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無聲的硝煙
市委小會議室裡,空氣仿佛凝固了。關於下一階段市級財政資金重點投向的務虛會,已然變成了無聲的戰場。
陳海洋副書記端起茶杯,輕輕吹開浮葉,語氣從容不迫:“……所以說,發展是硬道理。‘泛亞太數字產業城’和‘臨港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項目,已經通過了前期專家論證,潛力巨大。一旦落地,不僅能帶來數百億的直接投資,更能在未來五到十年內,為海州打造出兩個千億級彆的產業集群。這是海州實現跨越式發展,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製高點的關鍵機遇,財政必須給予傾斜,集中力量辦大事。”
他說話時,目光平穩地掃過與會眾人,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幾位之前被他聯絡過的常委微微頷首表示讚同。
周天明書記坐在主位,麵色平靜,看不出傾向。李正市長則低頭記錄著什麼。
輪到林辰發言時,他並沒有直接反駁陳海洋,而是將麵前的一份材料輕輕推開。
“陳副書記提到的重大項目,對於提升海州產業能級的確意義重大。”林辰的聲音一如既往的沉穩,“發展要講節奏,更要講協調。我這裡也有一組數據,想請各位同誌參考。”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截至目前,我市北苑片區尚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背街小巷未實現硬化亮化;片區內部,義務教育階段優質學位缺口預計仍在八千個左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為百分之六十五,但具備全科診療能力的不足一半。這些,是幾十萬市民每天都要麵對的現實問題。”
他沒有提高聲調,隻是用平靜的語氣陳述著事實,每一個數字都像一塊沉重的石頭,投入看似平靜的湖麵。
“產業升級決定城市的高度,但民生福祉決定了城市的根基是否穩固。”林辰繼續道,“財政資金有限,需要統籌。我建議,在保障重大戰略項目的同時,必須確保北苑片區改造、教育均衡改革等民生實事的資金需求,劃定最低保障比例。否則,一邊是光鮮亮麗的新區,一邊是停滯不前的舊城,這不是協調發展,而是割裂社會。”
“林副市長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陳海洋放下茶杯,笑容淡了些,“發展過程中,資源有所側重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局部的、暫時的困難,就錯失戰略機遇。民生問題可以慢慢解決,但產業機遇稍縱即逝。”
“民生無小事。”林辰迎上他的目光,語氣平和卻堅定,“而且,北苑片區的改造本身也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和產業機會,比如社區服務業的提升、環保建材的應用、智慧社區的構建等。這與陳副書記強調的產業發展並不矛盾,完全可以協同推進。”
兩人你來我往,沒有激烈的爭吵,但每一句話都帶著分量,在會議室裡碰撞。周天明書記依舊沉默地聽著,手指偶爾在桌上輕輕敲擊。李正市長則抬起頭,目光在林辰和陳海洋之間移動,若有所思。
會議沒有達成明確的決議,最終周書記隻是強調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科學決策”。
散會後,林辰走在返回辦公室的走廊上,秘書快步跟上,低聲道:“林市長,剛收到消息,之前接觸過的那家有意參與北苑社區文體中心運營的‘悅動體育’,剛剛正式回複,說經過評估,暫時不考慮這個項目了。”
林辰腳步未停,臉上看不出喜怒。這已經是本周內第二家在北苑項目上打退堂鼓的企業了。陳海洋的“暗示”顯然起了作用。
“知道了。”他淡淡應了一句。
回到辦公室,他站在窗前,看著樓下大院裡的車輛來往。與陳海洋的較量,已經從理念之爭,蔓延到了資源爭奪和影響力的比拚。這是一場全方位的博弈。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一個號碼,是打給李文博的。
“文博,是我。”
“辰哥?難得主動打電話啊,聽說你那邊挺熱鬨?”李文博的聲音帶著京城子弟特有的那股懶洋洋的調子,但語氣裡的關切是真實的。
“是有點熱鬨。找你打聽點事,京城那邊,對地方上搞這種動輒幾百億的大項目,現在是什麼風向?上麵是真的大力鼓勵,還是……”
李文博在那邊輕笑一聲:“風向嘛,自然是鼓勵的。不過,老爺子前幾天吃飯時還提了一句,說現在有些地方,為了追求所謂的‘大手筆’,債務窟窿搞得太大,後續麻煩不少。上麵眼睛亮著呢,不光看你畫了多大的餅,更看你吃下去消不消化得了。”
他頓了頓,壓低聲音:“辰哥,你穩紮穩打的路子沒錯。那種靠堆資源、堆政策吹起來的大項目,看著光鮮,根基不穩。你那邊要是需要些實在的、做長期產業的朋友,我倒是可以介紹幾個,他們對那種虛頭巴腦的不感興趣,就喜歡紮紮實實做事的營商環境。”
林辰心中微微一動:“好,有機會引見一下。”
掛了電話,林辰沉思片刻。李文博的話印證了他的判斷。陳海洋可以造勢,但最終的成敗,還是要落在“實處”。他拿起筆,在便簽上寫下幾個名字,是幾家在國內以穩健和注重社會效益著稱的產業投資和運營公司。或許,該換個思路,引入這些更注重長期價值和品牌效應的合作者了。
暗流在湧動,但他手中的槳,必須劃向自己認定的方向。
本章完)
喜歡重生後之我要權路青雲請大家收藏:()重生後之我要權路青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