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四年,九月初,奉天殿。
一場關乎大明未來軍事戰略、人才選拔與軍製根本變革的激烈廷議,正在這象征著最高權力的殿堂內進行。殿內氣氛莊重肅穆,又隱含著一絲變革前的緊張。
天啟皇帝朱嘯高坐於金台禦座之上,十二旒白玉珠垂落,目光掃過下方神色各異的群臣,最終落在兵部給事中傅宗龍身上。
傅宗龍會意,手持玉笏出列,聲音洪亮:“陛下,臣傅宗龍有本奏!”
“講。”
“陛下聖明,文治武功,遠超曆代。自陛下臨禦以來,整飭武備,革新軍製,平定四方,開疆拓土。今遼東已靖,漠南臣服,樂浪省原朝鮮)已歸王化,由樂浪王鎮守,但缺少將領,東海倭寇蕩平在即,台灣收複指日可待!”傅宗龍先是頌聖,隨即話鋒一轉,言辭懇切而激昂,“然,陛下之雄心,豈止於此?西南土司時有反叛需靖,西洋波濤待涉,東瀛之患未絕!凡此種種,非但有賴於陛下聖斷、新式軍械,更需要良將賢才,為國前驅!”
他聲音陡然提高,直指核心:“然,觀我大明當前軍製,五軍都督府舊製已弛,權歸兵部,然選拔機製仍多沿舊習!將才之選,或局限於京營、邊軍係統,難以滿足陛下宏圖之需!放眼長遠,為陛下宏圖偉業計,為大明萬世太平計,臣懇請陛下——特開恩科,大設武舉!此番武舉,當擴大規模,提高規格,徹底革新科目!不僅考校弓馬騎射、膂力武藝,更需增考兵法韜略、地理水文、算術測繪、乃至新式火器、艦船操控之科!以此廣納天下英才,無論出身,但有真才實學,皆可脫穎而出,為國效力!”
“更為重要的是,”傅宗龍語氣加重,“此番武舉,亦當成為徹底整頓全國軍務、改組軍製之開端!優勝者,不僅授以官職,更可擇優進入皇家陸軍軍官學堂及帝國海軍軍官學堂深造,係統學習新式戰法,以為未來全軍軍官團之骨乾!以此,打破舊有窠臼,重塑我大明軍隊之脊梁!”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響起一片議論聲!
“臣附議!”新任遼國公盧象升第一個站出來,聲若洪鐘,“陛下!傅給事中所言,直指要害!舊有軍製,積弊已深!如今大明兵鋒正盛,然欲經營四海,非有通曉兵法、熟悉地理、善用新器之職業軍官不可!大開武舉,廣納賢才,正可為此提供源源不斷之新鮮血液!此乃強軍之本,臣萬分讚同!”
“臣亦附議!”另一位功勳卓著的將領,冠軍侯曹變蛟跨步出列,聲如洪鐘,“陛下!末將乃陸戰野路子出身,深知戰場搏殺,勇武雖重,然排兵布陣、協同攻堅,更需精通兵法、善用地利之將才!武舉廣開才路,正可為我陸軍選拔此類良將,未來馳騁寰宇,無往不利!”
緊接著,如安遠伯孫傳庭兵部侍郎)、定邊伯周遇吉等一批憑借新式戰法和軍功崛起的陸軍將領紛紛出列表示支持。
此時,一位身著獨特海軍將官禮服、氣質精悍的中年將領昂然出列,正是帝國海軍陸戰隊首任提督、授靖海將軍銜的俞谘皋!他聲音沉穩,卻帶著海軍特有的自信:“陛下!臣俞谘皋,代表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全力附議!”
他環視一周,繼續道:“陛下,海軍及陸戰隊之興,遠超常人想象!自天啟八年陛下密旨開辦帝國海軍軍官學堂至今,已曆六載寒暑!如今,福建水師、南京水師主力戰艦,已多為標準74炮戰列艦!此等艨艟巨艦,三層炮甲,操控繁複,非經嚴格係統訓練之專業軍官不能駕馭!海戰之道,更非陸戰,需通天文,曉地理,精測算,善決斷!此番武舉,正可公開選拔有誌於萬裡波濤之英才,入海軍學堂深造,以期未來能指揮巨艦,縱橫四海,為陛下開疆拓土!臣期盼已久!”
俞谘皋的話,透露出的信息令人震撼,也讓眾人對海軍如今的力量有了新的認識。
然而,文官集團的反應卻複雜得多。
“陛下!臣以為此事需慎之又慎!”都察院左都禦史劉宗周麵色凝重,出列反對,“祖宗舊製,雖有武舉,然其規模規製,皆經百年錘煉,足以維穩。如今驟然擴大變革,恐動搖國本!其一,耗費錢糧必巨!天下武生彙聚京師,沿途接待、京師考務、後續安置,皆需巨額開支!雖國用豐盈,然亦當惜用民脂民膏!”
“劉總憲所言甚是!”禮部尚書黃道周接口道,“陛下,文武之道,貴在平衡。如此抬高武事,廣納武生,恐使天下人重武輕文,趨之若鶩,長此以往,非國家之福!且驟然變革軍製,觸動諸多舊有利益,恐引軍中不穩!”
“陛下!”一名年輕的禦史黃漾言辭激烈,“天下承平未久,正當休養生息,宣教化,重民生!如此大張旗鼓興武舉,變革軍製,廣納好勇鬥狠之徒,豈非昭示天下,陛下欲窮兵黷武耶?恐令四鄰不安,百姓疑懼!”
