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帝劉裕站在朝堂上,手裡捏著那份擬好的追封詔書,突然就對著空氣歎了口氣。旁邊的大臣們互相使眼色——壞了,陛下這又是想起劉穆之了。
你們說,要是穆之還在,這朝堂上能這麼亂糟糟嗎?劉裕把詔書往案幾上一放,銅鎮紙都被震得跳了跳。剛入職的小官趕緊低頭記筆記:今日陛下第17次懷念劉公。
這事兒得從三年前說起。那會兒劉裕正忙著在外打仗,後方的事兒全靠劉穆之打理。這人是個奇才,每天能處理幾百份公文,午飯都揣在袖子裡吃。有回劉裕在前線急著要糧草,快馬加鞭送回封信,原以為怎麼也得等三天,結果當天半夜就收到回信,劉穆之不光備好了糧草,還順帶把沿途驛站的馬都換了新的。
穆之這人,就像我左手上的繭子,平時不覺得啥,沒了才知道抓不住槍。劉裕這話在軍營裡傳得沸沸揚揚。有個新兵蛋子嘴快,問老兵:那劉大人到底厲害在哪?老兵嘬著牙花子說:厲害到能讓陛下在朝堂上不敢隨便發脾氣——劉大人總能拿出三個方案等著,錯了還能笑眯眯地補鍋。
劉穆之去世那天,劉裕正在前線打勝仗。信使把消息遞過來時,他正舉著酒杯要慶祝,手一抖,酒灑了滿靴。旁邊副將想安慰兩句,卻見他突然蹲在地上,像個丟了玩具的孩子。完了,劉裕喃喃自語,以後誰幫我管著那些文官啊。
果不其然,沒了劉穆之的朝堂成了菜市場。有回討論要不要修水利,戶部說沒錢,工部說必須修,吵到太陽落山也沒結果。劉裕拍著桌子吼:要是穆之在,這會兒圖紙都畫好了!結果禦史站出來懟:陛下,劉大人在時也不是這麼說話的。氣得劉裕把朝服都脫了,這班沒法上了!
最讓劉裕窩火的是大臣們開始了。以前劉穆之在,誰要是想糊弄事,第二天就能收到他整理好的問題清單,附帶解決方案a、b、c。現在呢?有個刺史虛報政績,劉裕查了半天才弄明白,氣得摔了硯台:穆之在的話,這貨連撒謊的勇氣都沒有!
有回劉裕跟親信喝酒,喝到臉紅脖子粗,突然哭了:你們是不是覺得我沒以前厲害了?親信們趕緊搖頭,心裡卻都清楚——沒了劉穆之這個,陛下確實有時候容易踩油門到底。就像那次想攻打北方,劉穆之在世時會慢悠悠地說:陛下,先看看糧草夠不夠明年開春的。現在呢,大臣們要麼拍馬屁說陛下英明,要麼低著頭不敢說話。
追封那天,劉裕特意穿上了當年和劉穆之第一次見麵時的舊袍子。那是件洗得發白的粗布衫,還是劉穆之當年一針一線補好的。這南康郡公的爵位,他對著詔書喃喃自語,穆之要是活著,肯定會說陛下,給孩子們留著吧
底下的大臣們突然就安靜了。他們想起劉穆之總說的那句話:治理天下就像揉麵團,得有軟有硬。現在這麵團,確實有點揉不開了。
司馬光說
夫君臣相得,如魚水相歡,非獨劉裕念穆之也。穆之在時,劉裕無後顧之憂;穆之歿後,朝綱漸弛。可見治國之道,非獨恃明君,更需有賢臣為佐。所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非虛言也。
作者說
其實劉裕的懷念裡,藏著一種職場真相:最好的搭檔從來不是好好先生。劉穆之最牛的本事,是能在劉裕熱血上頭時遞杯涼茶,在他猶豫不決時推一把。這種既不盲從也不拆台的智慧,比單純的執行力更難得。就像現在的團隊裡,總需要有人既能接得住老板的突發奇想,又敢說這個得再想想——這種人一離開,整個團隊的糾錯機製就失靈了。
本章金句
能陪你打天下的人很多,能勸你彆瞎打的人太少。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