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守軍和百姓,望著逐漸遠去的敵軍,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許多人相擁而泣,慶幸劫後餘生。
但站在城牆最高處的陸錚,卻感覺不到絲毫喜悅。
他看到的,是皇太極留下的挑釁般的從容,是中原大地更加深重的苦難,以及即將撲麵而來的、更加複雜的內部鬥爭。
鹹熙皇帝在周太後的陪伴下登上城樓,接受萬民朝拜,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周太後看向陸錚的方向,目光複雜,既有感激,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忌憚。
這位權柄過重的錦衣衛都督,在危機時刻是擎天之柱,但在和平哪怕是暫時的)時期,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傳統秩序的巨大挑戰。
李標和錢龍錫在一旁低聲商議著如何起草告捷文書,如何論功行賞,如何安撫各方。
但他們都知道,接下來的朝堂,注定不會平靜。江南的使者很快就會拿著“功勞簿”來要求兌現承諾,各地的軍頭藩鎮會更加驕橫,而陸錚與他所代表的“酷烈”新政,必將成為所有不滿和恐懼的焦點。
陸錚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氣,轉身走下城樓。他的步伐依舊沉穩,但背影卻顯得格外孤獨。
他知道,屬於他的戰爭,遠未結束,甚至可以說,最艱難的部分,才剛剛拉開序幕。
陸錚不僅要用現代的知識與古代的頑疾搏鬥,還要在皇權、文官、軍閥、地方勢力的重重夾縫中,為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尋找到一線渺茫的生機。
清軍退兵的消息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大江南北。
北京城九門大開,劫後餘生的百姓湧上街頭,涕淚交加,焚香禱告,稱頌天子聖明,感念守城將士的英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朝廷的告捷文書以六百裡加急的速度發往各地,試圖重振那已跌入穀底的威望。
然而,紫禁城內的氣氛,卻與外界的歡慶格格不入。
文華殿內,一場小範圍的禦前會議正在舉行。年幼的鹹熙帝坐在龍椅上,周太後垂簾在後。
首輔李標、次輔錢龍錫,以及被加封為太子太保、總督京營戎政的陸錚分列兩側。
殿中還多了幾個麵孔——以徐允爵為首的江南使者代表,以及幾位聞訊趕回京城“勤王”、此刻正眼觀鼻鼻觀心的勳貴。
“陛下、太後,此次京師得以保全,全賴皇上洪福齊天,將士用命,以及……江南士民踴躍輸捐。”徐允爵率先開口,將“輸捐”二字咬得清晰,“首批糧米十萬石已至通州,銀三十萬兩亦在途中,可解燃眉之急。”
李標和錢龍錫連忙稱謝,說著“江南乃國家財賦根本”、“徐老深明大義”之類的場麵話。
徐允爵話鋒一轉,捋須歎道:“然,江南雖富,近年亦多艱難。
商稅沉重,海禁森嚴,士紳百姓皆感困頓。此次籌措糧餉,已是竭澤而漁。
若朝廷欲長治久安,恢複元氣,恐需在政策上稍作調整,與民休息,方能培植長久之稅源啊。”
圖窮匕見。這是在要求兌現陸錚之前談判時承諾的“讓步”,甚至想更進一步。
幾位勳貴也趁機附和,抱怨京營整頓後,他們安插的子弟利益受損,希望“恢複舊製,以安軍心”。
喜歡大明衛請大家收藏:()大明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