“荒謬!”傅宗龍立刻反駁,“天下承平?四境之外,虎狼環伺!豈可高枕無憂?忘戰必危!陛下此舉,正是為了以戰止戰,以武備求真正的和平!豈是窮兵黷武?至於軍中不穩,正因舊製已不合時宜,才需革新以圖強!唯有強者,方能真正維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至於耗費錢糧與路途遙遠,”戶部尚書畢自嚴兼文華殿大學士)開口,語氣充滿強大的底氣,“據戶部與兵部詳算,若舉辦此次恩科武舉,並完成優勝者初步安置培訓,所需各項費用,約三百萬銀元。”
他環視一周,語氣平靜卻帶著強大的底氣:“三百萬銀元,看似不少。然…”他話未說完,禦座上的皇帝忽然開口,直接點名問道:
“畢愛卿,朕若沒記錯,上月戶部奏報,國庫現存銀元幾何?”
畢自嚴愣了一下,似乎沒料到皇帝會在此刻突然問起這個具體數字,但他身為戶部尚書,對這項核心數據早已爛熟於心,立刻下意識地躬身回答:“回陛下,截至天啟十四年八月底,國庫實存銀元十六億八千萬有餘。此數尚未計各地方庫藏、太倉糧儲折色及皇家內帑。”
這個天文數字被如此平靜地報出,整個奉天殿瞬間陷入一片死寂。許多官員都被這個前所未有的龐大數字震撼得說不出話。
畢自嚴在短暫的寂靜後,繼續道,聲音更加沉穩:“三百萬銀元之數,相較於國庫存銀,不過滄海一粟!尚不及海關總署或江南布政使司一司半月之稅收!何來靡費之說?!”
“至於天下武生彙聚京師之路途問題,”畢自嚴繼續道,臉上露出一絲自豪,“陛下登基以來,大力修築全國水泥官道乾線,又興建數條鐵路大動脈,南北通衢,朝發夕至已非難事!且驛傳係統早已革新,《大明日報》一日之內便可送達全國各主要府縣!政令暢通無阻,消息傳遞迅捷。各地英才,足有近一月時間準備啟程,憑借我大明今日之發達交通,斷無無法按期抵達京師之理!此等小事,何足掛齒?”
畢自嚴的數據、對比以及對交通情況的說明,如同重磅炸彈,頓時讓所有反對“耗費錢糧、路途遙遠”的聲音徹底啞火。
內閣首輔袁可立見狀,緩緩出列:“陛下,諸位同僚。開武舉,納賢才,革新軍製,確是強國之舉。然劉總憲、黃部堂所慮,亦是為國思慮。老夫以為,武舉可開,規模規格亦可提升,軍製亦當循序革新,然需嚴定章程,寧缺毋濫。尤重忠君愛國之考教,兵法策論亦需以儒家經義為綱,如此,既可選拔真才,又能穩妥推進。”
工部尚書宋應星則補充道:“陛下,新式火器、舟艦、工程營造、軍械維護,乃至後勤輜重管理,皆需專才。武舉之中,或可單設‘技勇’、‘後勤’諸科,選拔此類專業人才,亦是大用。”
兵部尚書王在晉、侍郎孫傳庭立即表示支持。
朱嘯靜靜聽著下方的爭論,心中早已洞若觀火。
是時候做出決斷了。
朱嘯緩緩站起身。整個奉天殿瞬間安靜下來。
“諸位愛卿所言,朕已儘知。”皇帝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固步自封,乃取死之道;因循守舊,非強國之策。五軍都督府舊製已不合時宜。此次武舉,便是大立之始!”
他目光掃過劉宗周、黃道周等人:“若無強軍,何以保境安民?若無良將,何以開疆拓土?難道要等西夷艦炮轟開國門,爾等才知變革之要嗎?”
他看向畢自嚴:“畢愛卿算得明白!國庫充盈,民富國強,交通便利,正該將財力物力用於此等強國固本、利在千秋之事上!三百萬銀元,朕出得起!也值得出!”
最後,他的目光變得銳利無比,掃過全場:“朕意已決!特開天啟十四年武舉恩科!”
他頓了頓,聲音斬釘截鐵,不容任何置疑:“時間,就定在今年十月朔日十月初一)!於京師大校場連考十五日!以此武舉盛事,昭示天下,我大明武運昌隆,銳意進取!具體章程,由兵部會同內閣、工部、天工院及海軍衙門詳細擬定,即刻辦理,不得有誤!”
“陛下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以盧象升、曹變蛟、俞谘皋、孫傳庭、周遇吉等為代表的新興勳貴將領,以及王在晉、畢自嚴、傅宗龍、宋應星等務實官員立刻跪倒一片,聲震殿宇。
劉宗周、黃道周等反對者見皇帝決心已定,也隻得無奈地躬身領旨。
“退朝!”朱嘯袖袍一揮,轉身離去。
消息立刻通過效率極高的驛傳係統傳出,並即刻由《大明日報》刊發號外,一日之內,此重大消息已傳遍全國各主要府縣!頓時引起巨大轟動。無數習武之人、軍中銳士、學堂學子、乃至有誌於軍功的讀書人,都為之振奮摩拳擦掌,迅速準備奔赴京師,一展身手,博取功名!
一場彙聚天下英豪、旨在徹底革新大明軍事體係的武舉盛宴,已正式定檔,即將在一個月後隆重舉行!
喜歡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請大家收藏:()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