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補貼二)
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李明坐在水利局的臨時辦公室裡,看著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明亮的樹葉。這是他成為“智慧水利項目”顧問的第三個月。
“李顧問,防汛係統的數據接口又出問題了,能來看一下嗎?”年輕科員小張探頭進來。
李明放下手中的代碼,快步走向機房。這種被需要的感覺,讓他恍惚間回到了互聯網大廠的鼎盛時期,但這裡的節奏截然不同——沒有那麼多的緊急上線和通宵加班,但每一個決策都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中午在食堂吃飯時,林靜端著餐盤在他對麵坐下。
“怎麼樣?還適應嗎?”
“比想象中複雜,”李明實話實說,“政府的係統架構和互聯網公司很不一樣,數據孤島現象嚴重,想要實現真正的‘智慧水利’,得先從數據打通開始。”
林靜笑了:“所以才知道需要你們這些互聯網來的專家啊。”
餐盤裡的三菜一湯才花了李明三塊錢,味道卻出乎意料地好。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大廠時,他的一頓外賣通常要五六十,還常常吃不到一半就扔下處理緊急工作。
下午,李明被叫去參加一個防汛會議。會上,各位領導分析了今年可能麵臨的防汛形勢,部署了一係列工作。
散會後,副局長叫住了李明:“李顧問,聽說你以前在互聯網公司負責過大流量並發處理?”
李明點頭:“是的,主要是電商促銷和大型活動時的係統保障。”
“那我們汛期的水位監測係統能否借鑒這種思路?每年汛期,我們的係統都會因為訪問量激增而變慢甚至崩潰。”
李明感到一陣興奮——這是他的專業領域。“完全可以!我可以設計一套彈性擴容方案,成本不會增加太多,但能保證關鍵時期的係統穩定。”
副局長滿意地點頭:“好,你寫個方案,預算方麵不用擔心。”
回到工位,李明恍惚間有種奇特的感覺。在大廠,他提的任何方案都要經過複雜的roi計算和多次評審,而這裡,一旦被認可,推進的速度超乎想象。
周末,李明和林靜一起回老家。飯桌上,親戚們得知李明現在在水利局工作,態度明顯有了變化。
“明明現在也是政府單位的人了?”二姨給他夾了塊魚,“這下好了,穩定了。”
大伯抿了口酒:“政府工作好,有地位。你看村裡修水渠的事,還得靠靜靜幫忙協調。”
李明苦笑。他的收入隻有從前的一半,但在家人眼中的“價值”卻翻了好幾倍。
林靜低聲對李明說:“彆在意,他們就這樣。不過說實話,你現在的工作確實更有社會價值不是嗎?”
李明想了想,點點頭。在大廠,他做的更多是如何讓用戶停留更長時間、購買更多東西;而在這裡,他的代碼直接關係到防汛預警、灌溉調度和水資源分配。
周一回到單位,李明被告知要隨隊下鄉調研。一輛公務車載著幾名技術人員前往偏遠山區,路上顛簸了四個多小時。
“每次下鄉都有補助,”同行的老趙告訴李明,“雖然不多,但是一種保障。”
山區的水利設施相對落後,李明親眼看到了基層水利工作的艱辛——工作人員需要徒步爬山檢查水源地,在簡陋的條件下監測水質,與村民溝通用水問題。
晚上住在鄉鎮招待所,條件簡陋但乾淨。飯後,鎮長特意來見調研組,感謝他們前來指導工作。
“我們這裡偏遠,留不住人才,”鎮長握著李明的手說,“你們能來幫忙改善係統,真是幫了大忙。”
那一刻,李明突然理解了什麼叫做“看不見的補貼”——不是金錢,而是一種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覺。
項目進行到第二個月,李明設計的彈性擴容方案成功應用於防汛係統。恰好那年雨季來得早,係統經曆了第一次實戰考驗。
淩晨三點,李明被手機警報驚醒——係統監測到某區域小時雨量超過警戒值。他立即登錄係統,發現訪問量正在急劇上升。
通過監控大屏,李明看到各級防汛負責人已經上線,根據係統提供的數據做出決策:疏散低窪地區居民,調度防汛物資,預泄水庫容量以防萬一。
那一刻,李明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與無數人的生活甚至生命安全緊密相連。在大廠,係統崩潰意味著用戶無法購物或娛樂;而在這裡,係統失效可能導致無法及時預警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