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科的天才,破格的錄取五)
國際研討會上的短暫亮相,像一石入水,在李逸然的生活中漾開圈圈漣漪。會後幾天,他收到了好幾封郵件,有國外學者索要更詳細的研究資料,有期刊編輯詢問是否有意將工作擴展成完整論文,甚至還有一位來自國內某頂尖空間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對他的研究方向表現出濃厚興趣,邀請他未來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交流。
這些來自“真實”學術世界的反饋,讓李逸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僅僅是一個被保護在“拔尖計劃”溫室裡的特殊學生,他的工作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能見度,需要接受更廣泛、更嚴格的檢驗。興奮之餘,一種更深沉的責任感悄然滋生。
陳教授將他叫到辦公室,桌上攤開著幾份文件。“感覺怎麼樣?”教授笑著問,遞給他一杯剛泡好的茶。
“有點……不真實。”李逸然老實回答,“好像突然被推到了一個更大的舞台上。”
“習慣就好。學術之路,本就是不斷從小的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陳教授收斂了笑容,語氣變得嚴肅,“但舞台越大,燈光越亮,腳下的根基就要越穩。你那篇摘要的工作,亮點在於物理圖像清晰,預言新穎,但作為一篇成熟的學術論文,還遠遠不夠。”
李逸然點點頭,他明白教授的意思。簡化模型雖然抓住了核心,但缺乏嚴格的數學基礎和更全麵的實驗驗證,距離發表在高質量期刊上的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接下來有什麼打算?”陳教授問。
李逸然深吸一口氣,說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教授,我想把這項工作深入做下去。不僅僅是為了發表論文,我更想搞清楚那個模型預言的模式轉變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物理機製。我覺得……這可能會引向一些更普遍的非平衡態規律。”
陳教授眼中閃過一絲讚賞:“很好。這才是做研究該有的樣子——由好奇心驅動,而不是僅僅為了完成任務或發表文章。”他指了指桌上的其中一份文件,“正好,國家微重力實驗中心新一期的落塔實驗機會開始申請了。你的這個課題,非常適合在那裡進行關鍵的驗證實驗。有沒有信心去爭一爭?”
落塔!李逸然的心猛地一跳。那是一種通過讓實驗艙在真空管道中自由落體來獲得短暫微重力環境的大型設施,是進行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的神兵利器,其實驗條件遠非他之前搭建的簡易磁懸浮裝置可比。但申請競爭極其激烈,通常是資深研究員或成熟博士生的戰場。
“我……我可以試試!”李逸然感到血液在加速流動。
“不是試試,是要全力以赴。”陳教授正色道,“申請報告需要非常紮實的前期工作基礎、清晰的科學目標和可行的技術方案。這將是對你這兩年所學所想的全麵考核。我會指導你,但主要工作必須由你獨立完成。”
接下來的三個月,李逸然進入了近乎瘋狂的工作狀態。撰寫落塔實驗申請報告,成了一項比準備國際會議報告艱巨十倍的任務。他需要重新梳理所有的理論推導,查漏補缺,將唯象模型儘可能建立在更堅實的數學基礎上;他需要設計出能在短短幾秒落塔時間內捕獲關鍵現象的精密實驗方案,包括傳感器的選型、布局、數據采集頻率等等,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他還需要大量閱讀國內外相關的落塔實驗文獻,了解技術細節和潛在陷阱。
這期間,他遇到了數不清的困難。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公式的適用條件,他需要翻閱幾十篇論文;有時因為一個傳感器的參數選擇不當,整個模擬實驗前功儘棄。他幾乎犧牲了所有的休息時間,經常在實驗室通宵達旦。有幾次,他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這個方向是不是選得太難了?以他目前的能力,真的能駕馭如此複雜的課題嗎?
在一個尤其挫敗的深夜,實驗室裡隻剩下他一個人。模擬實驗又一次失敗,數據雜亂無章。他疲憊地靠在椅子上,閉上眼睛,腦海裡卻不合時宜地浮現出多年前的那個場景:炎炎夏日,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對著初中物理課本,用最簡陋的器材重複著書上的實驗,那種純粹因為理解了一個規律而湧起的、無關乎分數的巨大快樂。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驅動他走到今天的,從來不是對錄取通知書的需要,也不是對獎項或認可的渴望,而是這種最原初、最強烈的好奇心,是對解開自然界謎題的那種本能的熱愛。想通了這一點,眼前的困難似乎也不再那麼猙獰了。他重新坐直身體,深吸一口氣,再次投入到數據的分析中。
最終,一份厚達數十頁、內容詳實、論證嚴謹的落塔實驗申請報告完成了。陳教授仔細審閱後,隻修改了幾個細微之處。“很好,”他說,“無論結果如何,完成這個過程,你的收獲已經遠超一次實驗機會本身。”
報告提交後,是漫長的等待。在等待結果的日子裡,李逸然並沒有閒著。他回歸課堂,繼續補修那些重要的基礎課程,同時也開始更廣泛地閱讀科學史和哲學著作,試圖從更宏大的視角理解科學探索的意義。他不再是那個隻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偏科生”,他的視野和格局在磨礪中悄然拓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初夏的一天,消息終於傳來。他的申請,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國家微重力實驗中心本年度的實驗機時!而且,評審專家在反饋意見中特彆指出,申請者雖然年輕,但研究思路清晰創新,實驗設計合理,展現出了良好的科研潛力。
收到消息時,李逸然正在圖書館裡查閱資料。他平靜地合上電腦,走出圖書館。外麵陽光明媚,校園裡的香樟樹鬱鬱蔥蔥。他走到當年剛入校時常常獨自思考的那片小湖邊,找了張長椅坐下。
湖水波光粼粼,偶爾有水鳥掠過。他想起那個因為英語政治幾分之差與省重點失之交臂的夏天,想起陳教授寄來的那箱無人機殘骸,想起在實驗室裡度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想起國際研討會上忐忑又興奮的報告……一路走來,坎坷重重,卻每一步都踩得無比堅實。
他拿出手機,給母親打了個電話。
“媽,我申請到一個國家級的實驗機會。”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然後是母親帶著哽咽卻充滿驕傲的聲音:“好,好……我就知道,我兒子是塊料子……在外麵照顧好自己,彆太累著……”
掛掉電話,李逸然的嘴角泛起一絲平靜的微笑。他知道,落塔實驗隻是下一個起點,未來的科研道路依然漫長且充滿挑戰。但他不再恐懼,也不再迷茫。他慶幸自己當年沒有被那一紙分數定義,更感激那條為他敞開的、非常規的成長路徑。
教育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於製造標準化的“優秀”產品,而在於識彆每一塊璞玉獨特的紋理,並給予其合適的雕琢環境和成長時間。李逸然這塊曾經因“偏科”而被主流評價體係視為瑕疵的玉石,終於在另一套看重內在光澤與潛質的標準下,開始綻放出屬於他自己的、溫潤而堅韌的光芒。
他的故事,遠未結束。而他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是自然法則深處那等待被揭示的、下一縷微光。全文完)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