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北齊末年最憋屈的“打工人”,廣寧王高孝珩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國家都快涼了,他想擼起袖子乾一場,結果不僅沒當成救國英雄,還被當成謀反嫌疑人,一腳踢到外地。這場圍繞他展開的宮廷密謀,簡直是荒唐北齊的“末日絕唱”,今天咱們就好好嘮嘮,保證讓你笑中帶淚,還得替這位王爺喊句冤。
話說公元577年,北齊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前陣子平陽之戰,“無愁天子”高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自己被俘不說,還連累得北齊江山搖搖欲墜。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趕緊擁立太子高恒即位,可這位新皇帝還是個毛孩子,根本撐不起場麵。朝堂上,權臣高阿那肱一手遮天,這家夥當初跟著高緯瞎折騰,北齊淪落到這步田地,他“功不可沒”。
司徒莫多婁敬顯和領軍大將軍尉相願,看著朝堂這副爛攤子,急得滿嘴冒泡。他倆早就看不慣高阿那肱的作威作福,更擔心北齊就這麼沒了,自己落個“亡國之臣”的罵名。思來想去,倆人合計出一個“驚天計劃”:在千秋門埋伏好士兵,等高阿那肱上朝的時候,一刀把他砍了,然後擁立廣寧王高孝珩為帝。
為啥選高孝珩呢?這位王爺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北齊宗室裡少有的明白人,不僅懂兵法,還心懷家國,平時看不慣高緯和高阿那肱的荒唐行徑,多次直言進諫。在這國破家亡的關頭,他無疑是最靠譜的“救火隊員”。莫多婁敬顯和尉相願覺得,隻要把高阿那肱這顆“毒瘤”拔掉,讓高孝珩掌權,說不定還能挽救北齊的危局。
計劃定下來後,倆人就開始偷偷籌備。他們找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士兵,藏在千秋門兩側的隱蔽處,手裡拿著刀槍,就等高阿那肱上鉤。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就盼著第二天高阿那肱能按時從千秋門入朝。
可沒想到,關鍵時刻掉了鏈子。第二天一早,高阿那肱不知道是嗅出了危險的味道,還是單純想換條路走,竟然沒從千秋門入朝,而是繞了條小路進了宮。埋伏在千秋門的士兵們,從天亮等到天黑,腿都站麻了,也沒等到高阿那肱的影子。莫多婁敬顯和尉相願得知消息後,差點沒氣暈過去,倆人對視一眼,隻能無奈地擺擺手,讓士兵們散了。這場精心策劃的“斬首行動”,就這麼因為對方的“臨時改道”,徹底泡湯了。
計劃落空,莫多婁敬顯和尉相願雖然鬱悶,但也沒完全放棄,他們覺得,隻要高孝珩能站出來主持大局,事情還有轉機。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高孝珩主動站出來了,卻迎來了一場“無妄之災”。
高孝珩看著北周軍隊步步緊逼,北齊國土日漸淪喪,心裡急得像火燒。他主動進宮,請求皇帝允許他率領軍隊,去抵抗北周的進攻。這本是赤膽忠心的表現,可在高阿那肱等人眼裡,卻成了“謀反的證據”。高阿那肱心裡嘀咕:“這高孝珩平時就看我不順眼,現在想帶兵,肯定是想趁機奪權,說不定還想篡位!”
於是,高阿那肱在小皇帝高恒麵前,添油加醋地說了高孝珩一大堆壞話:“陛下,高孝珩手握兵權,現在又主動請求出征,他這是想趁機掌控軍隊,圖謀不軌啊!您可千萬不能答應他,不然咱們北齊的江山,可就落到他手裡了!”小皇帝高恒本來就膽小懦弱,被高阿那肱這麼一忽悠,嚇得趕緊點頭:“對,對,不能讓他帶兵,得想個辦法治治他!”
就這樣,高孝珩不僅沒得到兵權,反而被“明升暗降”,派往滄州任刺史,名義上是讓他去鎮守地方,實際上是把他調離了京城,斷了他接觸核心權力的機會。消息傳來,莫多婁敬顯和尉相願徹底傻眼了。尉相願氣得渾身發抖,一巴掌拍在旁邊的柱子上,隻聽“嘭”的一聲,柱子上留下了一個清晰的手印,他對著柱子怒吼:“蒼天啊!奸臣當道,忠良受辱,北齊的大事,徹底完了!”那聲音裡,滿是絕望和不甘。
高孝珩接到任命後,也是哭笑不得。自己一心想救國,卻被當成了亂臣賊子,這世上還有比這更憋屈的事嗎?可他也沒辦法,君命難違,隻能收拾行李,帶著滿心的無奈,前往滄州赴任。臨走前,他看著京城的方向,長歎一聲:“北齊啊北齊,我高孝珩儘力了,可你這江山,怕是真的保不住了!”
果不其然,沒了高孝珩這樣的忠良之臣主持大局,北齊的局勢更是一瀉千裡。高阿那肱繼續在朝堂上胡作非為,士兵們士氣低落,百姓們流離失所。沒過多久,北周軍隊就攻破了北齊的都城鄴城,北齊正式滅亡。而那位一心想救國的高孝珩,後來也在複國的戰鬥中被俘,成了亡國之臣。
司馬光說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此事:“北齊之亡,非無忠良,乃因君主昏庸,奸臣當道,忠良遭忌,有誌難伸。高孝珩心懷家國,欲挽狂瀾於既倒,卻遭猜忌排擠,北齊自毀長城,亡國之禍,在所難免。”意思是說,北齊的滅亡,不是因為沒有忠良之臣,而是因為君主昏庸,奸臣掌權,忠良之臣遭到猜忌和排擠,有誌向卻無法施展。高孝珩心懷國家,想挽救即將崩塌的北齊,卻被懷疑和排擠,北齊自己毀掉了自己的“萬裡長城”,亡國的災禍,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說
高孝珩的悲劇,堪稱“末世忠臣的標配困境”。他就像一艘破船上的優秀水手,想修好船繼續航行,可掌舵的是個糊塗蛋,身邊還有一群鑿船的蛀蟲。最諷刺的是,他的“忠心”在奸臣眼裡成了“野心”,想“救國”卻被當成“謀反”,這簡直是對北齊官場最辛辣的諷刺。其實,末世的荒唐往往在於:越是清醒的人,越容易被排擠;越是想做事的人,越容易被猜忌。高孝珩的遭遇告訴我們,一個組織如果容不下忠良,聽不進真話,隻靠猜忌和內鬥維係,那麼無論曾經多麼輝煌,最終都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本章金句
末世的悲哀,不在於沒有救國之人,而在於忠良的熱血,終究澆不活腐朽的根基。
如果你是文中的主人公高孝珩,在請求帶兵抗敵卻遭猜忌,被派往滄州時,你會選擇忍辱負重赴任,還是會奮起反抗呢?快來說說你的想法吧!
喜歡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請大家收藏:()人間清醒:資治通鑒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