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南北朝那陣子,各國跟打麻將似的,你胡一把我胡一把,今天你投靠我,明天我投奔你,早就不是新鮮事。但能把“跑路”這事做得既體麵又刺激,還順帶讓新老板心甘情願發高官厚祿的,魯爽、魯秀這哥倆,絕對能排進“南北朝跑路高手榜”前三。
要聊這哥倆,得先從他們老爹魯軌說起。老魯家原本是南朝劉宋的人,後來老爹魯宗之跟朝廷鬨了彆扭,一拍大腿“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帶著全家投奔了北邊的北魏。北魏倒是挺夠意思,給魯軌封了個荊州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軍區一把手,手握實權,日子過得也算滋潤。
可魯軌心裡一直犯嘀咕——不是因為北魏待他不好,是因為他當年在南朝乾過一件“捅馬蜂窩”的事:殺了劉康祖,還把徐湛之的老爹給辦了。這倆人在南朝可不是小角色,劉康祖是有名的猛將,徐湛之更是後來宋文帝身邊的大紅人。魯軌總琢磨:“我這要是回去,不等於是送上門給人報仇?人家不把我大卸八塊才怪!”所以哪怕天天對著北魏的黃土想念南朝的長江水,也隻能把“南歸”倆字咽回肚子裡,直到死都沒敢動這個念頭。
魯軌一死,兒子魯爽順理成章繼承了老爹的官爵,成了北魏新一任“荊州刺史”。這魯爽跟他爹不一樣,老爹是“謹慎型選手”,他是“衝動派代表”,辦事風風火火,還愛耍點小聰明,沒幾年就跟弟弟魯秀一起,在北魏闖了禍——具體犯了啥錯史書沒細說,但看哥倆後來嚇得魂不附體的樣子,估計不是偷了國庫銀子,就是得罪了北魏皇室的大紅人,反正後果嚴重到“怕被魏主誅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再不跑,腦袋就要搬家了”。
這時候,北魏皇帝正好剛從瓜步今江蘇六合一帶)打完仗往回走,路過湖陸今山東魚台)。魯爽眼睛一亮,心裡冒出個“餿主意”:“咱們不能光屁股跑路啊,得找個理由,不然路上被當成逃兵抓了,照樣沒好果子吃。”他跟魯秀一合計,想出個絕妙的借口——“迎喪還葬平城”。平城是北魏的老都城今山西大同),他們說要把之前沒來得及遷走的家族親人靈柩,遷回平城好好安葬,聽起來既孝順又合理,任誰都挑不出毛病。
北魏的守軍哪能想到這哥倆一肚子“反骨”,真以為他們是孝子賢孫,沒怎麼防備。結果魯爽兄弟趁著夜色,帶著自己的心腹手下,突然對守軍發起襲擊,一頓操作下來,殺了幾百個北魏士兵,然後帶著願意跟他們走的一千多戶人家,浩浩蕩蕩往南朝的汝南今河南汝南)跑。這波“借奔喪之名,行叛逃之實”的操作,把北魏氣得跳腳,卻讓魯爽哥倆跑出了“加速度”——等北魏反應過來派兵追趕時,他們早就跑遠了。
跑到汝南後,魯爽知道“打鐵要趁熱”,趕緊派弟弟魯秀去壽陽今安徽壽縣)找南平王劉鑠投降。劉鑠是宋文帝的兒子,當時正鎮守壽陽,手裡有兵有權。魯秀也是個會來事的,見到劉鑠後,把自己哥倆怎麼在北魏受委屈、怎麼想念南朝、怎麼冒著生命危險“棄暗投明”的過程,添油加醋說了一遍,說得聲情並茂,連劉鑠都被感動了,趕緊派人把這事報告給宋文帝。
宋文帝一聽這消息,差點沒把手裡的茶杯摔了——不是生氣,是高興壞了!你想啊,魯爽父子在北魏當了這麼多年官,熟悉北魏的軍情和地形,現在帶著人馬主動來降,相當於送上門來一個“活地圖”加“戰鬥力”,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而且魯爽哥倆犯了北魏的罪,隻能死心塌地跟著南朝乾,不用擔心他們再叛逃回去,這“忠誠度”也有保障。
宋文帝當場拍板:“封!必須重封!”他下旨封魯爽為司州刺史,司州是南朝北邊的重要防線,相當於把“邊境大門”交給了魯爽看管;封魯秀為潁川太守,潁川是中原腹地的富庶之地,也是軍事要地,給魯秀這個職位,既是信任也是重用。除此之外,魯爽的其他弟弟、侄子,隻要跟著來降的,都給了官做,賞賜的金銀珠寶、糧食布匹更是堆成了山。一時間,老魯家從北魏的“待罪之臣”,搖身一變成了南朝的“香餑餑”,這身份的轉變,比翻書還快。
不過魯爽這人性子太急,後來還真惹出了麻煩——幾年後,他跟著臧質等人起兵反對宋孝武帝,結果兵敗被殺,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但單說他跟魯秀這次“奔喪叛逃”,那絕對是南北朝時期“跳槽”的經典案例:找對了時機,編對了借口,選對了新老板,還順便撈了個高官厚祿,把一手“死牌”打成了“王炸”,這腦子要是放現在,估計能在商界混得風生水起。
司馬光說
魯爽兄弟,承父之憾而懷南歸之誌,然畏罪而不敢發,此其智不足也;及犯魏之法,乃借奔喪之名行叛逃之實,此其勇有餘而謀欠周也。宋文帝納之,授以重職,蓋惜其曉魏之情、握邊之能,然未察其性之躁、心之不定,終致日後之禍。夫用人者,當觀其才,更察其德;納降者,當喜其來,更防其變。魯爽之興亡,可為君者鑒,可為臣者戒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作者說
要是把魯爽兄弟的“叛逃”當成一場職場“跳槽”,會發現裡麵藏著不少反常識的邏輯。一般人覺得“跳槽”得找個“和平分手”的理由,最好跟老東家好聚好散,但魯爽偏不——他故意把跟北魏的關係搞僵,殺了對方的人,斷了自己的退路,反而讓新東家宋文帝更放心。這就像現在有些職場人,在跳槽前故意跟老公司“劃清界限”,不是任性,而是用“破釜沉舟”的姿態,向新公司證明“我沒有回頭路,隻能跟你好好乾”,反而能贏得更多信任。
還有個有意思的點:魯爽兄弟能成功,靠的不是“硬實力”有多強,而是抓住了南朝的“需求痛點”。當時宋文帝正想對付北魏,急需了解北魏內情的人,魯爽父子在北魏待了幾十年,剛好能滿足這個需求。這就跟現在找工作一樣,有時候你不是最優秀的,但隻要你能解決老板最頭疼的問題,就能拿到“高薪offer”。不過魯爽的結局也提醒我們:“跳槽”成功隻是第一步,要是後來不收斂自己的脾氣,不跟新公司的“企業文化”也就是朝廷的規矩)磨合,再高的起點也可能摔得很慘。
本章金句
會找借口的跑路叫“戰略轉移”,沒找對時機的投降叫“自投羅網”——職場和亂世一樣,選對時機、踩準需求,比啥都重要。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會怎麼選擇?要是你是魯爽,犯了錯後會選擇冒險叛逃,還是留在北魏求情?要是你是宋文帝,麵對魯爽這樣“帶罪來降”的人,會像他一樣重賞,還是會留個心眼、慢慢考察?歡迎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