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澤握住父親枯瘦的手,喉頭發緊。
“彆難過,”老人微微一笑,“我這一輩子,最驕傲的就是看你長大成才。現在看到飛飛和雲雲都這麼好,我放心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停了一會兒,他又說:“你們在美國的時候,我總擔心顧家的根會斷。現在你們回來了,很好。記住,不管走到哪裡,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這是顧建國最後一次清醒的談話。兩天後,他在睡夢中安詳離世。
葬禮上,飛飛堅持要把他最新的一幅畫放進爺爺的棺材。畫上是三代人手牽手站在一座橋上,橋下是西湖的碧波,橋上寫著四個稚嫩的大字:“根在這裡”。
處理完後事,顧澤獨自一人在老房子裡整理父親的遺物。在書桌最底層的抽屜裡,他發現了一個厚厚的文件夾,裡麵整齊地收藏著飛飛寄來的每一幅畫、雲雲的每張照片,以及他們在美國的全家福。照片邊緣已經磨損,顯然經常被拿出來翻看。
文件夾的最後一頁是一張便條,上麵是父親熟悉的筆跡:“孩子們,無論你們選擇在哪裡生活,記住家永遠在這裡。爸爸。”
顧澤的眼淚終於奪眶而出。
回到北京的家,飛飛和雲雲撲上來緊緊抱住他。王媚站在孩子們身後,眼中滿是理解與支持。
那晚,等孩子們睡熟後,顧澤和王媚在陽台上長談。
“爸走得沒有遺憾。”王媚輕聲說,“最後那段時間,他經常看著飛飛的畫笑。”
顧澤點點頭:“他看到了他想看到的——顧家的根沒有斷。”
“那我們現在還要去杭州嗎?”
顧澤思考良久,說:“去,但不是為了照顧爸,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杭州有爸留下的精神遺產,有我們的根。”
這個決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顧澤的母親願意和他們同住,飛飛也期待著轉學到爺爺曾經任教的附屬小學。
搬遷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王媚成功地將“橋”項目拓展到杭州,與當地學校合作開設了跨文化課程。顧澤在新崗位上如魚得水,有了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一個春日的下午,他們帶著孩子們去西湖散步。飛飛跑在前麵,不時回頭催促:“爸爸媽媽快點!”
在斷橋上,顧澤抱起雲雲,指著遠處的雷峰塔說:“看,那就是白娘子和許仙相遇的地方。”
雲雲咿呀學語,模仿著“塔”的發音。飛飛則認真地給妹妹講述爺爺教他的西湖傳說。
王媚靠在顧澤肩頭,輕聲說:“記得我們剛回國時的迷茫嗎?現在想來,每一步掙紮都是值得的。”
顧澤環顧四周。西湖的碧波、遠處的青山、身邊的笑語,這一切都與太平洋彼岸的生活截然不同,卻同樣真實而珍貴。
飛飛跑回來,拉著他們的手:“爸爸媽媽,我們以後就住在這裡了嗎?”
顧澤與王媚相視一笑,然後對兒子說:“是的,這裡現在是我們的家了。”
但不是終點——他在心裡默默補充。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歸途不是單向的旅程,而是心靈的棲息地。他們帶著美國的經曆回到中國,又帶著中國的文化基因在杭州紮根。這種動態的平衡,或許才是跨文化家庭最好的選擇。
夕陽西下,一家四口的影子在西湖邊拉得很長。飛飛突然指著水中的倒影說:“看,我們的橋在水裡!”
是的,橋不僅在腳下,也在水中;不僅連接兩岸,也映照天空。就像他們的生活,既紮根於中國的土地,也向著世界的天空伸展。
雲雲在顧澤懷裡掙紮著要下地。王媚輕輕放下她,小姑娘搖搖晃晃地走了幾步,然後堅定地向前邁去。
“她會走了!”飛飛興奮地拍手。
顧澤摟住王媚的肩膀,看著女兒蹣跚學步的背影,心中充滿希望。無論前路如何,隻要家人在一起,文化在傳承,愛在延續,歸途就在腳下。
遠處,西湖的波光粼粼,如無數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此地與彼岸。而他們的故事,還將繼續在這座橋上書寫下去。
喜歡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請大家收藏:()荷葉閒客中短篇小說選集四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