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南北朝那陣子,天下跟拆盲盒似的,今天你占塊地,明天我搶座城,各路諸侯打得熱鬨,老百姓看得頭疼。就在這亂糟糟的局麵裡,出了個狠人叫陳慶之——這人長得文縐縐的,據說連馬都騎不太穩,射箭更是能把箭射到自己人腳邊,可偏偏帶起兵來,比開了外掛還離譜,尤其是他那支“白袍軍”,後來成了敵軍眼裡的“噩夢限定皮膚”。
這一年,也就是南梁大通二年528年),北魏發生內亂,魏北海王元顥投降梁朝,並請求梁武帝出兵幫助他稱帝。為了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決定支持元顥,任命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軍護送元顥北歸。陳慶之由此開啟轟轟烈烈的風光北伐之路。
陳慶之陪著北海王元顥,打算趁著北魏內部亂糟糟,搞波“乘虛而入”的大動作。倆人從銍城出發,第一站就奔著滎城去。滎城守軍大概是沒聽過陳慶之的名頭,沒有把他當回事,輕敵的後果就是三下五除二被陳慶之拿下。倆人順順利利摸到梁國城下。這下北魏那邊坐不住了,派了個叫丘大千的將軍來攔路,還帶了七萬兵力——要知道陳慶之手裡滿打滿算也就七千來人,丘大千大概覺得“這把穩了”,直接分兵築了九座城,擺出“你敢來我就圍毆你”的架勢。
誰知道陳慶之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他沒搞什麼“圍而不攻”的套路,大清早天剛蒙蒙亮,就帶著白袍軍衝上去了。士兵們跟打了雞血似的,喊著號子往上衝,丘大千的士兵還沒揉開惺忪的睡眼,就看見一片白影晃過來,刀光劍影裡,三座堡壘一上午就沒了。丘大千在城樓上看著這架勢,腿都軟了——七萬打七千,還讓人一上午拆了三座城,這要是打下去,自己怕是要成“北魏笑話第一人”。沒等陳慶之攻第四座,丘大千就舉著白旗出來了,嘴裡還念叨著“將軍饒命,我認輸還不行嘛”。
這邊剛收了丘大千,元顥就飄了。他覺得“哎呀,我這才走了兩步就贏了,肯定是天命所歸”,非要在睢陽城南搭個台子,風風光光稱帝,還改了個年號叫“孝基”。陳慶之看著自家主公這波操作,心裡大概在想“咱先把仗打完再稱帝行不行”,可也沒好說啥,畢竟人是自己陪出來的,隻能接著往前打。
下一站是考城,守將是濟陰王元暉業。這位王爺大概是把考城當成了“保險箱”,仗著城高池深,還囤了不少糧食,覺得“陳慶之再能打,也啃不動我這硬骨頭”。結果陳慶之來了招“聲東擊西”,表麵上圍著城牆喊口號,暗地裡讓人挖地道。等元暉業還在城樓上喝酒賞景的時候,白袍軍從地道裡鑽出來,直接摸進了城裡。元暉業嚇得鞋都跑丟了,最後還是被逮了個正著,成了陳慶之的“俘虜土特產”。
這邊陳慶之打得順風順水,北魏那邊卻鬨起了內訌。當時有個叫邢杲的人造反,北魏朝廷派了上黨王元天穆去平叛。元天穆也是個能打的主,沒費多大勁就把邢杲摁在濟南揍了一頓,邢杲沒辦法,隻能投降,最後被押到洛陽砍了頭。本來元天穆打完邢杲,就該回頭收拾陳慶之和元顥了,結果北魏皇帝突然下了道命令:“先把齊地的亂攤子收拾乾淨,再去打元顥!”
這道命令簡直是“神助攻”,元天穆沒辦法,隻能帶著大軍往齊地走,把陳慶之這邊暫時晾在了一邊。陳慶之抓住機會,帶著白袍軍一路往前衝,很快就到了滎陽城下。滎陽守將楊昱也不是軟柿子,手裡握著七萬兵,城防修得跟鐵桶似的,陳慶之連著攻了好幾天,愣是沒攻下來。
更要命的是,這時候元天穆那邊收拾完齊地,帶著大軍趕回來了,還拉上了爾朱吐沒兒的部隊,前後夾擊,把梁軍團團圍住。白袍軍的士兵們一看這陣仗,心裡都有點發慌——本來人就少,現在還被兩麵堵,這不是要“團滅”的節奏嗎?
就在這節骨眼上,陳慶之站了出來。他沒說什麼“兄弟們跟我衝”的空話,而是拿著馬鞭指著敵軍,對士兵們說:“咱們現在退是死,進也是死,不如跟他們拚了!打贏了,咱們就能活著出去;打輸了,大不了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士兵們本來就憋著股勁,被陳慶之一說,頓時熱血上頭,齊聲喊著“拚了”,拿著兵器就往城牆上衝。
要說這白袍軍也是真能打,本來攻了幾天沒拿下的滎陽,這會兒跟開了竅似的,沒多久就被攻破了,楊昱也成了俘虜。陳慶之沒等士兵們歇口氣,又帶著三千騎兵,背靠著滎陽城,跟元天穆的大軍硬剛。元天穆大概覺得“三千人還敢跟我叫板”,沒太當回事,結果被白袍軍衝得陣腳大亂,士兵們跑的跑、降的降,元天穆沒辦法,隻能帶著殘兵敗將逃走了。
打贏這一仗後,陳慶之的名聲徹底傳開了,北魏的軍隊隻要看見白袍軍的影子,就嚇得往後退。陳慶之趁著這股勢頭,帶著白袍軍一路高歌猛進,大梁、梁國等城根本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一時間,“陳慶之”三個字成了北魏的“噩夢代名詞”,而他那支白袍軍,也成了南北朝時期最傳奇的軍隊之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光說
《資治通鑒》裡寫陳慶之北伐,沒少誇他“驍勇善戰”,可也暗戳戳提了句“顥之成功,慶之之力也”。意思是元顥能當上皇帝,全靠陳慶之在前麵拚命。其實司馬光這是在暗諷元顥——剛打了兩場勝仗就忙著稱帝,心思根本不在打仗上,後來陳慶之兵敗,元顥也沒撐多久就垮了,說到底還是“德不配位”。反觀陳慶之,不管主公怎麼折騰,始終能穩住軍心打勝仗,這份能力,在亂世裡真是難得。
作者說
我倒覺得陳慶之這事兒,藏著點“反常識”的智慧。一般人覺得“以少勝多”靠的是運氣,可陳慶之每次贏,都贏在“抓準人心”上。丘大千那七萬兵,輸在“覺得人多就穩”,反而沒了鬥誌;滎陽之戰,白袍軍能贏,是陳慶之把“恐懼”變成了“拚命的動力”——有時候打仗拚的不是人數,是“敢不敢豁出去”的勁兒。
還有個有意思的點:陳慶之明明是個“文官型武將”,騎馬射箭都不行,卻能把軍隊帶得這麼好。這說明“會帶兵”和“會打仗”是兩碼事——他不用自己衝在最前麵,而是能看透士兵的心思,知道什麼時候該鼓勵,什麼時候該硬氣,這比自己武功高強管用多了。反觀元天穆、楊昱這些人,手裡兵多將廣,卻總想著“按套路來”,最後被陳慶之的“不按套路”打得落花流水,說到底還是少了點“應變的靈活勁兒”。
本章金句
打仗拚的不是人數多寡,是把“怕輸”的心思,換成“敢贏”的底氣。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