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十年的建康城,皇宮裡的氣氛比臘月的玄武湖還凍人——不是因為天冷,是宋文帝劉義隆正對著“立儲”這道選擇題抓頭發。滿朝文武都知道,老皇帝這幾年像揣了塊燙手山芋,太子之位懸著,連禦花園的麻雀都敢在朝堂屋簷下蹦躂,仿佛在看皇家笑話。
要說這選擇題難在哪?難就難在“候選人”各有靠山,還都是能在皇帝麵前說上話的主。吏部尚書江湛第一個跳出來,捧著奏折跟文帝掰扯:“陛下,南平王劉鑠那可是文武雙全!您看他去年鎮守江陵,把蠻族部落治得服服帖帖,連馬都不敢隨便啃老百姓的莊稼,這才是儲君的料子啊!”說這話時,江湛眼睛亮得像揣了兩顆夜明珠——倒不是劉鑠真有這麼神,實在是他閨女嫁給了劉鑠,要是女婿當了太子,他這老丈人往後在朝堂上走路都能橫著走。
這邊江湛還沒把劉鑠的優點數完,尚書仆射徐湛之就揣著點心匣子進了宮,一屁股坐在文帝旁邊的軟榻上,比江湛還熱絡:“陛下彆聽老江的!隨王劉誕才是真靠譜!您忘了去年蝗災,他在會稽郡組織百姓挖渠引水,硬是把絕收的地救了一半,這民心所向啊!”徐湛之邊說邊給文帝遞蜜餞,心裡打得比算盤還精——他的女兒嫁給了劉誕,這太子位要是落到劉誕頭上,他們徐家就是未來的皇親國戚,地位穩如泰山。
文帝拿著兩個大臣的奏折,左看右看,頭都快大了。他一會兒覺得江湛說得有道理,劉鑠沉穩,鎮得住場子;一會兒又覺得徐湛之沒說錯,劉誕得民心,將來能把江山坐穩。就這麼猶猶豫豫了半個月,朝堂上都開始傳閒話了,有人說江尚書要當國丈,有人說徐仆射要掌大權,連禦膳房的廚子都敢偷偷議論:“陛下再不定,咱們都要不知道該給誰準備慶功宴了。”
這時候,有個明白人站了出來——侍中王僧綽。這王僧綽是個直性子,還特彆懂曆史,沒事就翻《漢書》《後漢書》,知道當年漢武帝因為立儲猶豫,差點鬨出“巫蠱之禍”。他看文帝這麼拖下去不是辦法,就找了個沒人的機會,跟文帝懇切地說:“陛下,立儲這事兒跟彆的不一樣,要麼定,要麼不定,最忌諱的就是‘再想想’。您看前朝,多少禍事都是因為儲位懸空引起來的?現在大臣們都各懷心思,皇子們也都盯著這個位置,再拖下去,萬一有人忍不住動歪心思,到時候可就不是選太子的問題了,是江山能不能保住的問題啊!”
王僧綽說得情真意切,文帝也知道他是好心,可就是下不了決心。他總覺得“再等等或許有更好的辦法”,又怕定了一個,另一個皇子不高興,更怕大臣們有意見,就這麼把王僧綽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依舊天天拿著奏折歎氣。
可立儲這事兒畢竟是國家大事,文帝也不能總自己憋著想,就天天晚上叫徐湛之來寢宮密談。為了防止有人偷聽,文帝也是下了血本——每次徐湛之來,他都讓小太監舉著蠟燭,繞著寢宮的牆壁走三圈,連牆角的老鼠洞都要照一遍,生怕有誰藏在暗處聽牆角。有一次小太監舉蠟燭舉得手酸了,稍微晃了一下,文帝立馬緊張地問:“是不是有聲音?再照仔細點!”嚇得小太監差點把蠟燭扔地上,心裡嘀咕:“陛下這是防賊呢,還是防自己人啊?”
就這麼密談了十幾天,文帝覺得自己跟徐湛之把所有細節都商量得差不多了,就差最後拍板。可他千算萬算,沒算到自己會“泄密”——他居然把跟徐湛之商量的立儲計劃,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寵妃潘淑妃。
這潘淑妃是文帝最疼愛的妃子,平時文帝有什麼煩心事都願意跟她說,覺得後宮裡就她最懂自己。可文帝忘了,潘淑妃還有個身份——皇子劉浚的生母。劉浚這孩子平時不怎麼討文帝喜歡,做事毛毛躁躁的,文帝從來沒把他當成立儲的候選人。潘淑妃一聽文帝要立的不是自己兒子,心裡立馬慌了,她想:“要是彆的皇子當了太子,將來我兒子還能有好果子吃嗎?不行,我得趕緊告訴我兒子!”
