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兵發交趾4.整軍九連山_一劍照汗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一劍照汗青 > 第5章 兵發交趾4.整軍九連山

第5章 兵發交趾4.整軍九連山(1 / 1)

第5章兵發交趾4.整軍九連山

一)屯兵彙報,精銳點將

九連山的晨霧裹著鬆脂香,郭虎的軍帳前已列好兩排親兵。他踩著露水迎上來時,甲胄上還沾著草屑,手裡的賬本被汗水浸得發皺:“將軍!九連山五萬三千,蓮花山五萬七千,合計十一萬兵馬,糧草夠吃到明年開春!”

劉雲接過賬本,指尖劃過“豬存欄八千頭”的字樣,突然笑了:“去年冬天你說要讓弟兄們頓頓有肉,看來沒吹牛。”郭虎撓了撓頭,扯開衣襟露出腰側的傷疤:“為這傷疤,末將跟炊事營賭了三回——現在他們天天琢磨新菜譜,說要讓豬肉罐頭比潭州的魚罐頭還香。”

帳內的沙盤上,嶺南地形被標注得密密麻麻。劉雲用木杆點向深圳方向:“挑兩萬騎兵,按特戰編製整編成兩百個大隊,二十個小陣,兩個大陣。”木杆頓了頓,在沿海線上劃出道弧線,“沿途清剿匪患,遇著元軍斥候不必糾纏,留活口問出廣州布防就行。”

郭虎突然拍響桌子:“上個月截了艘元軍貨船,從船長嘴裡掏出個消息——他們在大鵬灣藏了二十艘戰船,說是要堵咱們去崖山的路!”他指著沙盤上的礁石群,“末將早派水性好的弟兄摸過,那些船的底艙全是爛木,一炮就能打穿!”

“龍南、定南、全南、尋烏各派一個小陣。”劉雲在四個地名上各畫了個圈,“每陣一千人,十個大隊,步騎各半。”他抬眼看向郭虎,“新兵送回屯兵基地,告訴教頭們,三個月內練不出能拉弓的力氣,就自己去喂豬。”

郭虎抱拳時,甲胄碰撞的聲響震落了帳頂的蛛網:“末將這就去點兵!保證讓深圳的匪患知道,九連山的鐵騎不是吃素的!”帳外突然傳來馬蹄聲,親兵來報,安遠的騎兵已過梅州,正往惠州趕——魏晨派來的信使,正舉著密信在帳外候著。

二)十三陣編,金助屯墾

次日的校場上,十一萬兵馬列成的方陣如綠色海洋。劉雲站在高台上,看著士兵們甲胄上的晨光,突然揚聲道:“按戰力分十三陣!末尾三陣,去圍山養豬!”

台下頓時響起騷動。第三十三大隊的陣主王奎漲紅了臉,他的隊伍上個月考核墊底,此刻手裡的長槍攥得發白:“將軍!給末將一個月!不進前十,我帶頭去喂豬!”劉雲扔下去一箱金子,箱蓋在地上彈開,金光晃得人睜不開眼:“這不是罰,是讓你們當後勤功臣——三個月後,要是豬肉不夠全軍吃,我親自去給你們喂豬。”

郭虎把三箱金子往王奎等三個陣主麵前一推:“每箱一百斤,買豬崽,雇獸醫,不夠再找我要。”他突然壓低聲音,“後山發現個溫泉,你們試試用溫泉水殺豬褪毛,說不定能省柴火。”王奎的臉漸漸舒展,突然單膝跪地:“末將保證,讓弟兄們冬天都能吃上熱乎的臘肉!”

整編後的隊伍裡,十個主力大陣開始演練。劉雲與李白硯分站東西兩側,她揮旗時,風後大陣的陣紋突然泛起微光,士兵們的腳步踏在青石板上,竟踏出“咚、咚”的鼓點——與油山的陣法隱隱呼應。“天樞位再靠左三尺!”李白硯的聲音裹著內力傳開,最前排的士兵突然變換腳步,陣形瞬間縮成個鐵桶,將演練的稻草人圍得密不透風。

七星劍陣的教練更顯淩厲。吳燕殊的劍穗在陽光下劃出銀弧,七個女兵隨著她的口令變換位置,劍尖的寒光在地上織成北鬥形狀。“這招‘玉衡絞’要快!”她突然收劍,劍穗掃過個走神的士兵手腕,“去年在梅關,就因這步慢了半拍,三個弟兄沒能回來。”士兵們的呼吸頓時屏住,再不敢有絲毫懈怠。

