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部尚書畢自嚴,此刻正對著好不容易略有增長的國庫數字,撥打著他的鐵算盤。河南清丈雖大打折扣,但終究是多了些進項;
漕折雖有弊端,但也確實增加了一部分現銀。他像個小氣的管家,小心翼翼地計算著每一文錢的去處:
“遼東袁蠻子那裡,不能再拖了,先撥付一半…”
“通州京營的糧草,必須保障,這是根本…”
“陝西洪承疇的剿餉…唉,再擠一擠吧…”
“至於各地災賑…隻能先發些陳年雜糧頂一頂了…”
畢自嚴沒有李標的理想主義,也沒有陸錚的霹靂手段,他的“實乾”體現在這枯燥瑣碎、斤斤計較的運算中。
他努力維持著國家的財政不至於立刻崩潰,為前線將士和京城穩定提供著最基礎的保障。
他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無數個胡大嫂、李老二的生計,乃至戰爭的勝負。他的壓力,無人能替。
此時的張文遠,在縣衙抄寫文書之餘,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他接觸到一些被廠衛查抄的豪強家產清單副本,其數額之巨,觸目驚心。
也看到了一些關於新政執行細則的朝廷原文,發現其本意並非如胥吏口中那般。
張文遠開始利用職務之便,偷偷將朝廷新政原文與胥吏實際執行的口徑進行比對,將發現的矛盾和不公之處,默默記錄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隻會憤怒和絕望,而是開始嘗試去理解這架腐朽機器是如何運作的,弊端究竟產生於哪個環節。
張文遠也許依舊無力改變什麼,但這細微的轉變,意味著他開始從單純的受害者,變成了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和思考者。
或許有一天,這點滴的觀察和思考,能在合適的時機,轉化為更有價值的行動。
大明的未來,需要的不僅僅是李標的理想、陸錚的鐵腕、畢自嚴的算計,更需要無數個張文遠這樣從底層成長起來、洞悉弊病、仍心懷一絲光明的“種子”。
這些小人物的命運,如同無數條細流,在崇禎五年末這個特殊的節點交織、碰撞。
趙麻子的恐懼,源於廠衛的刀;
胡大嫂的希望,來自京營的餉;
李老二的苦難,折射出新政的扭曲;
孫掌櫃的謹慎,體現出廠衛的無形威懾;
畢自嚴的算計,支撐著帝國的運轉;
張文遠的思考,或許藏著未來的微光。
他們彼此陌生,卻都被同一張名為“大明”的巨網所籠罩。
朝廷的努力無論是閣臣的改革還是廠衛的肅貪),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漣漪層層擴散,以或好或壞、或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計和命運。
冰層之下,既有暖流在艱難湧動,也有更堅硬的暗礁在蟄伏。帝國的巨輪,就在這無數微小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向著未知的前方,艱難地航行。
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是會撞上冰山,還是能迎來一線曙光!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