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錄取二)
陳教授口中的“特彆考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筆試麵試。它更像是一場持續數周的、高強度的小型“科研見習”。
李逸然被臨時安排住進了大學本科生的宿舍,擁有了一個進出物理實驗樓的門禁卡。他的“考場”,是陳教授名下的一間略顯擁擠的本科生物理創新實驗室。考核內容很簡單,又極其困難:在接下來的三周裡,跟隨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完成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小型項目——關於利用低成本傳感器優化小型無人機群在複雜風場中的協同穩定性。而他李逸然,需要獨立負責其中一項子任務:分析並嘗試解決單架無人機在特定湍流模型下出現的、類似他之前修複的那架無人機所遭遇的操控延遲和共振問題。
這對一個剛剛初中畢業、連高中物理都尚未係統學習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實驗室裡的幾位大二、大三的學長學姐,起初對這個“空降”的、沉默寡言的中學生並沒太在意,隻當是教授安排的某個特殊“體驗生”,客氣中帶著疏離。
李逸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實驗室裡的儀器設備、計算機上運行的仿真軟件、師兄師姐口中蹦出的專業術語,對他而言都是陌生的。他第一次參加項目組會時,如同聽天書,筆記本上隻記下了幾個孤立的名詞和無數個問號。
挫敗感像潮水般湧來。晚上,他躺在陌生的宿舍床上,望著天花板,第一次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修複一架破損的無人機,靠的是一股鑽勁和零散的物理直覺,但真正麵對一個係統的、前沿的科研問題,他那點知識儲備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他想起了母親紅腫的眼睛,想起了錄取榜前那一刻的冰涼。難道,陳教授看走眼了?這扇“窗”後的世界,他真的有能力攀爬嗎?
但骨子裡那股不服輸的勁兒,以及對物理世界近乎本能的好奇,很快壓倒了彷徨。第二天,他做了兩件事:第一,厚著臉皮,一次次打斷師兄師姐的工作,請教最基礎的概念和操作,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第二,一頭紮進圖書館和學校的電子資源庫,像一塊乾燥的海綿,瘋狂地汲取流體力學、自動控製理論、信號處理等相關知識。他讀書的方式很奇特,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係統性學習,而是帶著強烈的問題導向,哪裡不會點哪裡,遇到公式推導,就一定要親手算一遍,直到理解其物理圖像為止。
他的勤奮和專注,漸漸引起了學長學姐的注意。尤其是負責帶他最多的研一學生周師兄。周師兄發現,這個中學生問的問題雖然基礎,但往往能切中要害,甚至有時會提出一些他們慣性思維下忽略的、看似“笨拙”卻角度新穎的想法。比如,在討論傳感器數據濾波算法時,李逸然突然問:“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這個標準的卡爾曼濾波?能不能根據無人機本身晃動的特點,自己設計一個更簡單的、計算量更小的濾波器?我看它的振動好像有某種規律……”
這個問題讓周師兄一愣。他們習慣於使用成熟、經典的算法,很少去思考算法背後的物理適用性和優化可能性。雖然李逸然的提議在技術上可能不成熟,但這種從物理本質出發思考工程問題的思路,讓他們這些習慣了“套用公式”的高年級學生感到一絲觸動。
第三周的中間,項目遇到了瓶頸。他們始終無法有效模擬和抑製那種特定的共振現象。一次深夜,實驗室裡隻剩下李逸然和周師兄。李逸然對著電腦屏幕上雜亂的數據曲線和失敗的仿真結果,眉頭緊鎖。他忽然想起自己之前修複那架無人機時,曾注意到主框架上一個不起眼的加固點的微小形變,以及電機底座橡膠墊老化帶來的細微振動頻率變化。
他嘗試著將這兩個極其細微的“非理想因素”加入到仿真模型中。這需要手動修改複雜的參數,過程繁瑣,且與主流分析思路不符。周師兄覺得希望不大,但還是幫他一起調試。
奇跡發生了。當這兩個被常規分析忽略的“細節”被考慮進去後,仿真結果與之前實驗中觀測到的異常現象吻合度大大提高!他們找到了共振的一個關鍵誘因——並非單純的控製算法問題,而是結構力學與控製係統耦合產生的寄生振蕩。
那一刻,周師兄看著屏幕上終於對上的曲線,又看看身邊這個眼睛布滿血絲卻閃爍著興奮光芒的中學生,忍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子,可以啊!你這觀察力……絕了!”
最終的項目彙報會上,李逸然負責講解他發現的這個“細節致勝”的過程。他依然有些緊張,語言也算不上流暢,但當他把那個微小的形變點和橡膠墊老化如何影響整體動力學的過程,用自己理解的物理圖像清晰地描繪出來時,坐在下麵的陳教授微微點了點頭。
彙報結束後,陳教授把李逸然叫到辦公室,遞給他一份文件。是“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破格錄取協議書。
“你的考核通過了。”陳教授的語氣很平靜,“不是因為你解決了多大的難題,而是你在麵對完全未知領域時展現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以及最重要的——那份從細微處洞察物理聯係的直覺和執著。標準化考試篩掉了你,但真正的科研,有時候需要的就是你這種‘不標準’的頭腦。”
陳教授頓了頓,看著窗外綠樹成蔭的校園,意味深長地說:“不過,你要記住。物理直覺是你的翅膀,但係統的知識體係是你的骨骼和肌肉。沒有堅實的骨骼肌肉,翅膀再有力,也飛不高,飛不遠。進入這個計劃,意味著你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去補上你缺失的那些‘標準’課程,包括你曾經厭惡的英語——因為頂尖的學術資源,大多在那裡。你能做到嗎?”
李逸然緊緊攥著那份協議書,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他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陳教授,清晰而有力地回答:“我能,教授。為了物理,我什麼都能學!”
他知道,一扇全新的大門,已經為他敞開。門後,是一條更艱苦,卻也更契合他天性的道路。而這一次,他不再是那個因為“偏科”而被拒之門外的落榜生,而是一個被看到了獨特價值的、破格錄取的追夢少年。他的夢想,終於找到了可以紮根的土壤。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