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分配給陸沉的工作室,位於情報處大樓底層一個原本用作檔案儲備的隔間。牆壁加厚,門換成了厚重的防爆門,帶有獨立的通風和供電係統。效率之高,體現了軍區在特殊時期的行動力。
室內陳設簡單,一張寬大的辦公桌,兩台配備了高級加密模塊的軍用計算機,一台高速繪圖儀,以及一塊占據半麵牆的白板。空氣中還殘留著新刷油漆和電子設備散發的淡淡氣味。
陸沉對環境很滿意。這裡足夠安靜,也足夠安全。
趙毅承諾的助手也很快到位——一個名叫陳濤的年輕上尉,來自軍區直屬的技術偵察營,電子工程和機械設計雙料碩士,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話不多,但眼神裡透著技術宅特有的專注和敏銳。
“陸……先生,”陳濤的稱呼有些遲疑,顯然上級並未明確告知他陸沉的具體身份,“趙主任讓我配合您的工作。”
“叫我陸沉就行。”陸沉沒有浪費時間寒暄,直接指向白板,“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設計一種能夠有效對付寄生獸的便攜式高頻聲波發射器。”
他拿起記號筆,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基本原理圖:“核心是利用壓電陶瓷換能器,產生特定頻率範圍的高強度聲波。關鍵參數在這裡:中心頻率需要精準控製在35千赫茲到45千赫茲之間,脈衝寬度……”
陳濤一開始還帶著些許審視的態度,但隨著陸沉條理清晰、數據精準的闡述,他的眼神逐漸從疑惑變成了震驚,最後完全沉浸其中。陸沉提出的聲學模型、能量轉換效率計算、甚至是對寄生獸矽基結構共振點的理論推導,都遠遠超出了一個普通退伍兵的知識範疇,其嚴謹和前瞻性,堪比頂尖研究所的立項報告。
“等等,陸工,”陳濤不自覺用上了敬稱,“您這個關於非線性聲波疊加產生局部共振峰值的設想,理論上可行,但對驅動電路和換能器陣列的精度要求極高!我們現有的單兵裝備電源恐怕難以支撐長時間工作。”
“所以需要優化。”陸沉點頭,對陳濤能迅速抓住技術難點表示讚許,“優先保證短時間、高強度的爆發模式。另外,我們需要設計兩種型號:一種是單兵手持的,用於小隊作戰和應急;另一種是車載或固定式的,功率更大,作為區域防禦的核心。”
兩人立刻投入到緊張的技術討論和圖紙繪製中。陸沉負責提出核心構想和關鍵參數,陳濤則利用其專業知識和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將構想轉化為可行的工程圖紙。工作室裡隻剩下鍵盤敲擊聲、繪圖儀的嗡鳴,以及兩人偶爾簡短的技術交流。
陸沉展現出的“專業知識”令陳濤咋舌,但他很聰明地沒有多問。在軍區,不該問的不同,是基本生存法則。
與此同時,趙毅也在高速運轉。他一方麵要協調天文台的數據接口直連陸沉的工作室,另一方麵,他提交的那份經過“模糊化”處理的緊急備戰通知草案,在司令部高層引發了激烈爭論。
支持者認為,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必須做百分之百的準備,尤其是有了隕石預測成功的先例。反對者則堅持,如此興師動眾,僅憑單一信源,風險太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資源浪費。
爭論的焦點,最終落在了“更確鑿的證據”上。
就在這時,城西郊野公園的初步檢測報告,送到了趙毅的案頭。
報告的內容,讓趙毅的手指瞬間冰涼。
隕石碎片的成分分析顯示,其主要由一種地球上極為罕見的非晶態矽酸鹽構成,內部遍布微米級的孔洞結構,類似……蜂窩。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嚴格隔離的條件下,實驗室觀察到碎片在接觸到特定有機培養液後,表麵出現了極其緩慢的、類似“生長”的跡象,並釋放出微弱的、無法識彆的生物電信號!
雖然還遠未達到“寄生”的程度,但這已經徹底排除了普通隕石的可能性。這東西,是“活”的!或者說,具備某種生命活性!
趙毅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的驚濤駭浪。他立刻帶著這份報告再次麵見司令員。
“首長,這是對隕石碎片的初步分析結果。”趙毅將報告遞上,聲音低沉,“雖然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現有的發現,已經強烈支持陸沉情報的真實性。這絕不是自然天體!”
司令員仔細翻閱著報告,眉頭緊鎖,房間裡的空氣幾乎凝固。幾分鐘後,他放下報告,拿起桌上的紅色電話。
“接總參辦公廳……我是司令員……,現呈報最高級彆緊急軍情,代號‘燭龍’……請求召開最高統帥部緊急會議……”
放下電話,司令員看向趙毅,眼神前所未有的銳利:“趙毅,你立了大功。但也捅了馬蜂窩。最高層已經被驚動,‘燭龍’預案已經啟動。從現在起,你和我,以及整個戰區,都站在了曆史的風口浪尖。”
趙毅感到肩上的壓力陡增千斤。
“陸沉那邊怎麼樣?”司令員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