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15年),宣武帝元恪突然駕崩,洛陽皇宮裡的氣氛瞬間從“皇家辦公區”變成了“大型懸疑現場”——權力真空剛一出現,各方勢力就跟餓狼盯著肉似的,眼睛都綠了。首當其衝的,就是後宮裡的高皇後和剛生下太子不久的胡貴嬪。
高皇後這人,平時就看胡貴嬪不順眼。為啥?因為胡貴嬪肚子爭氣,生了個兒子元詡,也就是後來的孝明帝,母憑子貴的勢頭擋都擋不住。現在皇帝沒了,高皇後琢磨著:“趁這小子還沒掌權,先把胡貴嬪這顆‘定時炸彈’給拆了,不然以後哪有我好日子過?”於是暗戳戳地找了心腹,打算神不知鬼不覺地把胡貴嬪“處理”掉。
可宮裡就沒有不透風的牆,高皇後這點小心思,先被一個叫劉騰的中給事相當於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給瞅著了。劉騰心裡咯噔一下:“這可不行啊,真出了人命,宮裡不得亂套?”他不敢耽擱,撒腿就去找侯剛。侯剛是當時的禁軍將領,手裡有點兵權,劉騰覺得這事得找個“能扛事的”商量。
侯剛聽完也慌了,他一個武將,平時砍人還行,玩宮廷鬥爭跟“讓張飛繡花”似的,根本不在行。倆人蹲在牆角合計半天,侯剛一拍大腿:“得找於忠!這哥們又管著門下省,又握著宿衛兵權,是現在宮裡的‘硬茬’,他肯定有辦法!”
於忠接到消息時,正在給宣武帝守靈,一聽高皇後要動胡貴嬪,也犯了難。他知道高皇後是先帝的正妻,身份尊貴,可胡貴嬪是太子親媽,真把人殺了,以後太子長大了問起“我媽呢”,誰能扛得住?左思右想沒轍,於忠突然想起一個人——崔光。
崔光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北魏的老臣,曆任中書令、光祿大夫,肚子裡裝的典故比皇宮裡的地磚還多,平時就以“腦子清楚、辦事靠譜”聞名。於忠揣著滿肚子焦慮找到崔光,把前因後果一說,崔光聽完捋了捋胡子,沒繞彎子,直接給出主意:“這事兒簡單,你彆跟高皇後硬剛,也彆等著她動手,現在就派人把胡貴嬪接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派兵嚴加守衛,就說‘為了保護太子生母,防止意外’,名正言順,高皇後就算想找茬,也沒理由。”
於忠一聽,拍著大腿直呼“妙啊”!當天就調了一隊靠譜的禁軍,以“保護皇嗣親眷”的名義,把胡貴嬪從後宮接到了彆殿,門口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連隻蒼蠅都飛不進去。高皇後得知消息,氣得差點把茶杯摔了,可人家於忠理由正當,又有軍隊護著,她也沒轍,隻能眼睜睜看著胡貴嬪穩如泰山拿她沒辦法。後來胡貴嬪也就是後來的胡太後)掌權,沒忘了這四個人的恩情,劉騰、侯剛、於忠、崔光都成了她的心腹,這波“護駕”操作,直接讓崔光在新朝站穩了腳跟。
這邊剛把後宮的火撲滅,前殿又出了岔子——驃騎大將軍廣平王元懷,也就是宣武帝的弟弟,突然帶著病趕來了。元懷這人,平時就有點“桀驁不馴”,加上是皇室宗親,身份尊貴,這次聽說哥哥沒了,拖著病體進宮,一進門就直奔大殿,嚷嚷著“我要上殿哭悼先帝,還要見新皇帝太子元詡)”。
當時滿朝文武都在大殿外等著處理後事,一聽元懷這話,全都嚇得不敢出聲。為啥?新皇帝才幾歲,還沒正式登基,元懷作為皇叔,手握兵權,這會兒上殿見小皇帝,萬一有什麼“出格”的舉動,比如要求攝政,或者借機掌控朝政,誰能攔得住?可要是不讓他上殿,人家是先帝的親弟弟,理由也正當,駁了他的麵子,萬一鬨起來,又是一場風波。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都跟“被點了穴”似的,沒人敢說話。
就在這僵局的時候,崔光站出來了。他走到元懷麵前,先是行了個禮,然後清了清嗓子,聲音不大但特彆有底氣:“廣平王,先帝剛崩,新君年幼,朝堂規矩不能亂。當年漢光武帝去世,他的兒子們想上殿哭悼,大臣趙熹直接扶著諸王下殿,說‘朝堂是處理國事的地方,不是私人哭喪的場所’,現在的情況跟當年一樣,您要是真為先帝著想,為新君著想,就該遵守規矩,在殿外哭悼,見新君的事,等朝堂秩序穩定了再說。”
崔光這話,又引典故又講規矩,句句在理。元懷本來帶著點“仗勢”的心思,被崔光這麼一說,也覺得自己有點冒失,加上崔光雖然話說得硬,但態度恭敬,給足了他麵子,元懷也沒脾氣了,當場就表示“聽崔大人的”,乖乖在殿外哭悼完,就打道回府了。後來元懷還專門派人給崔光送了禮,感謝他“及時提醒,沒讓我犯糊塗”。
就這麼著,崔光憑著兩波“硬核操作”,先是護住了胡貴嬪,避免了後宮流血事件,又穩住了元懷,防止了宗室乾政,硬生生把宣武帝駕崩後可能爆發的兩場大亂,都給掐滅在了萌芽狀態。當時的人都說,崔光這腦子,比“諸葛亮的錦囊”還好用,要是沒有他,北魏朝堂指不定亂成什麼樣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中記載崔光此事,讚其“處變不驚,引經據典以正綱紀”。蓋亂世之際,權臣爭勢,宗室窺位,後宮乾政,皆為亡國之兆。崔光不以權勢為念,唯以社稷安穩為先,借典故立規矩,憑智謀定人心,非有深謀遠慮、忠君愛國之心,不能為此。其護胡貴嬪,非為私交,乃為保皇嗣;阻元懷,非為擅權,乃為守朝儀。此等臣子,實為社稷之幸。
作者說
崔光的“智慧”,放在今天看也格外有意思——他從不用“硬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擅長“找支點”:護胡貴嬪時,借“保護皇嗣”的名義,讓高皇後無懈可擊;阻元懷時,借“漢光武帝舊例”的典故,讓元懷無從反駁。這其實是一種“以規則破局”的思維:比起爭強好勝,找到大家都認可的“共同標準”,反而能更輕鬆地化解矛盾。而且崔光的厲害之處在於,他不貪功、不越界,解決問題後既沒趁機攬權,也沒邀功請賞,隻是本本分分做臣子該做的事——這種“知分寸、守本位”的清醒,比他的智謀更難得。畢竟在權力漩渦裡,很多人不是沒能力,而是贏了算計,卻輸了分寸。
本章金句
處變不驚者,非有超世之勇,實有定亂之智;守正不阿者,非無變通之術,乃存護道之心。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崔光,麵對高皇後欲殺胡貴嬪、元懷執意上殿這兩件事,你會選擇用更強硬的方式對抗,還是像崔光一樣借規則化解?或者有其他更巧妙的辦法?歡迎點評!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