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錄取四)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李逸然已在“拔尖計劃”裡度過了近兩年時光。當初那個帶著一身孤勇和滿腦子“非標準”想法的少年,如今已是校園裡一道並不算太突兀的風景。他依然清瘦,但眉宇間褪去了不少青澀,多了份沉靜與專注。個頭竄高了一些,走在去往實驗室或教室的路上,偶爾也會有不明就裡的本科生把他當作略顯麵嫩的學弟。
大二的尾聲臨近,整個大學校園都彌漫著一種季節更替特有的躁動與選擇的氣息。對於李逸然和他所在的這個特殊計劃而言,這個階段意味著一次重要的分流評估,將決定他們接下來的主攻方向和資源傾斜程度。
李逸然麵前,擺著幾個選項。陳教授希望他能在凝聚態實驗物理方麵深入下去,那裡有係裡最先進的實驗室設備和強大的支持團隊;負責理論課程的王博士則看好他在理論建模方麵的潛力,覺得他那種化繁為簡、直擊核心的思維模式,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寶貴天賦;而他自己,經過一年多的廣泛涉獵和幾個小型項目的磨練,內心深處卻對那個大一下學期短暫接觸過的“低重力環境下流體界麵行為”項目念念不忘。那個領域交織著經典流體力學、非線性動力學和材料表麵科學的複雜魅力,以及其潛在的空間應用前景,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
就在他有些舉棋不定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以一種頗具挑戰性的方式,撞到了他的麵前。
學校將承辦一次小規模、高水平的國際青年物理學者研討會。說是“青年”,與會者多是國內外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優秀博士生或即將畢業的碩士生。陳教授作為組織委員會成員,為“拔尖計劃”爭取到了一個寶貴的名額——不是作為聽眾,而是需要提交一篇獨立或主導完成的研究摘要,並有可能獲得簡短的口頭報告機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試煉場,”陳教授把會議通知遞給李逸然,語氣平靜卻帶著分量,“去看看同齡的、走在最前麵的人在想什麼、做什麼,也讓他們看看你的東西。不用有壓力,重在參與和交流。”
話雖如此,李逸然清楚,這絕非一次簡單的“參與”。這幾乎是計劃對他兩年培養成果的一次公開檢驗,也是他個人能力在國際化平台上的首次亮相。壓力如同實質般落在肩上。
他決定迎難而上。選題,他幾乎毫不猶豫地回到了那個讓他著迷的低重力流體方向。他結合之前的基礎,將焦點鎖定在一個非常具體且有趣的現象上: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通過落塔或拋物線飛行實現),複雜液體如含有表麵活性劑的溶液)在特殊結構毛細通道內的自發輸運與patternforation圖案形成)行為。這是一個交叉性強、既有基礎研究價值又有潛在應用前景如空間站流體管理、微流控芯片設計)的課題。
接下來的兩個月,成了李逸然進入大學後最忙碌、也最充實的階段。他幾乎以實驗室為家。設計簡易的地麵模擬實驗裝置利用磁懸浮原理部分抵消重力影響),編寫數據采集和分析程序,反複調試參數……困難層出不窮。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理論建模,描述這種多物理場耦合的非平衡態係統,需要用到艱深的偏微分方程組,其求解和穩定性分析遠超他目前的數學功底。
有好幾次,他卡在某個數學難點上,連續幾天毫無進展,焦躁得在深夜空曠的實驗室裡來回踱步。他想起了初中時那個隻需憑借靈光一現就能解決難題的自己,但此刻他明白,真正的科研,光有靈光一現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挖掘和嚴謹的論證。
他沒有退縮。白天泡在實驗室做實驗、處理數據,晚上就啃相關的數學物理方法專著和前沿論文,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請教理論組的王博士,或者通過郵件向國外這個領域的專家求助。他的英語在這高強度的應用中突飛猛進,從一開始寫郵件需要反複斟酌查詞典,到後來已經能比較流暢地進行學術交流。
就在摘要提交截止日的前一周,轉機出現了。一天淩晨,他對著電腦屏幕上混亂的實驗數據曲線和失敗的初步模擬結果,疲憊地揉著太陽穴。腦海中卻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小時候玩水時的一個場景:一滴墨水滴入水中,形成的優美擴散花紋。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可能過於執著於複雜的方程,而忽略了係統內在的某種對稱性和標度律scainga)。他嘗試拋開一部分細節,從能量最小化和時間尺度的角度,構建了一個高度簡化的唯象模型pogicaode)。
這個模型雖然粗糙,卻意外地抓住了實驗觀測到的幾個關鍵特征,並且預言了一種尚未被注意到的、在不同參數下的模式轉變可能性。他興奮地重新設計了幾個實驗進行驗證,結果與模型預言高度吻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連夜用英文撰寫了摘要,重點突出了這一基於物理直覺的簡化模型及其新穎預言。在“作者”一欄,他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yirani。後麵沒有跟著指導老師的名字,這是陳教授的要求,也是“拔尖計劃”的慣例——鼓勵獨立探索。
摘要提交後,便是忐忑的等待。幾周後,結果公布:他的摘要不僅被錄用,還因其選題的新穎性和交叉性,被遴選為僅有的幾個本科生名義上)短報告之一。
報告那天,站在小型報告廳的講台上,麵對著台下眾多比自己年長、經驗豐富得多的聽眾,李逸然深吸了一口氣。他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陳教授,目光平靜,帶著鼓勵。他也看到了幾位來自國外知名機構的學者,臉上帶著審視的表情。
他打開ppt,第一頁是他自己手繪的一張示意圖:一邊是複雜抽象的數學公式,另一邊是水滴在表麵形成的美麗花紋,中間用一個巨大的問號連接。他用略帶口音但足夠清晰的英語開場:“adiesandgenteen,ianttotakabouttanguage’pebeauty...”女士們先生們,我想談談複雜方程與簡單之美之間的‘語言’……)
十五分鐘的報告,他清晰地闡述了自己的研究動機、簡化模型的核心思想、實驗驗證以及那個大膽的預言。他沒有試圖展示所有的數學細節,而是將重點放在物理圖像的構建和邏輯推導上。講完後,現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隨後是熱烈的掌聲。
提問環節,一位來自歐洲某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提出了一個相當尖銳的問題,涉及模型某個邊界條件的處理是否過於理想化。李逸然的心臟怦怦直跳,但他迅速鎮定下來,沒有回避,而是坦誠地承認了模型的局限性,但同時解釋了在這種理想化下所能揭示的物理本質,並提出了下一步考慮實際複雜因素的思路。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顯示了對自己工作的深刻理解,也展現了開放的學術態度。
報告結束後,好幾位與會者主動上前與他交流,交換聯係方式。陳教授走到他身邊,沒有過多的讚揚,隻是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欣慰:“做得不錯。這條路,你開始自己走了。”
站在熙熙攘攘的會場外,李逸然望著遠處湛藍的天空,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兩年前那個在錄取榜前黯然神傷的自己,想起了那個鎖在房間裡對著物理圖紙發呆的下午。此刻,他手中握著的,不再是一紙分數,而是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的、來自國際同行的初步認可。那扇曾經為他破例打開的窗,窗外已然是浩瀚無垠的星辰大海。而他,這艘一度偏離了標準航道的小船,終於憑借自己的獨特羅盤,駛入了更廣闊的洋流。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