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二年的春天,在經曆了歲末年初那場席卷四方的驚濤駭浪後,終於以一種洗儘鉛華的姿態,溫和而堅定地降臨。冰雪消融,萬物複蘇,帝國廣袤的疆域之上,那些在危機中得到淬煉的製度、技術與人心,如同被春雨滋潤的種子,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活力生根發芽,抽枝散葉,共同勾勒出一幅名為“泰昌盛世”的宏偉畫卷初稿。
北疆,春風依舊帶著料峭寒意,卻已無法阻擋黑土地上蓬勃的生機。在定王朱由檢兼任的“北疆總督府”統籌下,一幅全新的邊陲圖景正在迅速鋪開。
昔日單純的軍事堡壘周邊,規劃整齊的屯墾村落已然成型,以堡壘為核心,呈放射狀分布,村與村、村與堡之間,是經過初步平整、可供車馬快速通行的“馳道”。田野裡,去歲豐收的軍戶移民們,正熟練地使用著由龍安州供應鐵料、本地鐵匠鋪打製的新式犁鏵進行春耕。更遠處,由歸附部落青壯組成的“義從騎”,在明軍軍官的帶領下進行著巡邏與操練,他們不再是遊離在外的潛在威脅,而是被納入防禦體係的一份子,憑借熟悉地形和精湛騎術,換取穩定的鹽茶布匹。
總督府內,朱由檢主持召開了首次軍政聯席會議。與會者不僅有各級將領,還有新任的屯田使、工曹官、乃至幾位表現恭順的部落頭人。
“今歲春耕,需擴大耐寒作物種植,尤其是土豆與玉米。各堡工曹,需保障農具維修與打造,不得有誤。”
“馳道修建,需加快進度,首要連通磐石、鎮遠、靖邊三堡,確保兵力與物資可一日內相互馳援。”
“與內地之‘易貨’,首批毛皮、藥材已準備妥當,著令皇商司儘快組織商隊北上,換回我北疆急需之耕牛、鐵料、及各類工匠。”
朱由檢的聲音冷冽清晰,一條條指令關乎民生、防務、經濟,將北疆真正視為一個需要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的行政區域,而非單純的軍事前沿。他以其冷峻務實的風格,將“耕”與“戰”完美融合,北疆的根基,正在這看似平凡卻至關重要的日常治理中,被夯築得愈發堅實。
龍安州,西郊工坊區。伴隨著一聲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顯沉穩、有力且持續的轟鳴,一台經過“機樞坊”傾儘心力改進的“泰昌式二代蒸汽機”正式點火運行!與之前的原型機相比,它的體積更緊湊,鍋爐效率更高,運行更穩定,噪音和煤煙也得到了有效控製。
這台機器被首先應用於驅動那組立下汗馬功勞的重型鍛錘。在穩定而強大的動力下,鍛錘起落更加精準有力,鍛造出的鐵器質量再上一個台階。
“成功了!這次是真的成了!”饒是以國舅爺柳文耀的沉穩,此刻也難掩激動之色。他親自為這台意義非凡的機器係上了紅綢。
“傳令,‘機樞坊’所有參與工匠,記大功!賞銀加倍!自即日起,全力以此機型為藍本,進行標準化生產,優先裝備各主要工坊!”
與此同時,連接水西煤礦的“煤鐵大道”在投入海量人力物力後,主乾道已初步打通。雖然依舊簡陋,但首批滿載優質煤炭的車隊,已然沿著這條生命線,源源不斷地駛入龍安。能源瓶頸的突破,使得龍安工業化的引擎發出了更為強勁的咆哮。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柳文耀頒布的《工匠評定辦法》激勵下,幾位工匠聯合改進了水力織布機的投梭機構,使得布匹產量和品質再次提升。龍安布的名聲,已隨著商隊傳遍西南,甚至開始沿著新開拓的商路,試探性地進入西域市場。
柳文耀以其卓越的遠見與堅韌的推行力,成功將龍安從西南邊州,塑造為了帝國工業化浪潮的先行區與技術策源地。昔日嶽飛治軍的嚴謹與對根基的重視,在此刻化為了對技術與製度的極致追求。
東南,福州港。新成立的“大明皇家海貿總公司”衙署內,人頭攢動。張獻忠高踞上座,下方是原皇商司官員、投靠過來的大海商、乃至幾位通過特殊渠道聘請的西洋顧問主要是被俘或自願投效的葡萄牙、荷蘭技術人員)。
巨大的海圖上,幾條以福州為起點,延伸至呂宋、滿剌加、乃至印度果阿的新航線被朱筆清晰地標注出來。代表著大明商船的標記,開始有規律地出現在這些航線上。
“都聽好了!”張獻忠聲若洪鐘,“往後,跑這些線的船,都得掛總公司的旗!按總公司的規矩來!貨物統一調配,價格共同議定,風險共同承擔!誰敢吃裡扒外,私自勾結西夷,或是壞了規矩,老子把他沉海裡喂王八!”
