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又下了起來,敲打著檔案室的窗戶,像是無數指尖在叩問往事。林宇站在密密麻麻的檔案架前,手中捧著2003年東山路工地案的卷宗,隻覺得那些泛黃的紙頁重若千斤。
徐達遠推門進來,肩頭被雨水打濕了一片。他看了眼林宇手中的卷宗,歎了口氣:“技術隊確認了,金屬片上的指紋就是老劉的。”
林宇的手指無意識地收緊,紙頁邊緣被捏出褶皺:“為什麼他的指紋會出現在2003年死者體內的植入物上?”
“更奇怪的是,”徐達遠壓低聲音,“我剛調閱了蘇曉梅失蹤案的原始記錄,發現當時負責現場勘查的法醫就是劉永新。”
雨聲淅瀝,檔案室的燈光忽明忽暗,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
“徐大,”林宇突然問道,“當年東山路工地案的死者中,真的有蘇曉梅嗎?”
徐達遠愣了一下:“卷宗上說三具屍體都是男性...”
“但劉師父的筆記裡提到‘特征不符’,”林宇翻開那本褐色筆記本,指著鉛筆塗抹後顯現的字跡,“還有這句‘上麵要求結案’...”
兩人對視一眼,同時意識到一個可怕的可能性:也許蘇曉梅的屍體當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故意錯誤鑒定,與其他死者混為一談。
“如果真是這樣,”徐達遠聲音乾澀,“那老劉就不隻是隱瞞真相,而是直接參與了掩蓋。”
林宇想起劉永新臨走前那句“不是所有的真相都值得追尋”,忽然感到一陣寒意。
調查重新啟動,但困難重重。近二十年過去,許多當事人已經離職、退休或者離世。當年工地案的物證大多已經銷毀,隻剩下紙質檔案。
林宇整日泡在檔案室裡,一頁頁翻閱那些泛黃的記錄。係統不時提供幫助,標記出檔案中的矛盾之處:
【2003年9月20日勘查記錄與9月22日補充報告筆跡不一致】
【三具屍體的照片中,第二具屍體頸部特征與男性解剖特征不符】
最令人起疑的是,在最初的屍檢報告中,清楚記錄著“三號屍體左側第三、四肋骨陳舊性骨折”,這與城南河邊骸骨的損傷特征完全一致。
“看這裡,”林宇指著那份報告對徐達遠說,“當年的記錄其實已經發現了蘇曉梅的屍體特征,但在後續報告中全部被修改了。”
徐達遠麵色凝重:“這意味著,不僅老劉參與了掩蓋,可能還有其他人。”
就在這時,林宇的手機響了,是技術隊小張打來的:“林法醫,你送來的那個金屬碎片,我們做了更精細的檢測,發現上麵除了劉法醫的指紋,還有另一組更模糊的指紋,正在比對中。”
希望重新燃起。兩人立即趕到技術隊辦公室。
“另一組指紋非常模糊,幾乎被磨損光了,”小張指著屏幕上的放大圖像,“但我們還是提取到了一小部分特征點,正在數據庫中比對。”
等待結果的時間裡,林宇坐立難安。他再次翻開劉永新的筆記本,一頁頁仔細閱讀,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在筆記本的中間部分,他發現了一處奇怪的痕跡——有幾頁紙的底部有輕微的粘稠感,像是被什麼液體浸泡過又乾涸了。
係統立即提示:
【檢測到頁麵殘留物為生理鹽水,可能為淚水痕跡】
【建議使用多光譜成像儀檢測隱藏字跡】
在技術隊的幫助下,那幾頁紙被進行了特殊成像處理。果然,在淚痕斑斑的紙頁上,顯現出幾行被淚水模糊的字跡:
“他們用媛媛威脅我...我彆無選擇...曉梅,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