夕陽西斜時,王奎帶著三個陣主來辭行。他們的隊伍已換上屯墾的布衣,手裡的鋤頭擦得鋥亮。“將軍,”王奎的聲音有些發啞,“末將把最好的弓手都留給了主力,等豬肉豐收,一定給您送兩扇最肥的!”劉雲望著他們消失在山路拐角的背影,突然對郭虎說:“給他們送十門小炮,圍山時防著野獸——彆讓豬沒養成,倒成了老虎的口糧。”

三)大鳥添丁,鐵錠傳書

吳燕殊的呼哨剛過,九連山的山穀裡就騰起片黑影。三十隻大鳥馱著鐵錠歸來,翅膀帶起的風卷得校場的旗幟獵獵作響。她剛掏出魚乾,突然愣住——鳥群裡多了十幾隻灰褐色的雛鳥,正擠在成年鳥的翅膀下搶食。

“是附近大山裡的。”吳燕殊撫摸著隻雛鳥的絨毛,它的喙上還沾著鬆脂,“它們聞著魚味來的,看來是想入夥。”劉雲數著鳥群,正好六十七隻,突然笑了:“六十大鳥去信豐,七隻留下送信。”他提筆寫了封短信,塞進竹筒綁在鳥腿上,“告訴李山,鐵錠要淬過鎢砂的,軍器監等著造重炮。”

大鳥群起飛時,吳燕殊往桃江裡扔了塊特製的餅。水麵突然翻起銀浪,成千上萬的鯉魚躍出水麵,跟著鳥群往信豐方向遊——是她用秘方引來的,既能給大鳥加餐,又能讓魚群攪亂元軍的水路探子。“這些魚夠它們飛三天的。”她望著遠去的鳥影,裙擺上還沾著魚鱗,“去年用這法子,在桃江堵住過五個想潛水逃跑的元軍細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白硯正在清點軍火,二十箱槍支碼成兩排,六十箱子彈的木箱上,李鐵監造的火漆印鮮紅奪目。“虔州軍器監的效率越來越高了。”她指著箱角的編號,“這批次比上次的槍管厚了半分,炸膛的風險該小多了。”郭虎突然湊過來,指著支火槍的扳機:“末將讓鐵匠加了個小機關,雨天也能扣動——上次在蓮花山淋雨,三十支槍裡有五支啞火。”

暮色降臨時,六十七隻大鳥已在玳瑁山頂落定。劉雲望著遠處信豐的燈火,突然聽見翅膀拍水聲——吳燕殊正指揮鳥群在山澗裡洗澡,雛鳥們學得笨拙,濺起的水花打濕了她的衣袍,引得成年鳥們發出親昵的嘶鳴。

四)揭陽夜訪,金傳秘藝

子夜的月光剛爬上玳瑁山,劉雲與李白硯、吳燕殊共乘一隻大鳥,往揭陽飛去。八箱槍支子彈在鳥背上泛著冷光,兩箱金子的棱角硌得劉雲的腿生疼。“堂叔去年守揭陽時,被元軍困了三個月。”李白硯的聲音裹著風聲,“最後靠挖野菜才活下來,現在見著鐵就想往熔爐裡扔。”

揭陽鐵礦的石寨門緊閉著,守兵剛要放箭,就見大鳥喙裡叼著的“宋”字令牌。李白硯的堂叔李鬆披著蓑衣衝出來,手裡的鐵鉗還沾著礦渣:“侄女!你們可來了!這鐵礦的儲量,夠造兩百門重炮!”

寨內的熔爐正熊熊燃燒,李鐵匠的徒弟們舉著大錘,火星濺在他們凍裂的手上。李白硯掏出改良配方,指尖劃過“三成鎢砂”的字樣:“去年在信豐試過,零下二十度也炸不了膛。”李鬆突然紅了眼,從懷裡掏出塊焦黑的鐵錠:“前年冬天,就因鐵料不經凍,炸傷了十二個弟兄……這配方,我給他們立塊碑記著!”

劉雲打開金子箱,李鬆的手突然停在半空。“一箱留著圍山養豬,”劉雲按住他的手腕,“附近十幾個山頭,每個山圍一千頭,礦脈探清楚了再開采——彆讓弟兄們光吃鐵礦,忘了豬肉味。”李鬆突然跪地,礦渣混著淚水滴在金子上:“末將明天就派十個大隊進山!保證明年這時,讓鐵礦的弟兄頓頓有肉吃!”