他以其特有的霸道與強勢,迅速整合著原本鬆散的海商力量,試圖形成一股能與西夷公司抗衡的合力。與此同時,利用與荷蘭人條約中規定的“情報共享”實為單向索取),以及自己派往日本、琉球的密探,一張覆蓋西太平洋的情報網絡正在悄然編織。
港口內,船廠的工匠們正在水師派出的“技術指導”下,依照繳獲的荷蘭戰艦和自身經驗,嘗試建造更大、更堅固、火力更強的“鎮海級”戰艦。大海的誘惑與風險,驅使著帝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與投入,加速著邁向深藍的步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紫禁城,文華殿。一場關乎帝國未來人才選拔的廷議正在舉行。主持者,正是新任樞密院主事,魏國公徐允貞。她今日提出的,是一份醞釀已久的《關於進一步規範及推廣實學取士,並於國子監增設格物、經濟專科》的奏議。
奏議內容詳實,論證嚴密,不僅肯定了實學於富國強兵的重要性,更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案,包括在各地官學普遍增設實學課程,在科舉中穩步提高實學策論比重,以及在國子監這一最高學府打破舊例,設立專門培養格物、經濟人才的學館。
此議一出,可謂石破天驚。守舊的翰林清流們雖勢弱,卻依舊試圖反駁,引經據典,痛心疾首於“聖學不彰,奇技淫巧惑亂人心”。
徐允貞並未與他們進行無謂的經義辯難,而是冷靜地列舉了龍安工坊、北疆屯墾、東南海貿乃至剛剛平息的四方才堪中,實學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數據清晰,案例確鑿。
“諸位大人,”她聲音清越,目光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空談誤國,實乾興邦,乃陛下聖訓。如今北疆安則糧餉足,龍安興則器用利,海疆靖則財貨通,此皆實學之功也。若仍固守章句,無視時勢,豈非刻舟求劍,徒耗國帑?”
她的話語,如同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問題的本質。在鐵一般的事實和皇帝明確傾向於新政的背景下,反對的聲音顯得蒼白無力。廷議最終通過了奏議的核心內容。徐允貞以其過人的智慧與政治手腕,成功地在帝國最高決策層麵,為實學與新政的深入推進,掃清了一大思想障礙。
暖閣內,春日的陽光透過窗欞,映照在皇帝朱常洛平和而深邃的麵容上。太子朱由楧正在為他朗讀各方報來的祥瑞奏章:北疆春耕順利,預計今歲糧食可基本自給;龍安二代蒸汽機成功,並開始向外輸出技術工匠;東南海貿總公司首批聯合船隊滿載貨物揚帆南下,朝廷關稅收入預計將大幅增加;甚至信王朱由校也送來喜報,應用於漕運的蒸汽牽引項目進展順利,已開始小範圍測試……
“父皇,四方捷報頻傳,新政成效卓著,實乃江山社稷之福!”朱由楧語氣中帶著振奮。
朱常洛微微頷首,目光卻投向窗外無垠的藍天。“楧兒,看到成果是好事,但更要看清成果之下的暗流。北疆之安,源於刀兵與屯墾並舉;龍安之興,係於技術與製度創新;海疆之通,成於武備與商略兼施;朝堂之順,在於平衡與引導得法。這盛世之路,絕非一帆風順,需時刻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他走到寰宇全輿圖前,手指輕輕拂過那已變得愈發精細和廣闊的疆域。
“星火已然燎原,然火勢越大,越需小心看護,既要讓其照亮前路,溫暖黎庶,亦要防範其灼傷自身,焚毀根基。接下來,如何讓這燎原之火,持續、穩定、可控地燃燒下去,照亮一個前所未有的煌煌盛世,才是你我父子,乃至這滿朝文武,真正需要窮儘心力之事。”
泰昌十二年的春天,帝國的四方,砥柱各安其位,星火交織成輝。一個建立在軍事強盛、技術進步、製度革新與對外開放基礎上的盛世雛形,已清晰地展現在曆史的畫卷之上。前路依舊漫長,挑戰從未消失,但帝國的巨輪,已然找準了航向,鼓足了風帆,正向著那光芒萬丈的未來,堅定前行。
喜歡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請大家收藏:()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