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八)
(四十一)
“鄉土教育資源開發小組”的牌子,簡陋地掛在柳溪村小學一間閒置庫房的門楣上。組員算上歐陽嵐,統共三人。除了她,還有一位是鎮上中心小學派來的、對自然教育充滿熱情的年輕科學老師小趙,另一位則是柳溪村本校的、剛師範畢業一年的數學老師小孫。
庫房陰冷,堆著陳年的雜物,空氣中彌漫著粉塵和黴味。小趙看著斑駁的牆壁和吱呀作響的舊桌椅,臉上難掩失望。小孫則顯得局促,不停搓著手,眼神裡滿是新手的不安。理想撞上現實,第一步就顯得格外艱難。
歐陽嵐沒有說話,她挽起袖子,找來掃帚和抹布。“來吧,先給咱們的‘根據地’洗把臉。”她的平靜感染了另外兩人。整整一個下午,清掃、擦拭、將廢棄的課桌拚成會議桌,把撿來的樹枝和乾花插在玻璃瓶裡擺在窗台。當夕陽的餘暉透過擦亮的窗戶,灑在這間煥然一新的小屋時,一種創造的激情悄然取代了最初的沮喪。
(四十二)
開發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他們設計的第一個完整課例《村莊裡的數學》,初衷是引導孩子用數學眼光丈量村莊。但當他們把方案初稿拿給幾位老教師看時,反饋卻多是疑慮。
“想法是好的,但太花時間了,教學進度趕不完怎麼辦?”
“帶學生出去?安全責任誰來擔?出了問題誰負責?”
“這些東西,考試會考嗎?最後統考分數上不去,一切白搭。”
現實的顧慮像一盆盆冷水。小趙有些激動地想爭辯,被歐陽嵐用眼神製止了。她理解老教師們的擔憂,在這片土地上,任何偏離既定軌道的嘗試,都天然伴隨著風險和不被理解。
晚上,三人在小屋裡複盤。歐陽嵐沒有氣餒,她拿出跟崗學習時的筆記,指著一行字說:“教育創新不是推翻重來,是尋找融合。我們能不能把‘丈量村莊’的活動,分解成可以在校內、在課後完成的‘微任務’?比如,測量操場步長,估算自家田地麵積,既結合課本知識,又能連接生活,還不占用大量課堂時間?”
她的思路,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新的方向。他們開始重新調整方案,將宏大的構想,拆解成一個個安全、可控、易於操作的小模塊。
(四十三)
就在他們埋頭苦乾時,歐陽嵐接到了王小明從鎮中學打來的電話。他的聲音比在小學時沉穩了許多,但依舊帶著那份特有的認真。
“歐陽老師,我們這學期有個研究性學習,要選課題。我……我想研究一下咱們柳溪河不同河段的水質。”
歐陽嵐的心猛地一跳,一種奇妙的連接感油然而生。她強壓住激動,仔細詢問他的想法,給了他一些查閱資料和簡單檢測方法的建議。
掛了電話,她久久無法平靜。她仿佛看到,多年前播下的那顆種子,並沒有因為進入不同的土壤而消亡,反而在新的環境中,開始按照自己的方式萌發、生長。王小明的選擇,像是對她此刻工作的另一種遙遠的確證。
她把這件事分享給小趙和小孫。小孫若有所思:“所以,我們做這些,也許短期內看不到分數大漲,但可能在某個孩子心裡埋下一顆種子,很多年後才會發芽?”歐陽嵐點點頭,目光堅定:“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多地,埋下這樣的種子。”
(四十四)
初夏,他們的第一個較為成熟的課例包《我們的二十四節氣之芒種》終於完成。裡麵沒有高深的理論,隻有結合芒種時節的教學設計:語文課誦讀相關古詩諺語,科學課觀察記錄稻秧生長,數學課計算秧苗行距與株數,美術課用稻稈、麥穗進行拚貼創作。
他們選擇在柳溪村小學四年級進行試講。歐陽嵐主講,小趙和小孫協助。課堂依然有些混亂,孩子們的測量不夠精確,拚貼畫也顯得粗糙。但當他們舉著自己用稻稈做的小人,興奮地講述著“芒種”的意義時,那種與腳下土地息息相關的真實感,是任何精美課件都無法替代的。
聽課的老校長沒說什麼,隻是在下課後,默默幫他們收拾好孩子們弄亂的器材,拍了拍歐陽嵐的肩膀。那無聲的動作裡,包含著一種默許和逐漸積累的信任。
(四十五)
學期的最後一天,開發小組召開了階段總結會。桌上攤開著他們一學期的心血:幾個初步完成的節氣課例,一整套利用鄉土材料製作的簡易教具,還有一份詳實的實踐反思報告。
小趙不再是那個抱怨條件的年輕人,他興奮地規劃著下學期引入更多自然觀察的內容。小孫也褪去了青澀,能條理清晰地分析數學知識與生活應用的結合點了。他們三個人,在這間小小的庫房裡,不僅開發了資源,更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淬煉和成長。
歐陽嵐看著窗外。稻田碧綠,禾苗正在拔節抽穗,陽光下泛著油潤的光澤。她想起自己剛來時,麵對王小明那雙怯懦的眼睛;想起在競賽課堂上的忐忑與豁出去;想起跟崗學習時的衝擊與思考;想起開發小組起步時的艱難與堅持……
這一路,她像一株青禾,從孱弱到挺立,從汲取到反哺。個體的成長,最終彙入了推動一片土地教育改變的微小洪流。
風吹過稻田,萬頃碧波蕩漾。那不僅是莊稼的生長,更是無數像她一樣的教育者,以及她們所守護的孩子們的,無聲卻磅礴的生命律動。她知道,這個夏天過後,又將有新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悄然孕育。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