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的信,那正好也說明他在京城有些把持不住了,英親王雖然平時對多爾袞看不上,但也知道兄弟三人是親兄弟,能有現在這個結局,多爾袞在其中可以說是出了大力。
到底是選擇在河南樹立自己的地位,還是回京城幫助多爾袞維護他的地位,英親王現在有些猶豫。
想樹立自己的地位的話很簡單,那就是命令軍隊停止前進,在洛陽擺出一副決戰的姿態,會會這個黃得功。
想穩住多爾袞的地位也簡單,那就是命令軍隊繼續北上,但是從這裡到京城,還有很遠的路途要走,尤其是直隸境內,有好幾股大明軍隊,一旦要是被他們攔住,那可就是前有敵軍後有追兵。
現如今京城彆說是派出援軍了,他們都還等著自己的人回去,真要是處於那種被包圍的狀態,恐怕就得靠自己了。
“王爺,切莫有彆的想法,咱們還是先行返回京城比較好。”
班吉爾泰是一名滿人,自然知道以朝廷的利益為重,而且回去之後他們的待遇肯定也差不了,這年頭都是以實力論天下的,其他各部都已經是敗得爬不起來了,而我們這邊不但取得了勝利,最重要的是還招到了新兵。
李泰撇了撇嘴沒說話,按照他的想法,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時把你派到河南來,你也就是一隻開荒牛。
現如今遇到麻煩了,想起讓你回去救駕,如果要是你能在河南擊敗了南明軍隊,那麼京城那些人又不傻,自然而然的會把你給捧起來,等回到京城之後,任何話都不需要說,以後滿清就是你說了算。
當然在這種危機關頭李泰可不敢亂說話,這周邊有不少多爾袞的人,一旦要是被他們知道了,自己這條小命可真的不保。
當初離開京城的時候,多爾袞就專門找他說了會兒話,對於他這種投降的奴才來說,那可真是一輩子的亮點了。
多爾袞的意思非常簡單,戰場上要多幫幫英親王多給他出謀劃策,但如果要是涉及到兄弟情義方麵的,一定要維護兄弟之間的情誼,若是給英親王出了彆的點子,那你留在京城的家眷就彆想活著。
李泰也是非常明白這一點,所以不能把自己肚子裡的那點話給說出來。
“走吧。”
英親王猶豫了得有半盞茶的功夫,雖然也想著在河南擊敗南明軍隊,然後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不過書信上寫來的那些戰鬥方式,他自己也是沒見過的,彆的軍隊他不是太了解,但鄭親王和豫親王手下的軍隊不比他這裡差多少?那些人在南明軍隊麵前都沒有還手之力,難道你英親王的軍隊就長了翅膀嗎?
說白了還是有點慫了,彆看現在意氣風發的,但是想起書信上的那些戰敗,英親王倒是也沒有多大的膽子跟南明朝廷一戰。
當然嘴上不能夠表露出來,還得告訴眾人,自己這是以大局為重。
隨著英親王及手下人的撤退,整個洛陽城的大火也開始燃燒起來,一千七百多名滿清騎兵騎著戰馬,手持火把,在城內所有的房屋前麵一邊點火一邊撤退。
城內的老百姓也是拖家帶口的往外跑,但如果要是跟撤退的隊伍擠在一條路上,這些滿清人立刻抽刀就殺。
出城的道路上老百姓的屍體東倒西歪的至少得有幾千具,那些滿清騎兵連看都不看,繼續騎著高頭大馬向外撤退,有些在路中間的屍體幾乎都要被踩碎了。
當英親王距離洛陽三十裡的時候,整個洛陽的大火也就止不住了,回頭看去遠處的天都好像被燒紅了。
但是看在這些滿清人的眼裡,他們沒有絲毫的憐憫,反而認為這就是應該的,既然我們無法把這裡帶回去,那也不能夠留給南明朝廷和李自成,乾脆一把火燒了拉倒。
從河南撤退的時候,他們已經是燒了好幾座城池了,有的是因為老天不願意,點火的時候就下起了小雨,有的是因為當地老百姓救的快,滿清人急著撤退,所以也沒有燒起來。
唯獨洛陽城這邊老百姓被他們殘害的太多,而且剩下的這一千多名騎兵,一定要等著火燃起來之後才撤退,所以整個城市的大火幾乎是不可救了。
千年古城毀於一旦!英親王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周邊這些滿清官兵也是笑嗬嗬的點頭。
“回京。”
英親王轉過頭來一鞭子抽在馬屁股上,帶著手下的精銳,朝著京城前進。
與此同時,黃得功也在注意著這些家夥的前進路線,原本還想著千裡奔襲洛陽,把英親王給留在河南,沒想到這家夥跑得如此之快,黃得功也得改變自己的路線。
此刻在黃得功前方的地圖上,一個叫做新鄉的地方被畫了圓圈。
按照黃得功的想法,英親王回京的路線肯定也是經過新鄉的,那我們就直奔新鄉,所有的人還是按照急行軍那一套,換人換馬不停歇,日夜前進。
英親王手下除了他的三萬騎兵之外,還有原漢軍旗的步兵兩萬人,新招募的步兵八萬餘人,再加上漢軍騎騎兵一萬,將近十五萬的大軍。
所以黃得功估測出來,這些人前進的速度肯定快不了,隻要是有步兵在內,能日行四十裡已經是到頂了。
如果要是追求更遠的路程,那麼第二天這些人肯定走不動了,再加上滿清軍隊的供應也不怎麼樣。
很多漢軍士兵一頓飯也就是兩窩頭,想吃的更好一點的話,根本不可能。
滿人騎兵當然是跑得快,可問題是他們總得顧慮這些招募起來的漢軍士兵,如果要是他們提前走的話,這八萬新招募的漢軍士兵恐怕到不了京城啊,就得散一半。
雖然這些人在河南的時候幫著豫親王乾了不少的臟活累活,但讓他們背井離鄉,前往京城,甚至是前往遼東……
恐怕這些人就沒那麼心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