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谘皋、盧象升上前聽令!”
兩位統帥應聲出列,跪接尚方寶劍。皇帝鄭重囑托:“此去東征,望二位將軍牢記:第一要速戰速決,發揮我軍火器之利;第二要儘量減少傷亡,每個大明將士都是寶貴財富;第三...”他頓了一下,聲音轉冷,“對負隅頑抗者,不必留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臣遵旨!”二將鏗鏘應答,眼中燃著戰火。
犒軍儀式開始,一車車酒肉被推入各營。令將士們感動的是,許多食物包裝上還貼著紅紙,寫著“蘇州百姓敬獻”、“南京商會捐”等字樣。
太子好奇地走到一堆木箱前,發現上麵竟寫著“山東曲阜孔氏捐”,不禁訝異:“父皇,孔聖後人也捐款助戰?”
皇帝含笑解釋:“此番東征,百姓捐物捐款者逾百萬眾。有老農捐出年終積蓄,有工匠捐出新製器械,有學子捐出筆墨之資。記得今晨火車站那些百姓嗎?他們多是自發前來勞軍的。”
正說著,一群漁民打扮的老人突破警戒,跪在帥台下高呼:“陛下!小民等湊錢買了百擔鹹魚,給將士們佐餐!望陛下準許!”
皇帝親自下台扶起老者:“老人家請起。你們生活不易,何必破費?”
為首老人淚眼婆娑:“陛下有所不知,小民之子就是被倭寇所害!這些年朝廷減賦輕徭,咱們日子好了,就盼著有一天能報仇雪恨!今日終於等到王師東征,這點心意算什麼!”
類似場景在各處上演。有婦人送來新縫的棉衣,有孩童捧來存錢罐,有商人捐贈整船物資。太子看著這一切,若有所悟:“父皇,這就是您說的"得道多助"嗎?”
皇帝頷首:“民心即天心。記住,為君者不是要百姓害怕,而是要百姓心甘情願為你守護這個國家。”
午時正,出征號角終於吹響。
蒸汽輪機轟鳴,煙囪噴出濃煙,巨大鐵錨嘩啦啦升起。岸上百姓揮舞彩帶,拋灑花瓣,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定遠號”艦橋上,俞谘皋下令:“發信號,各艦依次出港!”
旗語翻飛,汽笛長鳴。龐大的艦隊開始移動,如鋼鐵長城般緩緩駛出港灣。水兵們沿船舷列隊,向祖國行最後軍禮。
皇帝攜太子登臨炮台最高處,目送艦隊遠去。太子忽然扯扯父親衣角:“父皇,兒臣有一問。”
“講。”
“倭國百姓也會如我國百姓這般愛國嗎?我們去打他們,是不是...”
皇帝欣慰地摸摸太子的頭:“熠兒能想到這一層,很好。記住,我們打擊的是倭國的軍閥政權,而非普通百姓。東征之後,我們要在那裡興學校、修道路、施仁政,讓倭地百姓也成為大明治下子民。”
他極目遠望,艦隊已變成天邊一串黑點:“正義之師,不僅要能戰,更要能治。這其中的分寸,將來需要你細細把握。”
太子鄭重頷首,將目光投向無際的蔚藍。在那裡,大明龍旗正迎風招展,引領著一支前所未有的強大艦隊,駛向曆史的新篇章。
是夜,《大明日報》號外遍傳大街小巷,頭版檄文結尾如是寫道:
“此去東征,非為土地,而為安寧;非為複仇,而為正義。願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滄海所至,儘服王化。天佑大明,旗開得勝!”
而此刻的天津港,百姓仍未散去。許多人麵向東方默默祈禱,海風中似有若有若無的歌聲傳來,那是新傳唱的《東征歌》:
“龍旗獵獵向東方,鐵甲艦船破浪航...”
歌聲飄過海麵,追隨著遠征的艦隊,飄向遙遠的瀛洲彼岸。
喜歡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請大家收藏:()明興祖續命大明600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