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袁崇煥全力整飭遼西防務之時,一股陰冷的暗流,正從京師方向,借助勳貴、言官的口舌,借助市井坊間的流言,如同帶著毒液的藤蔓,悄然纏繞而來:
“聽說了嗎?十三山大捷,其實是袁督師和陸督公早就謀劃好的!陸督公那五千人,就是袁督師私下養的私兵死士!”
“可不是!不然怎麼那麼巧?陸督公剛去,袁督師就回遼東了?這遼東,以後怕是要姓袁了!”
“何止姓袁?沒聽說嗎?有人截獲了他們密信,說什麼‘遼東在手,進退自如’,‘共保富貴’呢!這跟當年的毛文龍有什麼區彆?”
“噓!慎言!不過……袁督師擁兵自重,又結交內廷權閹,這……這怕是比毛文龍還厲害啊……”
流言如同瘟疫,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迅速在官員圈子、市井百姓甚至部分軍中底層傳開。
雖然捕風捉影,毫無實據,但其指向性之明確,內容之誅心,足以在猜忌的土壤上,迅速生根發芽。
一份來自遼東的、關於流言蜚語的密報,悄然送到了正在院中靜坐的陸錚案頭。
陸錚展開密報,冰冷的目光掃過上麵的字句,麵具下的嘴角,似乎勾起了一絲極其細微、又極其冰冷的弧度。
“終於……來了。”他低聲自語,指尖無意識地劃過腰間那柄淬毒的短刃,“皇太極的反擊,比預想的更快,也更毒。袁崇煥……你我真正的劫數,現在才開始。”他望向袁崇煥督師府的方向,眼神深邃如寒潭。
遼東的寒風,似乎比十三山驛那夜,更加刺骨了。平靜的海麵下,暗礁與漩渦已然顯現,等待著將試圖航行的巨艦拖入深淵。
…………
京師,紫禁城
當關於袁崇煥與陸錚“勾結”、“欲效毛文龍割據遼東”的流言如同毒霧般在京師彌漫,並不可避免地傳入宮中時,年輕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正站在巨大的遼東輿圖前。他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在錦州、大淩河的位置摩挲。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小心翼翼地侍立一旁,大氣不敢出。他知道,這些流言已經觸碰到了皇帝最敏感的神經。
“承恩,”崇禎的聲音異常平靜,聽不出喜怒,“這些市井蜚語,朝堂議論,你怎麼看?”
王承恩心頭一緊,斟酌著字句:“陛下,流言猛於虎,自古皆然。然,空穴來風,未必無因。
袁督師手握重兵,陸督公權柄日重,二人同在遼東,又剛立下不世奇功……難免引人側目,宵小之徒借機生事,亦未可知。”
“宵小?”崇禎轉過身,目光銳利如刀,“哪些宵小?是那些被袁崇煥擋了財路的勳貴?還是被陸錚斷了爪牙的舊黨餘孽?抑或是……”他頓了頓,聲音更冷,“建虜細作?”
王承恩連忙躬身:“陛下聖明!奴才愚鈍,隻覺此事蹊蹺。
袁督師回遼不過月餘,正全力整飭防務,修複大淩河,上疏請求糧餉器械的奏章雪片般飛來,皆是實打實的軍務。
陸督公深居簡出,錦衣衛報上來的,也多是遼東各地細作活動、建虜動向,並無逾越之舉。這‘割據’之說,從何談起?
若真有異心,此刻難道不應是擁兵自重、觀望待價之時?怎會如此急切地要糧要餉要修城?”
崇禎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波動。王承恩的話,點中了他心中那杆秤的另一端——袁崇煥和陸錚的行為。
流言是虛的,而他們正在做的事是實的。袁崇煥在拚命加固遼西防線,陸錚在全力搜集情報。
這符合他們一貫的“能臣”、“孤臣”形象,也符合當前遼東亟需穩固的現實。
“李標、錢龍錫那邊怎麼說?”崇禎問道。
“回陛下,李閣老與錢閣老聯名上疏,力陳流言之害!”王承恩趕緊呈上奏疏,“二位閣老言:當此遼東新挫指大淩河之圍雖解但損失慘重)、強敵窺伺之際,正需邊臣用命,將相和睦。
袁、陸二人,一長於軍略城防,一精於刺探製敵,相輔相成,乃遼東屏障。若因無稽流言而自毀長城,則正中建虜下懷!
請陛下明鑒,速下旨申飭造謠惑眾者,並嚴令廠衛徹查流言來源,以正視聽!”
崇禎接過奏疏,快速瀏覽。李標、錢龍錫的奏章邏輯清晰,有理有據,尤其點出“流言起於遼東大捷之後,時機巧合,恐非偶然”,更讓崇禎心中那根警惕的弦繃緊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好一個皇太極!”崇禎將奏疏重重拍在案上,眼中怒火升騰,但這次怒火的對象,是遠在盛京的敵人。
“十三山驛吃了大虧,正麵打不過,就想用這等下作手段離間朕的君臣!”
崇禎來回踱步,片刻後站定,眼中恢複了帝王的決斷:“傳旨!”
明發上諭:嚴厲斥責京師及各地傳播關於袁崇煥、陸錚“勾結”、“割據”等不實流言的行為,定性為“動搖國本,助紂為虐”。
著令五城兵馬司及錦衣衛北鎮撫司嚴查造謠傳謠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
旨意中明確肯定袁、陸二人在十三山驛及遼東防務上的功績與辛勞。
密旨遼東:給袁崇煥:嘉勉其整飭防務之功,準其所請各項糧餉器械優先撥付。
嚴令其務必確保遼西走廊穩固,大淩河城需儘快恢複戰力。同時,旨意中含蓄提及“君臣相得,貴在坦誠”,要求袁崇煥“事無巨細,據實奏報”,既是信任,也是提醒。
給陸錚嘉獎其忠勇,慰勉其傷勢。著其“傷愈後,仍以廠衛本職為重,偵緝內外,密奏機宜”。
特彆強調“遼東流言,著爾詳查根源,務求水落石出,以解朕惑!”這等於將徹查反間計的任務直接交給了陸錚本人。
“再著石砫宣慰使秦良玉,速遣麾下精兵,由得力將領統率,增援遼西!歸薊遼督師袁崇煥節製,專司野戰策應!”
崇禎深知關寧軍長於守城,而白杆軍尤其是其步兵)在秦良玉之子馬祥麟指揮下,紀律嚴明,悍勇善戰,尤擅山地、林間近身搏殺,是難得的野戰精銳。
在已巳之變中,他們入衛京師,守城表現出色,野戰能力尚未完全展現,此刻正是用武之地。
此舉既能增強遼東機動力量,也是對袁崇煥的實質性支持。
…………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