當天晚上,潘淑妃就偷偷把劉浚叫到自己宮裡,把文帝的計劃全盤托出,還哭哭啼啼地說:“兒啊,你爹要立彆人當太子了,咱們娘倆以後可怎麼辦啊?你可得想個辦法!”劉浚本來就對太子位有點想法,隻是知道自己沒希望,現在一聽這話,又驚又怕,還帶著點僥幸——驚的是父皇居然已經有了計劃,怕的是自己將來沒好日子過,僥幸的是自己提前知道了消息,或許還有轉機。
劉浚也沒敢耽誤,連夜就派人去給皇兄劉劭送信。這劉劭是文帝的長子,按道理來說,太子位本來就該是他的,可他平時太驕橫,還偷偷搞點巫蠱之術,想咒文帝早點死,好自己當皇帝,文帝早就對他不滿了,這次立儲根本沒考慮他。劉劭接到劉浚的信,氣得把茶杯都摔了,拍著桌子罵:“好你個老東西!我是長子,你不立我就算了,還想立彆人?行,你不仁,就彆怪我不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劉劭也不是光會發脾氣的人,他立馬就把自己的心腹陳叔兒和張超之叫來了。這陳叔兒是個謀士,平時就喜歡給劉劭出些歪點子;張超之是個武將,力氣大得能舉起千斤石,對劉劭忠心耿耿。三人關在屋裡,密謀了一整夜。陳叔兒先開口:“殿下,現在陛下要立彆人當太子,咱們要是再等下去,就隻能坐以待斃了。依我看,不如先下手為強,咱們帶點人衝進皇宮,把陛下控製住,到時候太子位還是您的,誰敢說個不字?”
張超之也跟著附和:“是啊殿下!我手下有幾十個兄弟,都是能打能殺的,隻要您一句話,咱們今晚就能動手!到時候衝進寢宮,先把徐湛之那老小子殺了,再逼著陛下下旨立您為太子,大事可成!”
劉劭本來就有謀反的心思,被兩人這麼一攛掇,更是下定了決心。他咬著牙說:“好!就這麼辦!你們趕緊去準備,今晚三更,咱們就在皇宮門口彙合,誰要是敢走漏風聲,我第一個宰了他!”
當天晚上,建康城的月亮被烏雲遮住,皇宮裡靜得隻剩下巡邏士兵的腳步聲。三更時分,劉劭帶著陳叔兒、張超之和幾十個心腹,拿著刀槍,偷偷摸進了皇宮。因為劉劭是皇長子,守衛皇宮的士兵一開始沒多想,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劉劭的人已經衝到了文帝的寢宮門口。
此時文帝還在跟徐湛之商量立儲的事,蠟燭還亮著,兩人正湊在桌子上看奏折。突然,寢宮的門被一腳踹開,張超之帶著人衝了進來,手裡的刀閃著寒光。文帝嚇得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指著他們哆哆嗦嗦地問:“你……你們是誰?想乾什麼?”徐湛之反應快,趕緊想拔劍,可剛摸到劍柄,就被張超之一刀砍倒在地。
劉劭跟著走了進來,看著驚慌失措的文帝,冷笑著說:“父皇,您不是想立彆人當太子嗎?現在您再想想,這太子位,到底該是誰的?”文帝這時候才明白過來,是自己的猶豫和泄密,引來了殺身之禍。他看著眼前的兒子,心裡又悔又恨,可已經來不及了。沒過多久,皇宮裡就傳出了文帝駕崩的消息,一場因為立儲猶豫引發的叛亂,就這麼血淋淋地發生了。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寫這段的時候,司馬光特意加了句“猶豫者,事之賊也”——文帝這事兒,錯就錯在“不果斷”。立儲本是國之根本,要麼按禮法立長子,要麼按賢能選皇子,他偏要在兩個候選人之間搖擺,還把機密告訴寵妃,這不是把刀柄遞到彆人手裡嗎?再說王僧綽都把前朝的教訓擺出來了,他還是不聽,最後落得個身死國亂的下場,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優柔寡斷害了自己。
作者說
這場叛亂看似是“立儲爭議”引發的,其實藏著一個更有意思的邏輯:權力場上的“信息保密”,從來不是“舉燭照牆”能解決的,而是“不製造可泄露的縫隙”。文帝以為舉著蠟燭查牆就能防竊聽,卻忘了最該防的是自己的“情感軟肋”——他把機密告訴潘淑妃,本質上是把權力決策和私人感情混在了一起。就像現在有人在工作中把核心方案告訴“信得過”的朋友,最後方案被泄露,反過來怪“朋友不仗義”,卻沒想想:把專業事交給私人感情來擔保,本身就是在埋雷。
更有意思的是“猶豫”的代價。文帝總覺得“再等等能更好”,卻沒意識到:在權力的天平上,“不確定”本身就是一種危險——它會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機會”,於是江湛、徐湛之忙著押注,劉浚、劉劭忙著破局,最後所有人都被拖進了混亂的漩渦。這像極了生活裡那些“遲遲不做決定”的人:想換工作又怕新工作不好,想分手又怕遇不到更好的,最後要麼被工作“淘汰”,要麼被感情“消耗”,其實都是被“猶豫”綁住了手腳。
本章金句:猶豫是給風險遞刀,泄密是給敵人開門,皇權場上的錯步,從來沒有回頭路。
如果你是文中的角色,你會怎麼選擇?若是文帝,你會果斷立儲還是繼續權衡?若是王僧綽,你會再勸文帝還是抽身自保?快來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