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源府貢院,莊嚴肅穆。
隨著開考的鐘聲響起,兩名衙役一組,捧著高大的木牌,開始在狹窄的巷道中緩緩巡行。
蘇墨坐在那間破敗的號舍中,目光如電,迅速掃過木牌上的考題。
四書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出自《管子?牧民》
五經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出自《周易?係辭》
試帖詩:五言六韻,農桑頌。
當蘇墨看到這三道題時,他那顆懸著的心,瞬間落回了實處。
果然如此!恩師所言不差。
在看到題目的瞬間,他立刻聯想到了此次府試的主考官,北源知府孫陽。
孫陽是實乾派官員,在任四年專注農桑。
這三道題,簡直就是為孫陽的執政理念量身打造!
倉廩實、衣食足、農桑頌這三者緊密相連,意在強調民生基礎與道德教化的關聯。
而那道《周易》題窮則變,變則通,更是點睛之筆。
這分明是在問百姓貧窮之時,為官者當如何變通,才能讓政令通達,國祚長久?
孫知府要的不是空談禮義,而是要務實為民的策論!
蘇墨心中大定。
他提起筆,在草紙上飛快地寫下了四書題的破題:
民生充裕乃禮義之基,衣食無虞方知榮辱之辨。
他沒有片刻停頓,文思泉湧。
文章緊緊圍繞著務實二字展開,將孫陽在北源府推廣新式農具、改良糧種的政績,巧妙地融入其中。
他論證的核心隻有一點:
為官者,當效法先賢,先保百姓衣食,倉廩既實,再推行禮義教化,則民風自淳,榮辱自知。
這篇文章邏輯嚴謹,言辭質樸,沒有半分華麗辭藻,卻能句句切中孫陽的施政偏好。
緊接著是五經題。
他以舜發於畎畝之中為例證,論述變通之道,在於因地製宜,不拘成法,以利農桑為先。
至於那首農桑頌的試帖詩,對他而言更是信手拈來。
他以勸農、豐收為主題,嚴格遵循平仄對仗,迅速完成。
半個時辰後。
蘇墨將兩篇大作、一篇詩稿的草稿,儘數完成。
此時剛過巳時,大部分考生恐怕連第一篇的破題,都還在苦思冥想。
蘇墨抬起頭,看了看天色。
那片破了的屋頂,此刻成了最大的煎熬。正午還沒到,但陽光已經開始斜射進來,號舍內變得悶熱不堪。
他將考卷仔細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便開始謄抄。
待到三篇稿件全部謄抄完畢,墨跡吹乾,時間也不過剛到午時。
此時烈日當空,陽光從破洞直射而下,將小小的號舍變成了蒸籠。
蘇墨隻覺得渾身發燙,汗流浹背。
索性將那兩塊狹窄的木板拚在一起,勉強湊成一張床。
雖然之後有錢改善夥食,但一時間身體還沒張開,小小的身體竟真的蜷縮著躺了下來。
閉上眼用考籃擋住刺眼的陽光,開始休息,以避開這最酷烈的日頭。
“那……那小子在乾什麼?”
一名巡視的衙役路過,本是例行巡查,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得停下了腳步。
駐足緊盯了一會,隻見那丙字七零二九號舍內,那個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清河神童,竟然……睡著了?
可這才剛到午時啊!
下意識的,衙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莫不是題目太難,這神童被考傻了,直接放棄了?。
他搖了搖頭,輕蔑地走開了。
然而,旁邊考棚裡的士子們,卻不這麼想。
他們被困在各自悶熱的號舍中,抓耳撓腮,苦思冥想。
忽然聽到隔壁沒了動靜,他們好奇地從木板縫隙中偷看。
這一看,頓時羨慕得眼珠子都紅了。
“天啊!你們看!那個蘇墨似乎是躺平了!”
“這號舍也太窄了!他怎麼躺下的?”
“你傻啊!他才多大?身子小自然能躺!換了你我,腿都伸不直!”
“唉!神童果然是有底氣!這答題的速度,遠超我等凡人啊!”
“可不是嘛,人家一個時辰就寫完了,現在都開始睡午覺了!”
“人比人,氣死人……”
……
與此同時,貢院附近的一處幽靜小院中。
丁家大公子正悠然品茗。
對麵坐著一名微胖的中年官員,正是北源府的同知周大人。
一名下人快步走入,低聲稟報道。
“公子,周大人,派去盯梢的人傳回消息。”
“那蘇墨自午時起便在號舍中睡覺,似已放棄了。”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