返程時,吳燕殊突然吹了聲呼哨。鳥群裡竟又多了六隻,都是羽翼豐滿的成年鳥,正跟著“墨影”的尾羽飛。“許是聞著魚腥味來的。”她笑著捋了捋鳥羽,“上次在桃江,它們搶了‘墨影’的魚,現在倒認親了。”劉雲望著鳥群裡的七十三個黑影,突然覺得,這些大鳥比人更懂——跟著能吃飽、打勝仗的隊伍,才不會餓肚子。

五)陣演終日,劍淬鋒芒

第三日的晨光剛染黃校場,十個主力大陣已列成風後大陣。劉雲站在陣眼,看著士兵們踏著鼓點變換位置,突然揚聲道:“元軍的十絕陣,破法就在‘守中帶攻’!”他拔出劍,劍尖指向天樞位,“王奎的隊伍雖去養豬,但這陣法,你們得替他們練熟了!”

李白硯的旗語突然變換,大陣瞬間分成七個小陣,如北鬥七星懸在地上。“七星劍陣要合也要分,”她的聲音在陣中回蕩,“去年在虔城護宅,阿香用這陣擋過三個死士——記住,陣腳不能亂,亂了就成了活靶子。”士兵們的腳步越發沉穩,甲胄碰撞的聲響竟與遠處的瀑布聲合上了拍。

午後的演武場上,十幾個大陣主圍著劉雲學十絕劍法。張龍的胳膊還打著繃帶,去年在曲江被元軍的刀劃傷,此刻卻把劍舞得虎虎生風:“將軍,這招‘斷水’是不是要沉腕?”劉雲突然出劍,劍尖在他手腕前寸許停住:“沉腕是防著被繳械,你忘了去年在桃江,你的劍被匪首挑飛的事?”張龍的臉頓時漲紅,練得越發賣力,汗水滴在劍穗上,濺起細小的水花。

暮色降臨時,郭虎突然帶著炊事營的人來。他們抬著口大鐵鍋,裡麵燉著噴香的豬肉:“將軍,這是王奎臨走前殺的豬,說讓弟兄們嘗嘗鮮!”士兵們圍著鐵鍋坐下,湯勺碰撞的聲響裡,有人突然唱起了軍歌——那是去年在梅關,文天祥教的《正氣歌》,歌聲越傳越遠,驚得九連山的宿鳥都飛了起來。

六)海豐夜訪,炮鑄鋒芒

晚飯後的山風帶著涼意,七十三大鳥馱著劉雲一行往海豐飛去。吳燕殊的“墨影”飛得最快,喙裡叼著的鐵尺泛著冷光——那是用來校準炮管的工具,去年在鄂州,她用這尺子查出過三門不合格的重炮。

海豐軍器監的熔爐徹夜不眠,守將陳鐵正舉著卡尺量炮管,見大鳥落下,忙扔了工具就跪:“將軍!新造的二十門重炮,射程比之前遠兩裡!”劉雲摸了摸炮身,指尖傳來溫熱的鐵感:“試試能不能打穿三層木板。”陳鐵立刻讓人架起木板,點火、裝彈、拉栓,“轟”的一聲,木板應聲碎裂,木屑濺到十步開外。

“這炮能打穿元軍的戰船底。”劉雲打開兩箱金子,“給工匠們發獎金,告訴他們,造出能打十五裡的炮,我請他們吃蓮花山的豬肉。”陳鐵突然從懷裡掏出張圖紙,上麵畫著個奇怪的裝置:“末將想給炮加個輪子,這樣移動起來能省些力氣。”李白硯接過圖紙,筆尖在輪軸處添了幾筆:“加個軸承,用鐵珠的那種,去年在信豐試過,省力三成。”

返回九連山時,大鳥群的影子在月光裡拉得很長。劉雲望著海豐的燈火,突然聽見吳燕殊的輕笑——她正數著鳥群,不知何時又多了兩隻,七十五隻大鳥的翅膀,在夜空中織成張無形的網,護著嶺南的每一寸土地。

喜歡一劍照汗青請大家收藏:()一劍照汗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始皇彆鬨!我就吹個牛你當真了? 離之星 一無所有到背景通天,我龍騰大夏 出軌的妻子怎麼可能原諒 重生88:踹掉渣女後,我成為億萬富豪 孔然短故事小說集 星空高武:從清掃隊開始殺穿星河 都市農夫:蛟龍高考渡劫,我渡它 魔靈塔打雜三年,我偷偷成仙了 70年代:我用醫術養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