑄華夏文化之自信與凝聚力。”
他的話語,沉穩而清晰,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細致的第二卷藍圖:在初步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疆拓土、深化改革、發展科技、預防災害、凝聚文化,為所謂的“泰昌盛世”打下最堅實的基石。
“諸卿,”朱常洛環視眼前這幾位肩負重任的臣子,語氣沉凝而充滿信任,“前路漫漫,挑戰猶存。北方蒙古諸部、西南土司、海上西夷,乃至朝堂內部因循守舊的積習,皆非易與之敵。然,朕有信心,與諸卿一道,眾誌成城,必能克艱排難,一步步實現這些目標,開創我大明前所未有之新局!”
孫傳庭、徐光啟、王承恩肅然躬身,他們的臉上雖有疲憊,但更多的是一種參與創造曆史的激動與責任感,齊聲應道:“臣等必竭儘駑鈍,輔佐陛下,成就盛世偉業!”
帝國的車輪,在經曆了一番艱難的掉頭與加速之後,正沿著一條嶄新的軌道,向著更加廣闊而充滿挑戰的未來,堅定地碾過秋日的土地,發出沉重的、預示著遠行的轟鳴。第一卷的故事已然落幕,第二卷的史詩,正緩緩拉開序幕。
喜歡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請大家收藏:()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